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无宿诺”就是“无速诺”,没有马上应答。《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不宿饱”就是“不速饱”,不能马上吃饱。——
這裡的“宿”似乎通常解釋爲“夙(夜)”(一宿)之義:“无宿诺”即不預先允諾,(即今天答應的事不等到第二天去實施);“师不宿饱”即軍隊沒有隔夜的糧食,(與士有饑色照應且意近);
趙先生的解釋從誰的說法,有根據嚒,請高人指點12~~~~~~
子居在117楼整理了一下
十分方便
我打印出来,对着材料,翻了一遍《逸周书校补注释》
《保训》讲文王在位50年,临终前教导太子发事
《逸周书 \文儆\文传》两篇也是文王教导太子发之事
《文传》“文王受命之九年”据黄怀信注释就是“文王五十年”,于《保训》同,但内容完全不一样。
《逸周书\武儆》讲武王教导太子诵之事,《五权》讲武王临终前嘱托周公辅佐太子
《武儆》提到了《宝典》,黄怀信注:“疑即本书《宝典》篇”不知和清华简有无瓜葛
《五权》说:“允中无谬,以保小子于位:“汝慎和称五权,维中是以,以长小子于位,实维永宁”
此“允中无谬”、“维中是以”似乎与《保训》的“中”是一致的。
文王临终遗训和武王临终遗训都在强调这个“中”
字词方面
1,“中”
赵平安先生已举了一些《逸周书》里的例子
还有一些较有启发:
《度训》“……众非和不克,和非中不力,中非礼不慎……”
《武顺》“天道尚右,日月西移;地道尚左,水道中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
2,“同”
书里常见的:同好、同恶
另有:《周祝》万物之所生也性与于从,万物之所及性于同
《周月》夏数得天,百王所同
《成开》德以抚众,众和乃同
《大聚》立职丧以卹死,立大葬以正同
3,庶万姓
《克殷解》“商庶百姓咸俟于郊”
4,阴阳之物
《大聚》周公曰:“闻之文考,来远宾,廉近者,道别其阴阳之利,相土地之宜
《保训》之阴阳出自文王之口,《大聚》之阴阳,周公自称“闻之文考”,不知是不是文王教导太子发时,周公在一边旁听来的
《成开》三极:一,天有九列,别时阴阳
不过《逸周书》里这两个阴阳似乎都是指天文时历方面
5,身滋备惟允
《小开》谋泄,汝躬不允
6,绪
《柔武》维在文考之绪功
《大开》讫文考之绪功
7,日不足
《小开武》非时,罔有格言日正余不足
日不足,不知是否可以如此理解
但这样似乎和,宿不永,连不上
羕读为永常见
且:不足,不永相配合适
假又归“中”于河
此“中”必须是具体东西
《逸周书》里有一个具体的“中”
“人有中曰三,无中曰两”
不过……这个不好借吧
东山铎:“无宿诺”就是“无速诺”,没有马上应答。《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不宿饱”就是“不速饱”,不能马上吃饱。——這裡的“宿”似乎通常解釋爲“夙(夜)”(一宿)之義:“无宿诺”即不預先允諾,(即今天答應的事不等到第二天去實施);“师不宿饱”即軍隊沒有隔夜的糧食,(與士有饑色照應且意近);趙先生的解釋從誰的說法,有根據嚒,請高人指點12~~~~~~
东山兄可以弄篇文章去清华挑衅一下,哈哈
不敢不敢~~~
趙先生引傳世典籍並給出自己的解釋,肯定有相關的依據在裡面;俺不懂,那就怨自個兒讀書未遍吧;如果妄下雌黃,那不是自個兒找難看嚒?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5-7-12 23:51 , Processed in 1.06128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