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洪武雄、李啟文:廖伯源先生著作目錄
在 2022/2/28 10:10:27 发布

廖伯源先生著作目錄

 

洪武雄(中國醫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李啟文(《新亞學報》執行編輯)

〔整理〕

 

編者按:新亞研究所前所長、本刊前主編廖伯源先生(1945—2021)不幸於本年(2021228日溘然辭世,學術界驚詫之餘,不無唏嘘痛惜。先生治史,數十年來皆在秦漢史範疇,其所撰政治制度諸篇,除精研基本典籍外,復利用新出簡牘論證,故創見甚多,成績斐然,著作等身。先生高足洪武雄教授和李啟文博士以中研院史語所網頁資料(https//www1.ihp.sinica.edu.tw/CorrespondingAndAdjunct/Pak-yuen_Liu)爲基礎,並獲中研院歐美研究所黃文齡副研究員,及陳文豪、謝昆恭、杜欽等先生協助,編成“廖伯源先生著作目錄”;今本刊稍加編輯,特予刊載,既可覩先生著述成就,亦供後學知所取材,復作對先生之緬懷與敬意。

 

專書

1.       Les Institutions Politiques et la Lutte pour le Pouvoir au Milieu de la Dynastie des Han Anterieurs〔政治制度與西漢中期之權力鬥爭〕(Paris 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 College de France, 1983. 法蘭西學院漢學研究所專刊之十五)。[1]

2.  《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7年。

3.  《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5月。

4.  《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8月。

5.  《秦漢時期》,收入王壽南主編,《中國通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10月),第四章(頁101175)

6.  《秦漢史論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5月。

7.  《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增訂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6月。

8.  《使者與官制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8月。

9.  《秦漢史論叢(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83月。

10.     《制度與政治——政治制度與西漢後期之政局變化》,北京:中華書局,20173月。[2]

11.《秦漢史論叢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188月。

 

論文

1.  《漢代爵位制度試釋(上)》,《新亞學報》(香港:新亞研究所),第101期(下),19737月,頁93184

2.  《漢代爵位制度試釋(下)》,《新亞學報》(香港:新亞研究所),第12卷,19778月,頁183—242[3]

3.  《試從爵邑制度論楚漢相爭之勝負》,《東吳文史學報》(臺北:東吳大學),第4號,19824月,頁71—84。(收入《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頁309—340。)

4.  《試論西漢時期列侯與政治之關係》,《新亞學報》(香港:新亞研究所),第14卷,19848月,頁123—162。(收入《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頁86—137。)

5.  《漢代監軍制度試釋》,《大陸雜誌》(臺北:大陸雜誌社),第70卷第3期,19853月,頁15—30。(收入《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頁36—85。)

6.  《西漢皇宮宿衞警備雜考》,《東吳文史學報》(臺北:東吳大學),第5號,19868月,頁9—25。(收入《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頁1—35。)

7.  《試論漢初功臣列侯及昭宣以後諸將軍之政治地位——兼論西漢丞相權力的基礎及其衰落》,《文史研究論集》(徐復觀先生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臺北:學生書局,198612月),頁77—170。(收入《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頁86—203。)

8.  《漢代使者考論之二——使者與行政官員之關係及使者演變爲行政官員的一些跡象》,《漢學研究》(臺北:漢學研究中心),第5卷第2期,198712月,頁401—434。(改寫收入《使者與官制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卷9、卷10、卷11,參頁215—319。)

9.  《漢代使者考論之一——試論使者的封拜賞罰及溝通上下之使命》,《中研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與考古組)上冊》(中研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96月),頁455—484。(改寫收入《使者與官制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卷3及卷4123節,參頁35—87。)

10.《東漢將軍制度之演變》,《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601分,19903月,頁131—214。(收入《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頁204—308。)

11.《試論光武帝用人政策之若干問題》,《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611分,19917月,頁1—24。(收入《秦漢史論叢續編》,頁137—165。)

12.《試論光武帝之統御術四事:柔道、人質、遙控諸將與安置降卒、軍事復員》,《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614分,199212月,頁869—894。(收入《秦漢史論叢續編》,頁107—136。)

13.《漢官休假雜考》,《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652分,19946月,頁221—252。(收入《秦漢史論叢》,頁305—342;《秦漢史論叢(增訂本)》,頁256—287。)

