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寫本《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考校研究
(首發)
蘇芃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
[摘 要] 敦煌寫本《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不見於傳世文獻,自從發現以來相關研究較少。本文重新校錄該寫卷,並在此基礎上圍繞其內容性質、留存神话传说的研究價值、俗字等問題展開探討。
[關鍵詞] 《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校錄;考證
一、《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概述
(一)、《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敘錄
《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不見於傳世文獻,在敦煌文獻中現存四件,分别是P.2652、P.4016、S.5505、S.5785。兹敘錄如下:
1、P.2652
首完尾殘,首題“天地開闢已來帝王記一卷”,起於“昔者天地未分之時”,訖於“夏后氏姓”。殘卷爲卷軸裝,共計94行,行20字左右,其中13行有雙行小注,有界欄。寫卷下端有多處殘缺,平均隔兩行就出現一處圓形破損,每處破損約2——3字,據這種殘損情況,可以推斷是在卷成卷軸時被破壞的。該卷背爲“丙午年洪潤鄉百姓宋□□借券”及“諸雜謝賀”。有研究者依據該卷不避“民”字,定爲歸義軍時期抄本。[1]
2、P.4016
卷首殘缺,起於“皇生尊盧皇”,訖於卷末,尾題“天地開辟已來帝王記一卷”、“維大唐乾祐三年庚戌歲正月貳拾伍日寫此書一卷終”。因爲我們無法目見原卷,僅從圖版反應的裝幀形式上看,極有可能是敦煌文獻裡常見的一種冊子本。[2]按照傳統古籍裝幀的名稱定義來看,這種“冊子本”叫“粘葉裝”,流行于唐末、五代時期,宋代張邦基《墨莊滿錄》裡有相關記載。[3]現存8葉半紙,每葉中間有折痕,沿折痕將一葉紙分爲左右兩個半葉,每半葉7——8行不等,行14字左右,其中17行有雙行小注,殘卷共計209行。據尾題“乾祐三年庚戌歲”判斷,殘卷的抄寫時間爲公元950年。
3、S.5505
首完尾殘,首題“天地開闢已來帝王記一卷”,起於“昔者天地未分之時”,訖於“十二頭作十二月變爲一歲,故有大小”之“大”字。從原卷圖版反應的裝幀形式上看,有可能是冊子本。現存1葉半紙,共計28行,行20字左右。第1葉中間有折痕,折痕左右爲兩個半葉,每半葉9行;第2葉僅存右半10行,末行爲雙行小注。有研究者依據該卷不避唐諱,定爲歸義軍時期抄本。[4]
4、S.5785
首尾俱缺,起於“望得甘美者”之“者”字,訖於“字重華”。現存1纸,正背連寫,各7行,共計14行,行23字左右,有界欄。因爲僅存一紙殘片,其裝幀形式很難準確論斷,從圖版反應出的這葉殘紙外觀看,很像是和P.4016形式相近的冊子本。有研究者判斷該卷抄於歸義軍後期。[5]
(二)、前人研究情況述評
前人對《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的關注相對不多,筆者所見主要有以下的幾種。
1988年《敦煌學輯刊》第1、2期合刊上曾經發表郭鋒的《敦煌寫本<天地開闢以來帝王紀>成書年代諸問題》,這篇文章首次對《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的抄寫年代、原書成書時代及作者,原書的性質及內容特色等問題作了十分詳盡的考辨,並且全面系統地作了錄文和簡注,爲其後的相關研究奠定了基礎。
2001年吕微《神話何爲——神圣敘事的傳承與闡釋》[6]一書專闢一個章節針對敦煌文獻中的《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探討了“佛典之影響與伏羲女媧故事的轉變”;2004年柯楊發表《敦煌遺書中有關伏羲神話的記載與甘肅民間活態神話之比較》一文[7],該文結合甘肅地區現存民間神話中的伏羲、女媧故事與《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進行了比較研究。2006年陳斯鵬在《文史哲》第6期(總第297期)上發表《楚帛書甲篇的神話構成、性質及其神話學意義》一文,該文主要是考辨先秦時期楚帛書甲篇神話的構成和性質,其中利用《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的資料論證了“我國洪水遺民故事與印度文化”的關聯。這三種研究成果爲我們深刻地揭示了《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在神話學、民俗學領域的重要史料價值。
2002年,鄭阿財、朱鳳玉著《敦煌蒙書研究》[8],其中第三章探討了“敦煌寫本知識類蒙書”,在考察《雜抄》、《孔子備問書》時,與《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作了比較研究。
此外,張弓主編的《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上卷“史地章”和馬培潔在《社科縱橫》2008年第2期上發表的《敦煌寫本<天地開闢以來帝王紀>淺談》都對《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形式、內容、性質、價值意義等作了考證論述。
比較以上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我們發現這些有關《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研究幾乎都是以郭鋒先生的錄文作爲基礎的,郭先生的研究可謂篳路藍縷功不可没。但是,由於當時使用的原卷膠卷或圖版不清晰等研究條件的限制,加之二十多年前國內敦煌文獻整理水平整體不成熟等因素的影響,郭先生的錄文也存留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並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夠重視。
