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補充兩個用例: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降彭城而歸諸宋。
又,
簡133“逾郜,止郑公涉澗以歸”的“止”,
爲什麽現在都釋爲“止”了呢?
先前不是釋爲“戴”的嚒?
釋爲“戴”,讀爲“載”,不是很通順的嚒?~
《左傳》哀公二十五年:乃載寶以歸。
之所以改釋,可能是考慮到第20簡的“戴”字一作“悳”一作從“戠”得聲之字吧?
可是,既然同一支簡上的字寫法都不一樣,不正好可以證明其他簡的“戴”寫作另外的字形也是可能的嚒?
小狐: 又, 簡133“逾郜,止郑公涉澗以歸”的“止”, 爲什麽現在都釋爲“止”了呢? 先前不是釋爲“戴”的嚒? 釋爲“戴”,讀爲“載”,不是很通順的嚒?~ 《左傳》哀公二十五年:乃載寶以歸。
參見袁金平〈清華簡《金縢》校讀一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將此字讀爲“止”字而訓爲“俘獲”,基本上是根據《左傳》等典籍有此類用法的“止”——
現在的問題是:
焉知典籍中含有這個義項的“止”不是與“戴”同音的假借字呢?其本字已經不為人所知了呢?
[此主题已被 小狐 在 2011-12-22 22:57:04 编辑过]
比如,
依原有的思路,又參照《繫年》中的“戴”字寫作“悳”,則將之讀爲“得”如何?不是也很通順嚒?
《淮南子•道應》“子發攻蔡,踰之”中的“踰”,不讀為降。許慎注:“踰,越,勝之也。”這個意義的字也作愈、瘉,戰勝疾病的專字。《史記·汲鄭傳》:“無以踰人。”《索隱》:“踰,《漢書》作瘉。瘉猶勝也。此作踰,踰謂越過人也。”
[此主题已被 思齐 在 2011-12-23 17:24:20 编辑过]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5-7-5 23:44 , Processed in 1.07744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