14.《從漢代郎將職掌之發展論官制演變的一些特徵》,《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654分,199412月,頁833—902。(收入《秦漢史論叢》,頁47—123;《秦漢史論叢(增訂本)》,頁37—103。)

15.《漢代官吏之休假、宿舍若干問題之辨析》,《中國史學》(東京:中國史學會),第4卷,199410月,頁61—72。(收入《秦漢史論叢》,頁343—361;《秦漢史論叢(增訂本)》,頁288—303。)

16.《秦漢朝廷之論議制度》,《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新第4期,1995年,頁141—172。(收入《秦漢史論叢》,頁155—200;《秦漢史論叢(增訂本)》,頁130—169。)

17.《漢“封事”雜考》,《中國上古秦漢學會通訊》(臺北縣:中國上古秦漢學會),第1期,19956月,頁9—18。(收入《安作璋先生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濟南:泰山出版社,20019月),頁512—522;《秦漢史論叢》,頁231—242;《秦漢史論叢(增訂本)》,頁195—204。)

18.《漢代大夫制度考釋》,《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臺北:中國歷史學會),第27期,19959月,頁139—159。(收入《秦漢史論叢》,頁201—229;《秦漢史論叢(增訂本)》,頁170—194。)

19.《東漢楚王英案考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新第5期,1996年,頁55—80(收入《秦漢史論叢續編》,頁75—106。)

20.《漢代使者考論之三——使者之信物與使者之性格》,《新亞學報》(香港:新亞研究所),第18卷,19977月,頁25—47。(改寫收入《使者與官制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卷812節及卷93節(部分),參頁183—201及頁228—233。)

21.《尹灣漢墓簡牘東海郡官文書內容雜考》,《中國上古秦漢學會通訊》(臺北:中國上古秦漢學會),第3期,19976月,頁15—19。(收入《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頁197—213;《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增訂版)》,頁173—178。)

22.《漢禁錮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新第6期,1997年,頁1—16。(收入《秦漢史論叢》,頁243—264;《秦漢史論叢(增訂本)》,頁205—223。)

23.《尹灣漢墓簡牘與漢代郡縣屬吏制度》,《大陸雜誌》(臺北:大陸雜誌社),第95卷第3期,19979月,頁14—20。(收入《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頁57—84;《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增訂版)》,頁47—69。)

24.《漢代仕進制度新考——〈尹灣漢墓簡牘〉研究之三》,《嚴耕望先生紀念論文集》(嚴耕望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編,臺北縣:稻鄉出版社,199810月),頁353—386。(收入《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頁3—55;《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增訂版)》,頁1—46。)

25.《漢代仕進制度新考(簡編)——“尹灣漢墓簡牘”研究之三(上)》,《大陸雜誌》(臺北:大陸雜誌社),第96卷第4期,19984月,頁29—45

26.《漢代仕進制度新考(簡編)——“尹灣漢墓簡牘”研究之三(下)》,《大陸雜誌》(臺北:大陸雜誌社),第96卷第5期,19985月,頁38—40

27.《〈尹灣漢墓簡牘·東海郡下轄長吏名籍〉釋證選》,《中國上古秦漢學會通訊》(臺北縣:中國上古秦漢學會),第4期,19986月,頁1—12

28.《〈尹灣漢墓簡牘·東海郡下轄長吏名籍〉釋證》,《輔仁歷史學報》(臺北縣:輔仁大學歷史學系),第9期,19986月,頁1—54。(收入《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頁121—196;《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增訂版)》,頁101—163。)

29.《漢昌邑王廢黜考》,《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臺北:臺北市立圖書館),第8期(錢賓四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專刊),200012月,頁128—142。(收入《秦漢史論叢》,頁31—46;《秦漢史論叢(增訂本)》,頁24—36。)

30.《〈尹灣漢墓簡牘·東海郡下轄長吏不在署、未到官者名籍〉釋證》,《簡帛研究2001》(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李學勤、謝桂華主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9月),頁417—436。(收入《秦漢史論叢》,頁265—303;《秦漢史論叢(增訂本)》,頁224—255;《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增訂版)》,頁179—213。)

31.《說新——兼論年號創製之原因》,《中研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思想、政權與社會力量)》(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8月),頁1—31。(收入《秦漢史論叢》,頁1—29;《秦漢史論叢(增訂本)》,頁1—23。)

32.《漢代考課制度雜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新第11期,2002年,頁1—20(收入《秦漢史論叢》,頁125—154;《秦漢史論叢(增訂本)》,頁104—129。)