于是,我們不揣淺陋,嘗試在郭先生錄文基礎之上重新作一校錄。校讀之餘,尚對殘卷性質、留存神话传说的研究價值、俗字等問題懷有愚見,今並附文後,淺嘗輒止,求正於方家。
二、校錄
凡例
1、新錄文以P.4016爲底本,參校P.2652、S.5505、S.5785,P.4016殘缺的部分用P.2652、S.5505補齊。底本的訛誤在錄文裡修正,出《校勘記》說明。原卷中使用的字形儘量保持原貌。原卷的抄寫不分段,爲了便於閱讀,錄文依照文義進行分段。
2、郭鋒先生的原錄文在《校勘記》裡簡稱“《錄文》”。
3、錄文中補充的文字用[ ]標示,脱文和未識字用□標示。
4、錄文正文使用宋體字,P.2652、P.4016、S.5505原卷中的雙行小注采用楷體文字,以示區分。
5、原卷中的重文符號用“=”標示。
昔者天地未分之時,若風若雲。既分之後,未有君臣,復無帝主。百劫始有聖帝,自稱配羅皇。乃有九頭十八眼,治經廿万年,遂即滅矣。其次復有九皇而治。九皇者,配羅皇生容成皇,容成皇生大庭皇1,大庭皇生赫頭皇,赫頭皇生雄隆皇,雄隆皇生平統皇,平統皇生尊盧皇2,尊盧皇生白馬皇,白馬皇3生粟隆皇,粟隆皇4生犁連皇,犁連皇5生漢中皇,漢中皇6生伏羲皇。伏羲7号為三皇而治8,伏羲為9天皇,神農為地皇,祝融為人皇。三皇之後,遂有五帝而治10者,少11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此五帝。遂有夏禹、殷12、周、秦、漢、魏、晉。
校勘記:
1大庭皇:《錄文》據S.5505錄作“大達皇”,查考原卷S.5505作“
”,P.2652作“
”,皆“庭”字俗寫。
2 尊盧皇:《錄文》據S.5505錄作“兽廬皇”,郭鋒先生簡注:“兽廬皇,諸書均作尊廬皇,當是。S.2652寫卷亦作尊盧皇。”今核S.5505、P.2652、P.4016皆作“尊盧皇”,無作“兽廬皇”者,S.5505字形作“
”,亦是“尊”字。 另,“簡注”所言S.2652,當是P.2652之誤。
3 P.4016無“白馬皇”三字,據S.5505、P.2652補。
4 P.4016無“粟隆皇”三字,據S.5505、P.2652補。
5 P.4016無“犁連皇”三字,據S.5505、P.2652補。
6 P.4016無“漢中皇”三字,據S.5505、P.2652補。
7 “伏羲”,P.4016無,S.5505有、P.2652作“伏羲皇”,據補“伏羲”二字。
8 《錄文》此句失錄。
9 P.4016“為”作“皇”,據S.5505、P.2652補。
10 P.4016無“而治”二字,據S.5505補。P.2652作“遂有五=常帝=者”,疑此處“常”爲“帝”字誤寫而衍。
11 少,P.4016作“小”, S.5505、P.2652皆作“少”,“小”可通“少”。
12 殷,P.2652作“慇”。
宗略錄䌉,宗顯在後1條問曰:伏羲已前,九皇之時,有何軌範2?
答曰:九皇之時,雖有3人民,復無日月,雖戴4光明,递相照曜而行。天子光照一千里,諸侯光照八百5里,卿6大夫光照五百里,大富長者光照三百里7,貧窮下賤人8光照一百里。無9光明者為地所使,今時奴婢是也。復逕10百劫,天遣神人,詣南海之中,採取明11月神珠及以12七寶合作日月,天13下如此始得明曉。尔時人民,正當抅樓14秦仏出現之世,壽命三千15年,飲風食露,乘空16而17行,自受18快樂。復逕19百劫,地遂生肥,甘甛殊美,香氣徹天。尔時人民,聞之香氣下來,相共食之,人身沉重,不得昇天。復逕20百劫,人民轉多,食不可足,遂相欺奪。強者得多21,弱者得少,地肥神聖22化為草棘。人民飢困23,递相食噉,天知24此惡,即下洪水蕩25除,万人死盡,唯有伏羲得存其命26,遂27稱天皇丞後。
校勘記:
1 宗略,P.2652作“守略”。宗顯,P.2652作“原顯”。P.4016“顯”下補“人”字,“在”下補“於”字,其餘各卷均無“人”、“於”二字。
2 範,S.5505、P.2652皆作“則”,P.4016作“範”。
3 P.4016無“雖有”二字,據S.5505、P.2652補。
4 雖戴,P.4016作“雖戴”, P.2652作“唯載”, S.5505作“唯戴”。
5 八,P.4016作“一”,S.5505、P.2652皆作“八”,作“一”誤。百,P.4016此段皆寫作“伯”。
6 卿,《錄文》誤作“鄉”。
7 三百里:《錄文》“三百” 誤作“二百”。
8 下賤人,P.4016無,P.2652作“下賤”, S.5505作“下賤人”,據補。
9 《錄文》“無”前有“黑”字,檢各個原卷均無。
10 逕,《錄文》作“遙”,誤,原卷字形作“逕”,據下文文例判斷亦當爲“逕”。
11 明,《錄文》失錄。
12 以,《錄文》誤作“次”。
13 天,《錄文》誤作“光”。
14 樓,P.4016作“接”, P.2652作“摟”。“抅樓秦佛”即拘留孫佛,又作俱留孫佛、鳩樓孫佛、拘留秦等,譯爲所應斷已斷、滅累、成就美妙等,是過去七佛中的第四尊佛名。
15 千,S.5505作“万”, P.2652此處殘缺。
16 乘空,《錄文》誤作“無定”。
17 S.5505作“如”,《錄文》從此。
18 受,P.2652作“愛”,當是“受”字之訛。
19 逕,《錄文》作“遙”,誤。P.4016作“自”,S.5505、P.2652皆作“逕”,據前後文例可知作“逕”爲勝。
20 逕,P.4016作“至”,S.5505、P.2652皆作“逕”,據前後文例用法知作“至”當爲“逕”之誤。
21 得多,P.4016作“多得”,誤倒。
22 地肥神聖,P.4016作“地配神農聖”,S.5505、P.2652皆作“地肥神聖”。
23 困,S.5505作“國”,P.2652作“忍”。
24 知,P.4016作“之”,P.2652作“知”,字相通用。
25 蕩,P.4016作“湯”。
26 得存其命,P.4016作“有得存命”,P.2652作“得存其命”。
27 遂,《錄文》誤作“進”。
問曰:太昊伏羲,是何處人,姓何字誰,有何軌範1?
