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浮流:試説“盱”字古文
在 2024/8/20 19:00:29 发布

試説“盱”字古文

(首發)

浮流

宋本《玉篇·交部》:

𤕐,火干切。古盰字。[1]

胡吉宣先生業已指出:

火于,于原譌干,古盱字盱譌盰,今諟正。睢盱連語,下文𤕚爲睢字,知此爲盱而非盰。字作𤕐亦誤,當爲。从交于聲。[2]

《篆隸萬象名義》則作:

,烋俱反,舉眼也。

《篇海·卷八·父部》作:


𤕐,火于切。古文旴字。元在交部,今改父部。

可知胡先生雖然僅據“睢盱”一詞而没有版本上的依據,但是校改頗爲可信。楊寶忠先生亦認爲:

《萬象名義》爲原本《玉篇》删節本,因復檢《萬象名義》,其交部與《玉篇》“𤕐”字位置相當者爲“”字,注云:“,休俱反。舉眼也。” “𤕐”“”形近,“火于切”與“休俱反”音同,因此可知《玉篇》“𤕐”字火干切,“干”乃“于”字形誤。“𤕐”字讀火于切,不得爲“盰”字古文,“盰”當時“盱”字形誤,《萬象名義·目部》云:“盱,休俱反。雙張目。”(故宫本《王韻》平聲虞韻况于反:“盱,舉目。”)張目、舉眼義同,此“𤕐”爲古文“盱”之證。《篇海》《五音集韻》《篇海類編》以“𤕐)”爲古文“旴”字,“旴”亦“盱”字之誤。[3]

“盱”的古文爲什麽可以寫作“𤕐”以往諸家未多措意,近期孫超傑先生認爲很可能是古文字中“/𡬳)”形的隸訛,“/𡬳)”一般認爲即“曼余目以流觀”之“曼”表意初文,象以雙手張目之形,正與《説文》“盱,張目也”之訓釋相合。[4]

從古文字字形上看,“曼”字所从確實爲“/𡬳)”,將後者解釋爲“曼余目以流觀”之“曼”表意初文在字形上也很合適。不過,從諧聲通假和出土文獻用例來看,“/𡬳)”及从其得聲的字與“揎”“洵”相通,[5]鄔可晶先生認爲“曼”“”聲母差别頗大,恐難相諧。[6]據此則“/𡬳)”是否爲“曼”之初文還有待進一步證明,並且與“𤕐”相較字形也有差距。

結合胡吉宣先生校改的字形,我們認爲“𤕐”來源於秦文字中的這類字形:[7]

陳劍、陶安兩位先生在引用施謝捷先生認爲該字字形結構與《説文》“𩎮”字相同後指出:

按《説文》卷十下交部:“𩎮,衺也。从交、韋聲。”其篆形作,顯然確實是與上舉諸形結構很類似的。據此,此字當分析爲“从交、于聲”,可隸定作“”。《説文》與後世字典韻書皆無此字,在从“于”得聲之字中,“㝼”字似與此形有聯繫。《説文》卷十下尢部:“㝼,股㝼也。从尢、亏(于)聲。”段注:“㝼之言紆也。紆者,詘也。”其義爲大腿屈曲(徐鍇《繫傳》:“股曲也。”)或身體屈曲(《集韻》虞韻引李陽冰曰“體屈曲”),《説文》説“交”字本義爲“交脛也”,“𩎮”字以“交”爲意符而義爲回邪之“衺”,與“屈曲”義亦近。由此考慮,不知“”是否可能就是“㝼”字異體。[8]

後來陳劍先生在2022年南京大學暑期班講課時認爲“𩎮”“”所从爲甲骨文“黄(尪)”之存留,但已與“交”混同。方勇先生也認爲這些字形看似从“交”,實則應該从“黄”,此“黄”形表示的就是“巫尪”之“尪”字。[9]

”本从“黄”,後訛變爲从“交”。“𤕐”字形顯然與“”更爲接近,應是其進一步訛變,胡吉宣先生亦將“𤕐”校改爲“”。“𤕐”作爲“盱”之古文是因爲“(㝼)”“盱”同从“于”聲可以通假。《玉篇》《篆隸萬象名義》將“𤕐”歸入《交部》,與《説文》將“𩎮”歸入《交部》正同,胡吉宣先生校改字形可信。上引陳、陶兩位先生的文章中提到“《説文》與後世字典韻書皆無此字”,如拙説可信則可爲之補充。

另外,《玉篇》《篆隸萬象名義》“𤕐”字之後爲“𤕚”字,其字形結構亦與“𩎮”“”相同。《説文》:“睢,仰目也”。《吕氏春秋·明理》高誘注:“尪,短仰者也。”同書《盡數》注:“尪,突胸卬(仰)向疾也。”本从“黄”之“𤕚”亦應爲“睢”字異體,着眼於“目”故从“目”,着眼於“仰”則从“黄”。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爲雙音節詞“𤕚(睢盱、睢于)”而類化,類似於“鳳皇”之“皇”後來寫作“凰”。



[1] (梁)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01頁。

[2] 胡吉宣:《玉篇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册第4130頁。

[3] 楊寶忠:《疑難字考釋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475頁。

[4] 孫超傑:《古文形體考釋三則(附釋“挹”“盱”)》,鄭州:第三屆漢字理論與漢字史青年學者論壇,2024年。

[5] 抱小:《說衛侯之孫書鐘的“𭆲”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21927日,http://www.fdgwz.org.cn/Web/Show/5821。蔡偉:《古文獻叢札》,新北: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22年,第207209頁。

[6] 鄔可晶:《試釋清華簡〈攝命〉的“夐”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81117日,http://www.fdgwz.org.cn/Web/Show/4324

[7] 字形取自下引陳劍、陶安和方勇三位先生的文章。

[8] 陶安、陳劍:《〈奏讞書〉校讀札記》,《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4輯,2011年,第413頁。

[9] 方勇:《讀岳麓書院藏秦簡札記三則》,《中國文字博物館集刊》第4輯,2023年。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4年8月13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4年8月20日

点击下载附件: 2408浮流:試説“盱”字古文.docx

下载次数:20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551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