33.《漢初縣吏之秩階及其任命——張家山漢簡研究之一》,《中國中古史研究》(臺北:蘭臺出版社),第1期,20029月,頁1—22。(收入《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究文集》(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6月),頁20—34;《秦漢史論叢續編》,頁215—233。)

34.《漢初縣吏之秩階及其任命——張家山漢簡研究之一》,《社會科學戰綫》(長春:吉林省社會科學院),2003年第3期,頁100—107

35.《論漢末“兵爲將有”之形成》,《中國中古史研究》(臺北:蘭臺出版社),第2期,20034月,頁1—26。(收入《秦漢史論叢(增訂本)》,頁328—351。)

36.《漢代郡縣鄉亭之等級》,《新亞學報》(香港:新亞研究所),第22卷,200310月,頁119—133。(收入《秦漢史論叢續編》,頁247—260。)

37.《〈張家山漢簡?秩律〉酇侯國及雍縣考》,《漢學研究》(臺北:漢學研究中心),第21卷第2期,200312月,頁31—44。(收入《秦漢史論叢續編》,頁235—246。)

38.《漢代縣丞尉職掌雜考》,《簡帛研究彙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第1輯,20035月,頁139—154。(收入《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12月),頁438—448;《秦漢史論叢續編》,頁261—274。)

39.《辨“真二千石”爲“二千石”之別稱》,《史學月刊》(開封:河南大學),2005年第1期,頁17—20及頁68。(收入《秦漢史論叢續編》,頁169—179。)

40.《封建與郡縣》,《中國上古秦漢學會通訊》(臺北縣:中國上古秦漢學會),第5期,20059月,頁55—79

41.《〈秦漢使者考論〉述略》,《中國中古史研究》(臺北:蘭臺出版社),第45期合刊,200512月,頁19—76。(改寫收入《使者與官制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爲全書重點摘要。)

42.《漢初之二千石官》,《簡帛》(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輯,200610月,頁369—378。(收入《秦漢史論叢續編》,頁181—191。)

43.《東漢西北邊界之內移》,《白沙歷史地理學報》(彰化: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第3期,20074月,頁109—126

44.《論漢代徙置邊疆民族於塞內之政策》,《中國中古史研究》(臺北:蘭臺出版社),第7期,200712月,頁1—34。(收入《秦漢史論叢續編》,頁3—34。)

45.《論漢廷與匈奴關係之財務問題》,《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第48期,2008年,頁1—13(收入《秦漢史論叢續編》,頁35—50。)

46.《漢初郡長吏雜考》,《漢學研究》(臺北:漢學研究中心),第27卷第4期,200912月,頁61—84。(收入《秦漢史論叢續編》,頁193—213。)

47.《論光武帝定都洛陽》,《白沙歷史地理學報》(彰化: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第9期,20104月,頁1—38

48.《論東漢定都洛陽及其影響》,《史學集刊》(長春:吉林大學),2010年第3期,20105月,頁20—34。(收入《秦漢史論叢續編》,頁51—74。)

49.《漢武帝朝末期之政治局勢及昭帝繼承之問題》,《新亞學報》(香港:新亞研究所),第30卷,20125月,頁15—59

50.《西漢之中朝官考論》,《新亞學報》(香港:新亞研究所),第31卷(下)歷史分冊,201312月,頁79—180

51.《漢縣城雜考》,《朱紹侯九十華誕紀念文集》(李振宏主編,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10月),頁286—293

52.《漢初郡縣長吏考》,《黃今言教授八十華誕紀念文集》(陳曉鳴、溫樂平主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6月),頁69—97

53.《政治制度與西漢後期之政局變化》,《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與歷史地理——嚴耕望先生百齡紀念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中國歷史研究中心、新亞研究所編,濟南:齊魯書社,201912月),頁104—109

 

書評

1.  《評大庭脩著〈漢代官吏的勤務與休假〉及其中文譯本》,《漢學研究》(臺北:漢學研究中心),第12卷第2期,199412月,頁359—378。(收入《秦漢史論叢》,頁363—391;《秦漢史論叢(增訂本)》,頁304—327。)

 

主編

1.  《邦計貨殖——中國經濟的結構與變遷:全漢昇先生百歲誕辰紀念論文集》,臺北:萬卷樓,20131月(歷史文化叢刊)。

 