自故開闢2變化,人誰為始?
[答曰:]3劫燒以來,天皇為始4。
問曰:天皇之時,阿誰造作?
[答曰:]天皇十二5頭,兄弟十二人,治化一6万八千年,遂即滅矣。卅日變為火,廿日變為水。已後7人法之,十二頭作十二月8為一歲,故有大小9,此之是也。
校勘記:
1 P.2652脱“有何軌範”的“何”字。範,S.5505、P.2652皆作“則”。
2 開闢,P.4016無,S.5505、P.2652皆有,據補。
3 據文例補“答曰”,下同。
4 始,S.5505誤作“治”。
5 二,《錄文》誤爲“廿”。
6 一,《錄文》脱。
7 《錄文》“人”字前多一“有”字,P.2652、P.4016皆無,當是衍文。
8 P.2652“為”前有“變”字,疑爲衍文,P.4016、S.5505皆無。
9 《錄文》作“□日大小”,P.4016作“故曰大小”,P.2652作“故有大小”,S.5505此處漫漶不清,字形似“有”。
問曰:天皇之後1,誰復治化?
[答曰:]地皇丞之。地皇時2何所造3?地皇之始,山川初立,日出扶桑4,日月未明,星辰未置5,晝夜昏冥,此之是也6。
[問曰:]地皇之時,治化何似?
[答曰:]地皇7,有8一身9一頭,兄弟十一人,治逕一万年,遂即滅矣,後人於是法之,以十一月為冬至。自此已來,法之不絶之時也10。
[問曰:]地皇之後,治化何似11?
[答曰:]祝融為人皇丞後,此12之是也。
問曰:人皇之時,治化何似?
[答曰:]人皇九頭,与日月合宿13。治逕三千六百年,遂即滅矣。兄弟九人,各住一州。已14後人因而此15立九州,取之治道。以三16百六十日為一歲,此之法者17也。
[問曰:]人皇之後,誰伏治化?
[答曰:]伏羲為18天皇丞後,此19之是也。20
問曰:伏羲之後,治化何似?
[答曰:]伏羲之時,未有礼儀,逢男為夫,逢女為婦,人無尊卑,走及禽獸。乳21毛食血,居無宅兆之地。22
校勘記:
1 P.4016“後”前有“時”字,當是衍文,P.2652無。
2 《錄文》脱一“時”字。
3 P.2652“造”後有“作”字。
4 《錄文》原作“山川□□出□□”,今據P.2652、P.4016知當是“山川初立,日出扶桑”八字。
5 置,《錄文》誤作“亮”。
6 P.2652無“此之是”三字。
7 地皇,《錄文》作“地皇之時”,P.2652作“地皇”, P.4016作“地之時”。
8 P.2652無“有”。
9 《錄文》“一”前有“十”字,P.2652此處殘缺, P.4016無“十”字。
10 之時,《錄文》作“是”。 P.2652無“之時也”。
11 治化何似,P.2652作“誰伏化治”。
12 P.2652“之”前有“此”字,據補,P.4016抄脱。
13 《錄文》作“□”處理,核P.2652、P.4016原卷,此爲“宿”字。
14 已,P.2652作“以”。
15 《錄文》作“因而出”,誤。P.2652作“因此始即”,P.4016作“因而此”。
16 三,P.2652抄脱。
17 者,P.2652作“是”。
18《錄文》作“□”處理,核P.2652、P.4016原卷,此爲“為”字。
19 《錄文》“此”前誤衍“若”字。
20 該句P.4016作“伏羲為天皇丞為後之也”,今據P.2652及前後文例校改。
21 乳,《錄文》作“茹”。
22 《錄文》作“居無宅□之地”,P.2652作“居無宅正是也”,P.4016“宅”後一字字形作“
”,即“兆”字。宅兆,墓地。
問曰:誰造佛像,漢土因何供養十二部經?
