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感谢诸位先生的参与讨论,对于这些百越民族的陶文符号历来很少有人研究,但是我认为虽然这些文字符号不是很复杂,而且实际的含义也很难说清,但是对于江浙先秦百越文化的研究还是帮助的。
我对于楼上几位老师的观点谈谈我个人的意见,希望大家共同探讨:
1. 2-3楼这位老师似乎认为可以拿安徽双墩遗址出土的陶文来和这两个江苏出土的硬纹陶来做参照,但是双墩遗址的年代是在新石器晚期,而我这两个硬陶是属于西周-战国早期的,两者之间时间上有一定距离,因此是否可以这样对比我认为还很难讲。
其次,印纹硬陶属于江南先秦百越民族的特色文化,和双墩遗址不是属于同一文化圈或民族,所以我个人认为也很难将两者之间的文字向联系在一起。
2.13楼的杜蘅先生所持观点,比较接近现在收藏界传统的看法。
但是我纠正先生一个说法,这些字符不是使用者自己刻划上去的,而是当时做陶的陶工在未烧制之前刻划上去的,和中原那些成品之后在表面刻划上去的字符有区别。
这样也就很难说明是为了表明器物所属的意义了,我个人比较坚持陶工的生产标记数字,也不排除是祭祀时期的徽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