師門論述

一、  錢穆先生(1895—1990)

1.  《錢穆先生與新亞研究所》,《北學南移:港台文史哲溯源(文化卷)》(鮑紹霖、黃兆強、區志堅主編,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154月),第三章,頁89—104

2.  《錢穆先生與新亞研究所》,《國文天地》(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第33卷第1期,20176月,頁56—68

 

二、  徐復觀先生(1903—1982)

1.  《述徐復觀先生對秦漢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兩點成績》,《徐復觀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中:東海大學,199212,頁303315

2.  《徐復觀老師的治學與教學》,《徐復觀教授紀念文集》(曹永洋等編,臺北:時報出版社,19848月),頁201-204[4]

 

三、嚴耕望先生(1916—1996)

1.  《嚴耕望先生傳略》,《國史館館刊》(臺北:國史館),復刊第21期,199612月,頁232—236

2.  《中國政治制度史與歷史地理學專家嚴耕望》,《中國上古秦漢學會通訊》(臺北:中國上古秦漢學會),第3期,19976月,頁79—101

3.  《嚴耕望先生學行事略》,《新亞學報》(香港:新亞研究所),第18卷,19977月,頁17—21及頁494

4.  《回憶與懷念》,《充實而有光輝:嚴耕望先生紀念集》(嚴耕望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編,臺北:稻禾出版社,199712月),頁61—74

5.  《嚴耕望先生傳略》,《充實而有光輝:嚴耕望先生紀念集》(嚴耕望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編,臺北:稻禾出版社,199712月),頁199—235

6.  《嚴耕望傳》,《國史擬傳(第七輯)》(國史館編,臺北:國史館,19986月),頁331—363

7.  《嚴耕望傳(國史擬傳)》,《嚴耕望先生紀念論文集》(嚴耕望先生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編,臺北縣:稻鄉出版社,199810月),頁61—74

8.  《嚴耕望先生與史語所之學風》,《新學術之路: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下冊)》(杜正勝、王汎森主編,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10月),頁933—942

9.  《嚴耕望先生對石刻史料之運用》,《古今論衡》(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第10期,200312月,頁70—82

10.《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中國史學名著評介(第5卷)》(倉修良主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2月),頁125—142

11.《嚴耕望先生與其〈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二十世紀人文大師的風範與思想(後半葉)》(黃兆強主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2月),頁45—70

12.《嚴耕望先生傳略》,《新亞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2009年總第10期,20096月,頁185—194

13.《嚴耕望先生研究古代政治制度史之成績述評》,《中國傳統學術的近代轉型》(陳勇、謝維揚主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月),頁400—408

14.《嚴耕望之生平與學術》,《許昌學院學報》(許昌:許昌學院),第39卷第3期,2020年第3期,頁13—23

 

四、章羣先生(1925—2000)

1.  《中共早期的歷史研究工作·校後記》,《中共早期的歷史研究工作》(章羣著,臺北縣:學海出版社,20009月),頁323—330

 

學者評介廖伯源先生之文章

1.  張榮芳、曹旅寧,《尹彎(灣)漢簡研究的新成果——廖伯源〈簡牘與制度〉評介》,《中國史研究動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99年第8期,頁26—27

2.  張榮芳、曹旅寧,《廖伯源著〈秦漢史論叢〉評介》,《中國史研究動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4年第4期,頁30—31

3.  張榮芳、曹旅寧,《廖伯源〈使者與官職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出版》,《中國史研究動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8年第1期,頁32

 

 

本文原載《新亞學報》第三十八卷(20218月),頁269—280

 



[1]本書爲先生於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博士之論文(法文版),曾榮獲1984年度法國儒蓮漢學獎Le Prix Stanislas Julien)。

[2]本書爲先生之博士論文中文版,先生自述:“盡量不作逐句之翻譯,而是據文意以中文重寫。……”參中文版序,頁1—2。

[3]先生自述:“本文爲筆者在新亞研究所之畢業論文,由嚴耕望師指導。又曾多次問學於徐復觀師,獲益不少,特誌於此。”

[4]本文於《新亞學報》第38卷(20218月)出版後,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張忠煒教授另提示本篇文章,使著作目錄更爲完備,特致謝忱。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2年2月25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2年2月28日

点击下载附件: 2272洪武雄、李啟文整理:廖伯源先生著作目錄.docx

下载次数:20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578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