[答曰:]漢武帝1宮中夜夢2,見一人身長一丈六尺,紫磨金色3。武帝驚覺,遂召諸臣百官,問曰:“此何謂也?”諸臣對曰:“此將是仏,在於西方天竺國4中。武帝即遣人至於5西方迎之。正見形6像千7万,復見十二部尊經,遂即將還漢土。自此已來,遂有經像8,供養如來不絶9也。
校勘記:
1 P.2652“漢武帝”後有“於”。
2 夢,《錄文》誤作“楚”。
3 《錄文》誤作“紫靡金色”,P.4016作“紫磨金色”,P.2652作“此金色磨”,原抄作“此金磨色”,“磨”後似有倒文符號。“紫磨”是上等黄金,漢孔融《聖人優劣論》:“金之優者,名曰紫磨,猶人之有聖也。”
4 天竺國:P.2652作“天竹”。
5 P.4016作“似”,不辭,當抄寫訛誤,《錄文》據此誤錄。今據P.2652校改。
6 形,P.4016作“刑”,P.2652作“形”,《錄文》誤作“尔”。
7 千,《錄文》誤作“上”。
8 像,《錄文》誤作“象”, P.4016、P.2652皆作“像”。
9 P.2652“不絶”後有“此是之”三字。
問曰:阿誰造酒,百姓忻1樂,供2飲同歡,或有忿怒也。
答曰3:昔杜康4家有一賤人5名吉利,在夜田營6作,殘餘并7麦飯8置於樹孔中,計於五六日,麦飯生衣9,變作麦麴10。遇天大雨得水淹之後,時黍11飯殘不盡者,寫著樹孔。後12計三五13日,樹下香14,遂即食之,合15迷荒。君子飲之,以得自將。小人飲之,闘亂16猖狂17。自尔18已來,遂成甘味,傳相効法,因此即有造酒。君子飲之,和顔悅色19。小人飲之,雄鹿牡力20。苦者21忘疲勞,樂者22忘息23。和昏定礼24,天下法則也25。
校勘記:
1 忻,《錄文》誤作“恰”。
2 供,P.2652作“共”。
3 答曰,P.4016無,據P.2652補。
4 杜康,《錄文》誤作“康桂”,P.4016原作“康杜”,“康”後有倒文符號,杜字右半邊從“圡”,絶非“桂”字。
5 賤,《錄文》誤作“賊”,P.4016字形似“賊”,實爲“賤”字。
6 營,《錄文》誤作“菜”,“營”P.4016字形作“
”,是“榮”字,P.2652漫漶不清,但字形輪廓亦與“榮”相近。“榮”當通“營”,古籍中不乏例證。
7 并,《錄文》誤作“笄”。
8 飯,《錄文》誤作“餿”。
9 衣,《錄文》誤作“子”,P.4016字形作“於”,P.2652作“衣”,作“衣”義勝,疑“於”爲“衣”的音借字。
10 麴,《錄文》誤作“類”。
11 時黍,《錄文》誤作“沗”。
12 後,P.2652作“復”。
13 三五,P.4016作“五”,P.2652作“三五”。
14 樹下香,P.4016作“樹香”,P.2652作“樹下香”。
15 合,P.4016、P.2652字形皆作“合”,疑此字爲“令”字之訛。
16 闘亂,《錄文》誤作“閔亂”。
17 猖狂,P.2652 作“昌强”。
18 尔,《錄文》誤作“是”。 P.4016原卷字形作“
”,當是“尔”字。
19 和顔悅色,《錄文》誤作“和親治色”,P.2652作“和悅色”。
20 雄鹿牡力,《錄文》作“□□□□”處理。“牡”或是“壯”字。
21 苦者,《錄文》誤作“咎者飲之”。
22 《錄文》“樂者”後衍“飲之”二字。
23 P.2652“息”字後有空格,疑此處原有脱文。
24 和昏定礼,P.2652“昏”作“婚”,《錄文》誤作“初□廷礼”。
25 P.2652作“天下法則,此之也矣。”
問曰:須弥山高1下、廣長、周匝,里數幾許?
答曰:須弥山高三百六十万里2,下有海水,深3三百三十4六万里。金剛山遶周匝,團圓亦三百三十5六万里。東面有6天,日月遶7山運轉,一日一夜8照四天下。山上有五色雲9及金、銀、璧玉、瑠璃、水精,七寶奇10異之物,光曜天下。須彌山,北11斗12遊其上旋者也。
校勘記:
1 P.4016無“高”字,據P.2652補。
2 P.2652無“須弥”二字。“三百六十万里”原卷可能有誤,當是“三百三十六萬里”。
3 P.4016無“深”字,據P.2652補。
4 三十,P.2652作“卅”。
5 同上。
6 《錄文》誤作“者”,P.2652 、P.4016皆作“有”。
7 P.2652“遶”後有“須弥”二字。
8 《錄文》誤作“晝夜”,P.2652 、P.4016皆作“一日一夜”。
9 《錄文》誤作“玉色龍”,P.2652 、P.4016皆作“五色雲”。
10 《錄文》誤作“珍”,P.2652作“奇”,P.4016此字漫漶不清,字形與“奇”相近。
11 《錄文》誤作“比”,P.2652 、P.4016皆作“北”。
12 《錄文》作“□”處理。P.2652此字漫漶不清,P.4016字形作“
”,當是“斗”字。
問曰1:崑崙山復何似?
答曰:崑2崙山者,東面有水精3,南面有白玉,西面有水銀,北面有瑠璃,中央有金城九重,上下十二零4,是老5君遊戲之處,6誰人得到?亦有金銀玉闕,奇異珍寶,數千万種。上有一桑樹,=7上有一公鷄,日出而鳴,天下震動,衆雞悉從8而鳴應之,感也。
校勘記:
1 P.4016無“問曰”二字,今據P.2652及文例補。
2 崑,P.2652字形作“
”。
3 《錄文》“精”後衍一“精”字,原卷皆無。
4 零,P.4016字形作“
”, P.2652作“
”。
5 老,《錄文》誤作“光”,P.2652原字形作“
”。P.4016原字形作“
”,當是“老”字之訛。
6 P.4016此處當有脱文;P.2652此處殘,“誰人”前有字形似“几”,亦可能爲“九”,待考。
7 =,此處爲重文符號。
8 從,P.4016無,據P.2652補。
問曰1:山南是何天,廣長幾許,人民何似?
答曰2:須彌山南面有閻浮提國,縱3廣卌万里。中有十二小國,亦有大國十八。國中有八種人,惡口、兩舌、能闘戰,人長八、九尺,亦有五、六尺。受命4一百歲。言語不同,人死入嶽5。其日從東出,向西没,日中南,照6此國也。
校勘記:
1 P.4016無“問曰”二字,今據P.2652及文例補。
2 P.4016無“答曰”二字,今據P.2652及文例補。
3 縱,P.2652作“衆”。
4 受命,P.4016本作“受得”,“得”後有刪除符號“卜”,又在其下補“命”字。P.2652作“受得”。《錄文》作“受得命”,認爲“受”當通“壽”,或是。
5 嶽,P.2652作“獄”。
6 照,P.4016無,當脱,據P.2652補。“照此國也”,《錄文》脱。
問曰1:西是何天,廣長幾許,人民何似?
