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王紅亮:清華簡(六)《鄭武公夫人規孺子》有關歷史問題解說
在 2016/4/17 11:17:44 发布

 

清華簡(六)《鄭武公夫人規孺子》有關歷史問題解說

(首發)

 

王紅亮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問題的提出

 

清華簡《繫年》曰:“周亡王九年,邦君者(諸)侯(焉)(始)不朝于周,【八】晉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晉人焉始啟【九】于京師,鄭武公亦政(正)東方之諸侯。”筆者曾指出,此處之“周亡王九年”亦即周幽王九年(公元前773年)。此年“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於周”即指在周幽王九年,“邦君諸侯”開始不朝周幽王。此“邦君諸侯”本指外諸侯,這一派是平王的堅定支持者,也是擁立平王完成東遷成周這一行動的主要推動者,這一派人中《繫年》提出了一個重要的人物——晉文侯。但據其他文獻相比較,除協助周平王東遷的除了晋文侯外,還有鄭武公。《詩·王城譜》:“晉文侯、鄭武公迎宜咎()於申而立之,是為平王。以亂,故徙居東都王城。”[1]《國語·晉語四》載鄭大夫叔詹回憶說:“吾先君武公與晉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夾輔平王。”《國語·周語中》也載周大夫富辰說:“鄭武、莊有大勳力於平、桓;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據此,鄭武公確實與晋文侯一道,協助平王東遷。而據我們考察,此事發生在周亡王九年(即周幽王九年,前773年)至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三年之中。[2]

但據史書所載,在周幽王九年至周幽王十一年,鄭武公尚未即位,當位的應該是其父鄭桓公,而且鄭桓公實際上屬於周幽王一派。據《國語•鄭語》和《史記•周本紀》所載,鄭桓公友封於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周幽王八年(前774年),鄭桓公為司徒。關於鄭桓公之卒,古書有兩種不同記載:一是認為鄭桓公死於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次年(前770年)鄭武公即位。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二歲,犬戎殺幽王於驪山下,並殺桓公。鄭人共立其子掘突,是為武公”。據此,鄭桓公應該死於周幽王十一年,而此年鄭武公即位。二是認為鄭桓公死於周幽王死之後、周平王時期。據古本《竹書紀年》載:“晋文侯二年,周宣王子多父伐鄶,克之。乃居鄭父之丘,名曰鄭,是曰桓公。”[3]這兩種說法孰是孰非,在此暫且不辨。但無論哪一種說法,均說明周幽王時期執掌鄭國的是鄭桓公,而且據《史記》所載,其在西戎入侵時和幽王同時被殺,這說明鄭桓公是屬於周幽王一派的。

因此,以上兩種說法面臨以下問題:第一、協助周平王完成東遷的到底是鄭武公還是鄭桓公?第二、鄭桓公支持周幽王,鄭武公支持周平王,從周幽王九年至幽王十一年的三年中,周幽王與其子平王勢同水火,那麼身為父子的鄭桓公與武公為何會分屬不同的派系、支持不同的君王呢?對於這兩個問題,筆者在以前的論述中,由於材料所限,未能詳細解說。最近看到新公布清華六《鄭武公夫人規孺子》的相關內容,促使筆者對以上兩個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思考,現在將思考的結果作一匯報,以求得到專家學者的指教。

 

 

  簡文中有關歷史問題解說

 

《鄭武公夫人規孺子》載:

吾君(指鄭武公——引者按)函()【三】於大難之中,凥()於衛三年,不見亓(其)邦,亦不見亓(其)室。女()毋有良臣,三年無君,邦家亂巳()。【四】。自(衛)與奠(鄭),若卑耳而(謀)。[4]

對於上引“吾君(指鄭武公——引者按)函()於大難之中,凥()於衛三年”之簡文,李學勤先生慧眼独具,已將其與前引《繫年》“周亡王九年”的一段簡文相聯繫[5],這對我們頗有啟發。筆者認為,此處所謂的鄭武公所陷之“大難”即指周亡王九年(周幽王九年,前773年),周幽王由於廢嫡立庶,導致身為父子的幽王與平王勢同水火、兵戎相見。與此同時,諸侯也分化為兩派,或是支持周幽王,或是支持周平王。據《鄭武公夫人規孺子》可見,身為父子的鄭桓公與鄭武公實際上也持不同政見,父桓公支持周幽王,子武公支持周平王。據前引《史記•周本紀》與《國語•鄭語》等所載,就在西戎入侵時,鄭桓公實際上仍然在周王朝支持周幽王;那麼,鄭武公到底處於何種處境呢?

