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09-7-6 20:51:06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09-7-6 20:53:26 编辑过]
举报
“字形分析不可信。”一上说得对!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如果滥用字形分析,以意说之,那就太不可信了!
我以为,字形分析还是可用的,但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以《说文》的五百四十部首为部首,以六书(或唐兰先生的三书)理论为分析文字构造的理论,并参考前人对古文字字形研究的成果。遵循了这个原则,字形分析就应该是可用的。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09-7-7 11:53:33 编辑过]
“覺得此字還是分析為從石為佳”,我同意!
此字既是“从石”,就会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从石,从刀;二、从石,刀声;三、从石,从刀,石亦声;抑或是第四种,那就是我所说的:其左半的上部的“厂”( “厂,山石之厓巌,人可凥。”),与右半的“刀”构成了“叚”字的原形,下部的“口”,是“石”的象形(《说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这个字应是“从石,叚声”的“碬”字。
[“叚”字是个“从又”的字。“叚”字,从又,叚声(我以为是个形声字)。所从得声的声符与“从石,叚声”的“碬”字的声符相同。]
等清晰圖版出來再論吧!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09-7-7 21:42:47 编辑过]
呵呵,都等清晰图版啊
估计清晰的图版上,这字也还是从石从刀这样啊
俺支持“叚”,口形这东东不经常可有可无的嘛,嘿嘿
这下好了!清晰的图片出来了!
所谓的“矵”字,这字并不是左右结构!“厂”的上横划很长,这“厂”是“厓”无疑。这个字不是“矵”字!可以将它读作“叚”。
把“矵”读作“托”不是也很通顺吗?
《保训》上甲微“矵中于河”平议
清华大学所藏竹书《保训》一篇,已刊布于《文物》2009年第6期。上甲微“矵中于河”云云,至今尚无信说。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所作释文(简称中心《释文》),将“矵”隶古定为“叚”,读为“假”。此殆以汲冢竹书所云上甲微假师河伯之故,比其文而释。
“矵”字,亦见于上海博物馆藏竹书《孔子见季桓子》,惟其文句已残落。另外,竹书《容成氏》曰:“德惠而不[矵见]”,其末字从“矵”。竹书《吴命》曰:“故用使其三臣,毋敢有迟速之期,敢告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5-7-14 09:35 , Processed in 1.05588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