答曰2:須彌山西,有瞿3耶尼國,縱廣四十八万里,中有千種人,言語不同,人長五十尺,受命一千歲。衣食自然,有錢而薄食,用不可盡。其日4從南出,向北没。
校勘記:
1 P.4016無“問曰”二字,今據P.2652及文例補。
2 P.4016無“答曰”二字,P.2652起此處至下文“山東是何天,廣長幾許,人民何似”大段文字抄脱,今據文例結合P.4016補。
3 瞿,《錄文》誤作“翟”。瞿耶尼,又名“俱耶尼”、“瞿伽尼”等,佛教須彌山西方之大洲名。
4 日,P. 4016原抄爲“人”,後加刪除符號,改作“日”。
問曰:山北是何天,廣長幾許,人民何似?
答曰1:須彌山北2欎單越國,廣長四十八万里,中有万種人,各長十丈3,受命一千歲,食衣自然。粳米長七寸,正似恒河沙,食不可盡。人死亦有葬埋。其日從西出,向東没,周而復始。
校勘記:
1 P.4016無“答曰”二字,今據文例補。
2 《錄文》“北”後有“有”字,P.4016原卷無。
3 丈,P.4016原作“仗”。
問曰:山東是何天,廣長幾許,人民何似?
答曰1:須彌山東,仏汙墜2國,縱廣卌3萬里。中有千種人,各長一丈八尺,受命一4百歲,衣食自然,無闘戰之心。其日從北出、向南没。
校勘記:
1 P.4016無“答曰”二字,今據P.2652及文例補。
2 “仏”,P.2652作“仏”,P.4016作“何”。“仏”即“佛”,作“何”恐爲形訛。佛教須彌山東方大洲爲東勝身州,又譯作“弗于逮”、“弗婆提”、“毗提訶”等。
3 《錄文》作“四十”。P.4016作“卌”,P.2652作“四十八”。
4 一,P.2652作“二”。
問曰:日廣1長幾許,形皃2何似?
答曰:日是3火龍之精,有四頭,披金銀璧玉,烏4有十六5足,=長一千里,熱如火,周匝一万八百里,有金暖日光,是以天下熱。
問曰:月廣長幾許,中有何光?
答曰:月是6水龍之精,有四頭,披金銀七寶璧玉,周匝一万一千六百里,亦有十八足,=長7一千里,冷如冰,中有蝦䗫8及兔子,此之是也。
校勘記:
1 日廣,P.4016抄脱,今據P.2652及下文文例補。
2 形皃,《錄文》作“□□”處理。形,P.4016作“刑”,P.2652作“形”。
3 日是,P.4016無,據P.2652補。
4《錄文》作“鳥”,誤。
5 六,P.2652作“八”。
6 月是,P.4016作“月者是”,P.2652作“月是”。
7 足長,P.4016作“足下有”,P.2652作“足長”。
8 䗫,P.2652作“蟇”。
問曰:伏羲何所制作,受命幾許?
答曰:伏羲龍身,姓風,名王。能造衣裳1,定日月星辰,成立万物,推其陰陽,以成冬夏。尔2時人民,頑愚質朴,未能分别礼儀,未有五穀、衣裳、田宅、屋舍3,巢居穴處4,逢男為夫,逢女為婦。万物未俻,仰瞻5天下,以造天下八卦6。伏羲伏牛乘化馬7,受命一万八千8歲,乃則變為9天地、百䖝10、禽獸11、龍蛇、魚鱉、金銀、珠玉,政万物欲生12未祥13龍言,号曰伏羲也。
校勘記:
1 裳,P. 2652作“甞”。
2 尔,P.4016作“余”,當是“尒”字之訛,今據P.2652校改。
3 《錄文》誤作“室”。P.4016作“宅”,P.2652作“舍”。
4 巢居穴處,《錄文》誤作“穴居巢處”。
5 仰瞻,《錄文》作“□□”處理。
6 卦,P. 2652作“掛”。
7 伏羲伏牛乘化馬,P.2652作“伏羲牛乘馬”,《錄文》“乘”誤作“葉”。
8 千,P.2652作“百”。
9 為,P.2652作“化”。
10 䖝,《錄文》誤作“卉”。
11 P.2652 、P.4016皆作“禽獸”,《錄文》誤作“獸禽”。
12 生,P.4016無,今據P.2652補。
13 祥,P.2652作“詳”。“政万物欲生未祥龍言”,不明句意,或是抄寫有脱誤。
問曰:神農有何聖德?
答曰:神農皇帝,牛頭1、馬面、鳥足、人形2,手執精零3之杖,歷涉七十二山,口嘗百草,遇毒草者死4,近好草者5生。到上6黨牛7頭山農石之中,雜樹上得五穀,棗樹上得大小豆8,梨9樹上得大麦,杏樹上得小麦,桃樹上得稻穀,榆樹上得麻,荆樹上得粟。將來交人佃種10,傳世至今不絶。受命八千歲,遂即滅矣。其次復11有祝融,為人皇丞其後也。祝融為三皇,能銷石取鐵,造作鐺釜、鐤鑊12,因此出13熟食也。
校勘記:
1 牛頭,P.4016無,今據P.2652補。
2 形,P.4016作“刑”,P.2652作“形”。
3 《錄文》誤作“積零”。精,P2652作“
”,P.4016作“
”,當是“精”字俗寫。零,通“靈”,“精零”即“精靈”。
4 遇毒草者死,P.2652作“遇毒即死”
5 近好草者,P.2652作“若值”,下有殘缺。
6 上,P.4016無,據P.2652、S.5785補。
7 牛,P.2652作“羊”。
8 豆,P.4016作“麦”,據P.2652改。
9 《錄文》誤作“犁”。
10 種,P.2652作“𧀑”。
11 復,P.4016、P.2652皆作“伏”,當是“復”的同音借字。
12 鐤鑊,《錄文》誤作“鑄錢”。
13 出,P.2652作“作”。
問曰1:三皇之時,伏羲為天皇,姓何字2誰,有何軌則?