據上引簡文可知,鄭武公由於與其父桓公產生政見分歧,實際上離開了周室而到了衛國,故簡文謂“不見(現)其邦,亦不見(現)其室”。

筆者已經指出,周平王在周幽王九年已經稱為“天王”,而此時幽王仍在,各路諸侯對於尊哪位王無所適從,故簡文曰“三年無君,邦家亂巳()”。我們知道,鄭武公是協助周平王東遷的重要支持者,此處說“無君”顯然是面對周幽王與周平王這兩個王並存的局面所發的無奈之辭。《繫年》載“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鄭武公亦政(正)東方之諸侯”,東遷以後,周平王即位,顯然無所謂“無君”可言。

另外,關於鄭武公出奔衛國,這是因為當時的衛武公也是周平王的堅定支持者。《史記•周本紀》載:“(衛武公)四十二年,犬戎殺周幽王,武公將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為公。”

 

 

 

 



注釋:

 

[1] 阮元:《十三經注疏•毛詩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696697頁。

[2] 詳參拙文:《也說〈清華簡·繫年〉的“周亡王九年”》,復旦大學古文字與古文獻網(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73),2012112日;《清華簡〈繫年〉中周平王東遷的相關年代考》,《史學史研究》2012年第4期;《由清華簡〈繫年〉論兩周之際的歷史變遷》,《史學月刊》2015年第2期。

[3] 方詩銘、王修齡撰:《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7071頁。

[4]]釋文參: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清華六整理報告補正》,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研究保護中心網(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cetrp/6831/2016/20160416052940099595642/20160416052940099595642_.html),2016416日。

[5] 李學勤:《有關春秋史事的清華簡五種綜述》,《文物》2016年第3期,第80頁。



本文收稿日期為2016年4月17日。

本文發佈日期為2016年4月17日。



点击下载附件:1627王紅亮:清華簡(六)《鄭武公夫人規孺子》有關歷史問題解說


分享到:
学者评论
  • zjdds 在 2016/4/17 16:58:17 评价道:第1楼

    王红亮博士是接着之前观点说的,之前我们读到李守奎先生发表在《中国史研究》的论文时,曾与研究生进行讨论同时说:

        即将公布的清华简第六册《郑武夫人规孺子》中记载郑武公夫人说:“吾君陷于大难之中,居于卫三年,不见其邦”,李守奎先生认为“所谓‘大难’,应当就是此时君父被杀,民人离散,嗣君寄居卫地,郑国依靠诸大臣执政,安定郑国”,说见李守奎:《<郑武夫人规孺子>中的丧礼用语与相关的礼制问题》,《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1期,按,依照此说,郑武夫人强调郑桓公死,郑武公及郑国处于“大难”之中,说明幽王与郑桓公应是同时被杀,但郑桓公死于周平王阵营的戎人手中,郑与周平王不是一个阵营,无法做到当即辅佐平王东迁(“周之东迁,晋郑焉依”),况且郑武公还曾三年不理政。故而将“周亡王九年”认定为幽王九年,“三年(幽王死后次年,公元前770年)乃东徙”的看法难以成立。

       今补充如下:《郑武夫人规孺子》篇说“吾君陷于大难”,如依照王先生的意见,此时郑桓公未死,桓公、武公父子同在,该篇就与所谓的三年之丧无关,下文的叙述就没有着落了,显然与文意不合。而且细细读来,“如毋有良臣,三年无君,邦家乱矣”,说明有良臣而未乱,与周幽王及之后局势似乎无关。

     

  • wanghuzi 在 2016/4/17 21:30:57 评价道:第2楼

    三年无君,显然是就郑国而言。其一,此简形成之时,恐怕还不会把周王称作君,当称王才是。其二,本简上下文明摆着。吾君“处于卫三年”,有望何曾处于卫?如果把“吾君”与“处于卫”割裂,则词句无主语。

  • wanghuzi 在 2016/4/17 21:31:53 评价道:第3楼

    对不起。幽王。前误作有望。

  • wanghuzi 在 2016/4/17 21:33:33 评价道:第4楼

    此句 前误作词句 歉


  • wangwei7706 在 2016/4/18 9:07:05 评价道:第5楼

    “吾君陷于大难之中.......处于卫三年......三年无君,邦家乱也”,显然说的是郑国的情况;另“三年无君”似与《系年》“三年乃东徙”同指。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45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