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所见甲骨文仿刻不错的,还未见有能够达到“新见刻辞”程度者。
尤其是刀刻痕的情况,界画未填涂,字有填涂,同时有二次加工过程,并且将原填涂破坏,字刻痕加深加宽,据目验有11笔划有复刻。
复刻时间也应该有些年头,原转让者也认为是清代所刻。
举报
《合》38762 恐怕不在史語所。此片又著錄於《掇二》49,郭若愚序說到此物當是胡厚宣購自慶雲堂者,後歸北圖。1950年10月,郭若愚到北圖參觀,卻又找不到這片東西。“大概當時不知被分售到哪裡去了。這片研究殷代奴隸直接的珍貴資料的遺失,是深可痛惜的。”
查國圖網,未見此片。查史語所“數位典藏”及《史購》,亦未見。但願它正在國圖網未公佈的部份中,而不是下落不明。
[此主题已被 草曷 在 2010-11-29 15:54:45 编辑过]
根據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所出《殷墟甲骨文--中国三千年前古文字》一书34页所载。
有介绍内容如下:
人頭骨刻辭:這一類的刻辭數量很少,一開始真實性也頗受懷疑。本件藏於中研院史語所,骨片上的髪根細孔清晰可見,與一般甲骨不同。證明商代有在敵人首領的頭骨上刻辭的例子。
回一上组长:
不是要当真,是怕当仿品遗失掉,一般贩卖者不一定知道此内容是“唯一”的。
知道此“唯一”内容的仿刻者,是不会以低价售出此骨片。由其横界刻线推测其应该是骨柶的末端。
如图:
[此主题已被 xzjgw 在 2010-11-29 15:53:12 编辑过]
xzjgw: 根據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所出《殷墟甲骨文--中国三千年前古文字》一书34页所载。 有介绍内容如下: 人頭骨刻辭:這一類的刻辭數量很少,一開始真實性也頗受懷疑。本件藏於中研院史語所,骨片上的髪根細孔清晰可見,與一般甲骨不同。證明商代有在敵人首領的頭骨上刻辭的例子。
嘿嘿,看來我們胡祖師爺賣甲骨,不但對郭若愚留一手,對陳夢家留一手,對北圖還留了一手呢。
不過更神奇的是,這片大家都以為在國圖的東西,出現在史語所的冊子上,而史語所藏甲骨除了科學發掘品,似乎都在《史購》之中了,唯獨此片不見,詭異……詭異……
这是与骨柶的对比,原片总长6cm,宽2.5cm,厚0.25cm。
如果是仿刻,那么如此专业的仿刻,也是很不简单啊~
骨要原骨,还得是骨柶,内容要记事,字形要甲骨文5期,刻工要高超,刻痕要涂墨还洗不掉。
真是罕见啊~
找到一个清晰一点的带“義”旁的也是五期字形:
现有“人頭骨刻辭”的“義”字形,应该是甲骨文五期字形中的孤例,严格来说是无法作为确证根据的,所以“一開始真實性也頗受懷疑。”,如果同“新出刻辞”的相互参照,也有明显疑同之处:1,在義字形“我”旁三小撇处亦缺失最上一撇的完整笔画部分,其他字亦有复刀即二次加工的可能性存在,“人骨刻辞”肥笔趋于金文化的迹象比之同期田猎刻辞(如鹿头骨刻辞)更甚,并且也属于采集而非考古挖掘出土物。
所谓“新出刻辞”在字形,刀法,刻工等相关方面以目前所能够看到的情况上看,并不比“人头骨刻辞”差,一些地方还可以说是更胜一筹。
《甲骨文编》里所举“義”字形,明显与《合集》原拓字形不符。
《甲骨文编》:
[此主题已被 xzjgw 在 2010-12-1 14:25:10 编辑过]
还有一处应该引起朋友们关注的地方,“人骨刻辞”背面有明显的切割痕迹,再从正面推测,是在背面切割一定程度后掰断的,故有残余骨茬。以一块相似头盖骨比对,如图所示:
这里就有个疑问了:为什么要如此切掰而造成字形缺失?
骨片上的髪根細孔清晰可見,與一般甲骨不同。
根據撰文者的介紹,大概是看過原骨片的?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5-7-6 17:01 , Processed in 1.05430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