答曰3:伏羲氏4,洛陽人,姓風,漢中皇帝之子。尔時人民死,唯有5伏羲、女媧兄妹二人衣龍上天,得存6其命。恐絕人種,即為夫婦。治在豫7州,水8王天下,治經一万捌千9年,遂有炎帝神農為地皇承後,自此已來,遂為10三皇也。
校勘記:
1 P.2652“問曰”前有“重”字。
2 《錄文》誤作“名”。P.4016作“自”,據文例知當是“字”之借字,P.2652作“字”。
3 P.4016無“答曰”二字,今據P.2652及文例補。
4 《錄文》脱“氏”字。
5 P.2652 無“伏羲氏,洛陽人,姓風,漢中皇帝之子。尔時人民死,唯有”此21字。唯,《錄文》誤作“惟”。
6 存,P.4016作“布”,應是“存”之訛字,今據P.2652改。
7 豫,P.2652作“預”。
8 《錄文》誤作“永”。
9 《錄文》“千”作“□”處理。一万捌千,P.4016“万”旁補“一”字,“捌“後有“治”字,旁加删除符号,P.2652作“一万捌千”。
10 P.2652 、P.4016皆作“為”,《錄文》誤作“有”。
問曰:神農氏何處人,姓何字誰,有何軌則?
答曰:神農姓姜,上黨人,治在冀州,水1王天下。尔時人=乳食鳥2獸,人民3轉多,食不可足。神農為人歷涉七十二山,口嘗百草4,望得甘美者,与百姓5食之。或值毒草者即死,脣6口破壞。一日之中,百死百生,後至上黨牛7頭山中神石峪𡺢8,遂得嘉禾,一株9九得10,嘗之甚美,教人11𧀑12之,甚美茂13,遂濟禽狩14之命。治經八十年,遂即滅矣。
校勘記:
1 《錄文》誤作“永”。
2 乳食鳥獸,《錄文》誤作“豺食鳴獸”。P.4016、P.2652原卷皆作“乳食”。鳥,P.4016字形似“鳴”,P.2652作“鳥”,作“鳴”不辭,恐爲“鳥”之訛字。
3 人民,P.2652作“民民”。
4 百草,P.4016作“百姓草”,P.2652無“姓”字,當據刪。
5 百姓,P.2652、S.5785皆作“人”。
6 脣,各殘卷字形皆從辰從肉,小篆的隸定字寫法。
7 P.2652脱“牛”字。
8 《錄文》誤作“側”,P.2652、P.4016、S.5785原卷皆作“𡺢”。
9 《錄文》誤作“秣”。P.4016字形作“
”,P.2652似“祩”,S.5785作“秼”。
10 《錄文》誤作“穗”。P.4016、S.5785作“得”,P.2652作“德”。
11 S.5785作“人教”。
12 P.2652作“種”,S.5785該字殘缺,右半作“重”。
13 甚美茂,P.2652、S.5785作“甚茂”。
14 禽狩,P.4016作“禽將”,“將”應是“狩”的訛字,P.2652、S.5785皆作“禽狩”。“狩”,《錄文》作“□”處理。“狩”是“獸”的同音借字,敦煌文獻習見。
問曰:五帝是誰?
答曰:軒轅一、顓頊二、帝嚳三、堯1四、舜2五,為五帝也3。
問曰:少4昊何處人,有何軌則?
答曰:五帝少5昊,字6青陽,号金氏,鳳凰之樹,瑞以鳥名。在河7南教人造作衣裳8、弓箭,置立倉庫,尊卑有别,治經一千年,遂即滅矣9,禪位与顓頊也。顓頊10,高陽氏,皇帝之孫、高昌意之子,治在雍11州上郡臺殷12。遭旱五載13,自責無德,將身投海,=14神不納,有一大15魚負頊而出,天感其心,須臾降雨,天下大豐。治經五年,遂即16禪位帝嚳。帝嚳,高辛氏17,姓姬名受,黄帝九18世孫,能分别五色,男女别19途,吊問日吉凶,迎送以特20,治經一千一百年,遂即禪位堯帝。堯21,陶虞,名放羆,黄帝之孫22,治在平陽,作法律,皋陶輔23之,并24造作刑25獄,治經七十年而禪位于26舜27。帝舜28,虞氏,高陽29之後,河東人,姓為30,字重華,治在蒲叛城。教31人恭順,四方歸湊,治五十年,遂即禪于禹。伯禹,夏32后氏,姓似,字文命,高陽之孫。安邑成33。能治水灾34,天下豐,子孫相丞十七王,四百四十年,遂于殷湯。湯35,姓36子,字涉方,雍州馮翊人37,治在分陰。尔時遭旱,為人燒乞香雨,積柴如山,湯登其上38,從下放火,未徹之間,水雨激流,湯即得活,因慈大39豐,子孫相丞三十一王,六百二十九年,遂禪周40。其次41復42有周文,姓姬名□43,歧州人。後治受九十七44而終,在位八十三年。
校勘記:
1 堯,P.2652、S.5785作“堯舜”。
2 舜,P.2652、S.5785作“帝舜”。
3 P.2652脱“為五”二字,S.5785脱“帝也”二字。
4 少,P.2652、S.5785皆作“小”,“小”可通“少”。
5 少,P.2652作“小”,S.5785作“少”,二字相通。
6 字,P.4016作“自”,P.2652、S.5785作“字”,據改。
7 河,P.2652、P.4016作“何”,據S.5785改。
8 裳,P.2652作“甞”。
9 滅矣,S.5785無,P.2652此處殘缺。
10 P.2652、S.5785“顓頊”後有“帝”字。
