老何 发表于 2018-8-12 00:29

里見難 发表于 2018-8-10 13: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本帖最后由 里見難 于 2018-8-10 13:08 编辑 你这点我赞成 ...

注意逻辑,请挑错不要泛泛而谈,上来就是结论这很不像做学问的样子哦
写个王就是王之物?一个简单符号就能称为文字吗?
楔形文字,在下也许真的懂的不多,但是肯定比包括阁下在内的多数国内的甲骨文专家们懂得多

xzjgw 发表于 2018-8-12 10:26

老何 发表于 2018-2-4 23:3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首先您跑题了,
再有为%E ...

先生以相似或近似对比楔形文字与甲骨文的关系,并认为两者意义亦相近或类似。这就好比,以两个人,长相相像,肤色类似,就认为两者为同出父母之一代或两代。<br><br>即便以人类同出非洲而言,也无法证明不同地区长期隔绝之人类的文明发展历程。<br><br>人类在其生存环境,生活经历之不同所产生之行为方式与思维观念的差异化表现,必然反映在其原始文字的创造与使用之中,而他们相同或近似之部分,必然是与其共同所面对的参照物之相同或近似有关。<br><br>所以要讨论两种文字的关系,必然要涉及或必须去探讨人类在无法证明其有交流的情况下,不同地区长期隔绝之人类是否具有相同或近似之参照物,此参照物是否具有在人类思想上相同的神圣与权威性,这些相同的参照物是否在不同地区长期隔绝之人类的发展历史中长期的显著存在或留下大量实物文物遗存。而这些遗存所呈现的视界当中与文字创造的关系我们了解或理解了多少,我们是否忽略了其中所表达或说是留给后人的大量文字线索与证据,我们是否反问过为什么古人很早就使用抽象化标识(传统所谓符号),而我们还在看<u>文字画</u>说话呢?<br><br>这些个题如果没解决的话,先生的类比就会陷入似是而非之中,不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造成了人为的混乱。<p></p>

里見難 发表于 2018-8-12 11:33

何先生好,另上火。我同意楼上意见,他比我会说。你论文的立意就错了,还讨论什么。你比多数国内甲骨文专家懂得多,请问,你解读了多少甲骨文字?让事实来说明你真的强大。

xzjgw 发表于 2018-8-12 12:04

老何 发表于 2018-2-3 23: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本帖最后由 老何 于 2018-2-3 23:30 编辑 xzjgw先生需要注%8 ...

<font face="宋体" size="5">甲骨文“畀”上之绝非所谓田形,而是菱形,原则上虽与方形,多边形,一样都来源于圆形,但是,在标准情况下,菱形具有一定尖脊类,突出性观念。属非正方,正圆类事物形态。与所谓田形或田义无关,甲骨文</fon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x-large;">“畀”的</span><font face="宋体" size="5">标准字形其上是从丫与<b>◇</b>会意的。(其会意构成可以理解成两类形态观念,一为三棱或多棱形态观念,二为<b>◇</b>上有开口的形态观念。)还有一种</font><span style="font-size: x-large;"><font face="宋体">从丫与</font><font face="宋体">白</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x-large;">会意的,甲骨文白从入一(△)与◇会意,畀上从倒入一(即干)与</span><b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x-large;">◇</b><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x-large;">会意</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x-large;">。</span><br><br><br><font face="宋体" size="5">(题外话:由此对畀的进一步理解,可能</fon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x-large;">会</span><font face="宋体" size="5">揭示晝畫之关系,自畀之真相。)</font><br><br>8759<br>8760<p></p>

老何 发表于 2018-8-12 14:04

里見難 发表于 2018-8-12 11: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何先生好,另上火。我同% ...

说人错了要说出根据,你说错了就错了?这样的素养还是少说为妙

老何 发表于 2018-8-12 14:04

里見難 发表于 2018-8-12 11:3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何先生好,另上火。我同% ...

说人错了要说出根据,你说错了就错了?这样的素养还是少说为妙

老何 发表于 2018-8-12 14:06

扣帽子打棍子就是不会讨论问题,方法论有问题你指出,举列子有偏差你也可以指出,没有根据,没有事例,上来就说别人错了,这还要写论文干嘛?

老何 发表于 2018-8-12 14:19

xzjgw 发表于 2018-8-12 12: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font face="宋体" size="5">甲骨文“%9 ...

方形和菱形都是从最早的原始楔形文字的圆形的图形转化而来,之所以要转化成方形,主要是便于书写

xzjgw 发表于 2018-8-13 11:10

老何 发表于 2018-8-12 14: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方形和菱形都是从最早%8 ...

先古人之所以将圆形变化到正方形或菱形,是人类抽象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方便了书写,而不是为了书写方便。一定要了解人类形态观念的发展历程,才能够理解文字的意义来源。<br><br>先古人形态观念的塑造主要来源于太阳(神),这是人类所共有的形态观念<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2, 248, 241);">参照物。</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2, 248, 241);">在人类思想上</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2, 248, 241);">具有</span><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2, 248, 241);">相同的神圣与权威性。</span><br><br><br>在没有搞清楚或解决上面所说的这些问题之前,去谈原始文字或原创文字,根本就是徒劳的。<br><br>8761<p></p>

老何 发表于 2018-8-13 15:04

xzjgw 发表于 2018-8-13 11: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先古人之所以将圆形变%9 ...

你说的都是想当然的,
请问你知道人类抽象符号确切的起源吗?人类?
你是指直立人还是现代智人还是尼安德特人?
思维怎么发展到这个阶段的你说明一下也好。
神性?vs 理性?你谈神性就别做学问了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查看完整版本: 发了个预印版论文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