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大开》维宿不悉,日不足。
《逸周书·小开》后戒后戒,宿不悉,日不足
《银雀山汉简·六韬·葆启》吾闻宿善者不□且,日不足……沇才!日不足。
《诗经·天保》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淮南子·缪称训》文王闻善如不及,宿不善如不祥,非为日不足也
[此主题已被 子居 在 2009-4-21 23:19:53 编辑过]
举报
关于“昔前夗传宝,必受之以詷”的一些可参考内容
《文献通考·国恤》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胤之舞衣、大贝、{卉鼓}鼓,在西房;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东房(於东西序座北,列三五重,及陈先王所宝器物。赤刀,赤削也。大训,三皇五帝之书,训诰亦在焉。文、武之训,亦曰大训。弘璧,大璧也。琬琰,圭名。夷,常也。球,鸣球也。河图,伏羲时龙马负图出於河。《易·大传》所谓河出图是也。胤,国名,胤国所制舞衣。大贝如车渠。{卉鼓}鼓长八尺。兑、和,皆古之巧工。垂,舜时共工。舞衣、{卉鼓}鼓、戈、弓、竹矢,皆制作精巧,中法度,故历代传宝之。孔氏曰:“弘璧、琬琰、大玉、夷玉、天球,玉之五重也。”吕氏曰:“西序所陈,不惟赤刀、弘璧,而大训参之;东序所陈,不惟大玉、夷玉,而河图参之。则其所宝者,断可识矣。愚谓宝玉器玉之陈,非徒以为国容观,意者成王平日之所观阅手泽在焉,陈之以象其生存也。”杨氏《中庸传》曰:“宗器於祭陈之,示能守也,於顾命陈之,示能传也。”
汗死
《顾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甲子,王乃洮颒水。相被冕服,凭玉几。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
“必受之以詷”“在后之侗”应该就是这个同。
《周礼·春官·大宗伯》时见曰会,殷见曰同。郑玄注:殷,犹众也,十二岁王如不巡守,则六服尽朝。朝礼既毕,王亦为坛,合诸侯以命政焉。《周礼·秋官·大行人》殷同以施天下之政郑玄注:殷同,即殷见也。
俺反省,俺读书不精
幸好俺是自己否定自己
要是先被一上指出来的话,俺岂不是留话柄,更要被欺负了啊。
海天先生提起孟先生的文章,使我想起一件事,感覺很委屈。
我在《上博五〈弟子問〉小考》中已經談到《三德》“毋斷洿”的問題,王晨曦先生和孟先生的文章都沒提到我那篇小文,好像都沒有注意。那可是我寫的第一學術文章啊,雖然沒什么價值,但總還希望人家可以記起的,必竟處女作對我來說還是很重要的嘛,麻煩支持一下好不好啊。
又,“柄旦”,孟先生讀為“傍旦”,我覺得應該讀為“明旦”。下文所謂“明毋歌”應是“晦毋歌”,晏昌貴先生說。
[此主题已被 lht 在 2009-4-22 15:34:11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lht 在 2009-4-22 15:35:10 编辑过]
劉洪濤:《上博五《弟子問》小考兩則(修訂稿)》,簡帛網,2006.07.05, 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75:「洿泛指一切的池子」。 又此字陳劍先生釋為「阬」,讀為山岡的「岡」。
趙平安先生所說的 “祗备不懈” 是否相當於李學勤先生文章中“滋備惟允,翼翼不懈” ?李學勤先生文章中還有一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5-7-12 19:48 , Processed in 1.35852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