11 P.2652此處殘,P.4016脱“雍”字,據S.5785補。
12 殷,P.4016 、S.5785字形似“殿”,與P.4016下文“殷”字形完全相同,故知非“殿”,P.2652作“
”。《錄文》作“臺殿”,并標問號存疑。
13 載,P.2652、S.5785作“年”。
14 P.2652“將”後爲“身”字,之後幾字殘泐。P.4016脱“身投海海”五字,據S.5785補正。
15 一大,P.4016作“丈”,P.2652、S.5785皆作“一大”,據改。
16 《錄文》“遂即”後有“滅矣”二字。
17 帝嚳,P.4016無,據P.2652補。S.5785無“高辛”。
18 P.4016“帝”和“九”字誤倒,據P.2652、S.5785改。
19 “别”P.4016無,S.5785有,P.2652作“分别”,“分”當是涉上文產生的衍文。
20 以特, P.4016無,P.2652、S.5785皆有,據補。《錄文》無。“特”或是“時”之訛。
21 堯,P.2652作“堯舜”,P.4016、S.5785皆無“舜”字,“舜”當是衍文。
22 孫,P.2652殘缺,P.4016作“子”,S.5785作“孫”。
23 輔,P.2652作“甫”, P.4016作“
”,“輔”的類化俗字,S.5785作“輔”。
24 《錄文》誤作“井”。
25 刑,P.2652作“形”。
26 于,P.2652殘缺,P.4016無,據S.5785補。
27 舜,P.4016無,P.2652殘,據S.5785補。《錄文》“舜”後衍一“虞”字。
28 帝舜,P.4016作“舜”,P.2652、S.5785皆作“帝舜”。
29 P.4016原卷“陽”前有“奴”字,後有刪除符號,《錄文》“高”後衍“奴”字。S.5785脱“陽”字。
30 為,《錄文》作“□”處理。
31 教,P.4016無,據P.2652補。
32 此處P.4016“夏”“禹”二字倒文,據P.2652和文意改。
33 成,《錄文》作“氏”,P.4016原卷字形作“成”,疑此處有脱文。
34 《錄文》誤作“安”。
35 湯,P.4016無,據文例補。
36 姓,P.4016原卷作“性”,據文義和文例改。
37 人,P.4016作“之”,當是“人”之訛字,據文義改。
38 《錄文》誤作“里”。
39 《錄文》誤作“火”。
40 《錄文》誤作“國”。
41 《錄文》誤作“後”。
42 復,P.4016原作“伏”,當是“復”的同音借字。
43 □,此處當有脱字。
44 《錄文》“九十七”後誤衍一“年”字,P.4016原卷無。
問曰:三皇、五帝、夏、殷、周、秦、漢、晉,治政所□1月多少2,祚蒙開誤,未審伏羲因何得3續人位?
答曰:伏羲、女媧,因為父母而生,為遭水灾,人民死盡,兄妹二人,依龍上天,得存4其命。見天下荒亂,唯5金崗天神,教言可行陰陽,遂相羞恥,即入崑崙山藏身,伏羲在左巡行,女媧在右巡行,契許相逢,則為夫婦,天遣和合,亦尔相知。伏羲用樹葉覆面,女媧用蘆花遮面,共為夫妻。今人交禮,戴昌粧花,因此而起。懷娠日月充滿,遂生一百二十子,各認一姓。六十子恭慈孝順,見今日天漢是也。六十子不孝義,走入藂野之中,羌故穴6巴蜀是也。故曰:得續人位。其崑崙山,共天相連,名須弥山,盖當天地7之中正。尔時雖然禮未同,復可劫,漸始充俻。何名一劫?崑崙山上有神城,縱廣八万里,方圓正等。天上有聖人擲芥子,滿此城中,是8為一劫。此是須弥山也。
校勘記:
1 所□,《錄文》作“所成”。P.4016原卷作“![]()
”,前一字應爲“所”,後一字漫漶不清。
2 疑该句有脱文。
3 得,《錄文》失錄,據P.4016補。
4 存,P.4016原卷作“在”,應爲“存”字之訛,《錄文》作“存”。
5 《錄文》誤作“惟”。
6 穴,《錄文》誤作“六”。
7 地,《錄文》失錄,據P.4016補。
8 是,《錄文》失錄,據P.4016補。
問曰:日月誰轉,江河誰涓,經年不絕?
答曰:阿修羅主,四手八脚,在須弥山,左手把日,右手把月。晨起之時,東照沛于墜國。日中之時,南照閻浮提國。日没之時,西照瞿耶尼國。夜半之時,北照欎單越國。一日一夜,照四天下。沛于墜國,土1縱廣四十八万里,中有海水深三十六丈,阿修羅王入裏,不没2脚踝。崑崙山者,天之主也,十万高,去地十万里,圓方正等。下有四洛池,皆是出水之源,自餘小水,皆出土底3地下,盤廽六十万里,還來相就4。山東有一石龍,一身兩頭,舉頭高百丈5,伏地飲水,江海竭。水從後入,向前吐山6,即為東海。初出三千7百道,流散入底8,下地盤廽六十万四千里,入於東海。山南有石馬,一身兩頭,形9長千尺,泉從背入,口中吐10出,即為南海。初出分為五百道,合流即為西河,三万四千里,入於西海。山北有石像,一身五頭,泉從背入,口中吐出即為河,亦入北海。有解云:不長高,百川歸海,周廽遶人,從遂向天流,復從而下,終而復始,若不而此即絕矣,豈得長流?
