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果然是无责任发言系的
举报
长江北岸,南京的浦口、六合,安徽的滁州、和县一带的周代古文化遗址里出土的印纹硬陶多得很!印纹硬陶是寻常的东西,爬到遗址上,到处都能捡到。印纹硬陶上也有被刻划了的!但那些刻划是不是“刻划符号”?我以为不是。那些刻划比较随意,无规律可寻,“刻划”也不成系统,自然就不是什么“刻划符号”了。另外,印纹硬陶上的“刻划”所处的时代,是吴、越、楚都有成熟文字的时代,许多铜器上不独有精美的文字,那些文字还“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这时侯,还用去创造“刻划符号”吗?
徐伯鸿:我以为,这些刻划,有的时候是无意义的随意涂鸦,有的时候是工匠们为了某种目的而作的“记号”,犹如旧时代的木匠、竹篾匠、陶工在自己的产品上为了某种目的而刻划一些“记号”一样!这只是我的认识,也许是错的!供大家讨论。
赞同先生所说
“此说不妥!刻在龟甲牛骨上的文字称甲骨文;刻在青铜礼器上的名金文,按理刻在陶器上自然应曰:“陶文”!”
时至今日,乡间民窑,依然有陶工在陶器上刻划“记号”的事!那些“记号”也应该称为“陶文”吗?那两件器物是“西周-战国早期印纹硬陶”,那上面的刻划用的是“西周-战国早期”的文字吗?在陶器上刻划的既不是“文字”,何来的“陶文”!
23楼徐公所言代表了收藏界大多数人的看法,我原则上同意.
不过说到古越族(包括句吴)的民族是否具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字或者符号还有待研究.
西周-战国中期这一阶段,生活在长江下游一代的百越族,其风俗语言,宗教信仰等等和中原诸夏迥然有别,被华夏民族称为"蛮夷",其蛮夷程度大大超过楚人.
江南百越民族是否有自己的独特文字体系,现在只发现是少量青铜器上的"鸟篆"文字,但是这类文字严格意义上属于楚系文字,而且都是吴越上层高级贵族具有一定观赏或者礼仪性质的文字,如"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的鸟篆.
但是,百越民族自身有无自己的民族文字体系或者文字雏形?我觉得是应该是会有的,在两广一带春秋战国墓出土的一些印纹硬陶上也经常出现一些奇特的文字或符号.
一般写在简帛或者木板上的文字符号难以保存,但是刻划在陶器上的一些符号或者文字民间则比较容易保存下来,而且我发现这些符号和新石器--商代流行于靠近长江的中原地区出土的陶文很接近,这两者之间是否有继承关系?对百越民族的构成和起源应该是有帮助的.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5-7-13 10:09 , Processed in 1.05807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