校勘記:
1 土,《錄文》失錄,據P.4016補。
2 《錄文》誤作“浸”。
3 《錄文》誤作“遠”。
4 就,《錄文》作“□”處理。
5 丈,P.4016本作“尺”,旁小字改作“丈”。
6 山,當爲“出”字之誤。
7 疑此處有脱文或衍文。
8 《錄文》誤作“座”。
9 形,P.4016原卷作“刑”。
10 吐,《錄文》失錄,據P.4016補。
問曰:天下有幾種人?
答曰:天下國土廣活,古者數亦難盡。其顯異國人,餘者不陳。其師子國政東壹万里有陰豪山,其中有女國,無元1男子,其國有聖水池,其人入中洗浴,便即有娠。其人大耳,身長二丈,本無衣裳,用耳盖其形2躰。服卧一耳鋪之,一耳覆之,起則左右掩帶,充為衣服。其人飲風食露3,不能言語。受命得一千載4。
校勘記:
1 元,《錄文》誤作“兄”。
2 形,P.4016原卷作“刑”。
3 《錄文》誤作“飲食風露”,P.4016原卷本作“飲食風露”,但“食”和“風”之間有倒文符號。
4 《錄文》誤作“歲”。
天地開辟已來帝王記一卷
維1大唐乾祐三年庚戌2歲正月貳拾3伍日寫此書一卷終
校勘記:
1 《錄文》作“唯”,P.4016原卷作“維”。
2 《錄文》誤作“戍”。
3 《錄文》作“廿”,P.4016原卷作“貳拾”。
三、相關問題的研討
(一)性質再判斷
《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一書的性質,前人曾有不少頗具見地的認識,如郭鋒曾斷言它“象是一本與《帝王世紀》一類雜史書有傳承關係的、講述天地開闢以來先民史記的通俗小冊子。”[9]鄭阿財、朱鳳玉的《敦煌蒙書研究》中更是直接把它和敦煌蒙書《雜抄》、《孔子備問書》、敦煌文書P.3155的相似之處作了對比研究。[10]馬培潔在比較它和敦煌蒙書關係後認爲“敦煌遺書中的《天地開闢以來帝王紀》,以記述民間神話、傳說爲主,又夾雜了一些佛教知識,顯得比較淺顯通俗,具有啓蒙讀物的性質。”[11]我們基本同意以上觀點,《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應該就是通俗讀物,而且具有小類書的性質,這可以從另外幾點證據來證明。
第一,《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不僅和敦煌蒙書《孔子備問書》有許多相似的內容,它和敦煌文書P.3155、P.3665也有相似之處。
現將P.3155中與《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相類的部分摘錄如下,殘缺和漫漶不清處用□標示:
……得三千六百□,兄弟九人,各處九處,是以後人因此即立九州,取之治道,故以三百六十日爲□□
孔子問曰:人皇之後,有誰承之?
老子答曰:有伏羲承之。
孔子問曰:伏羲之後,治化何似?
老子答曰:□有伏羲,逢男爲夫,逢女爲婦,無有尊卑,走及𤢌狩,乳毛食血,不立礼儀而治。
孔子問曰:伏羲之後,有誰承之?
老子答曰:神農代之。
孔子曰:神農之時,何以治化?
老子答曰:神農之時,□至甚明,囑夢天老授教,寤後遂祭羊頭山□山,親嘗百草,哲破脣口,得五內潰爛,一日之中,逢着七十二般毒藥,逢生草,往往相解,賴逢生草,往往解得,存大性命。擇得五穀,教人播種,以濟人命。
孔子問曰:神農之後,有誰代之?
老子答曰:神農没後,祝融承之。但祝[融][12]治化,𤢌狩轉少,人民漸多,食肉皆不得足,其中乃出七十二賢,竸修風礼,角造貢獻。有燧人鑚木出火,曜日之光。然祝融多識觀見,石間有鐵即燒石礦,鑄灌鐺釜吹作熟,救𤢌狩之命。後生勾龍,能平水土,立爲社稷,至今奉之,此祝融之德,化出其火,教人煮熟五穀,令人食之,濟活性命,亦令人少食肉,以救𤢌狩之命。
孔子問曰:祝融之後,有誰代之?
老子答曰:有軒轅代之。
孔子問曰:軒轅之時,何所造作?
老子答曰:軒轅號稱黄[13]帝,造置城墎,制立衣服,調牛耕種,乘馬代步,造立飲食,貯積穀財,擬後災儉。召人居城,去山就平,置立宅舍,尊卑有别,風化始存。黄帝没後,顓頊代之。
孔子問曰:顓頊之時,治化何似?
老子答曰:顓頊之時,造立殿堂。遭旱五載,沉身投海,海神不受,乃有大魚從海而出於堓側,天賜甘雨,以救帝命。以此論之,故稱其賢。顓頊没後,帝嚳治化,亦稱黄帝之後,始畫飾法,變衣五色,男女異路,弔凶問吉,迎送以時,人礼具備。帝嚳之後,帝堯代之。帝堯之時,始顓頊法律,天下巍巍如山,堂堂如岳之處,皆得成就。時有皋陶輔[14]之,始獄籬解約有事之人。帝堯没後,帝舜代之。
孔子問曰:帝舜之時,治化何似?
老子答曰:帝舜之時,敦厚教禮以義,風俗敬興,鳳凰來儀,又感聖瑞。帝舜没後,禹王代之。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P.3155和《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行文、內容都如出一轍,只是P.3155是以孔子和老子問答的形式,而《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問答時大都省去了具體的人名。
從抄寫形式看,在問答體的敦煌文書P.3665中,答語皆用雙行小字,這和同爲問答體的《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P.2652、P.4016、S.5505十分相似。仔細閱讀其內容,我們發現這種看似問答形式的文書,實際上雙行小字的答語幾乎都是對正文大字所提問題的詮釋。
敦煌文書P.3155、P.3665,王三慶《敦煌類書》曾經收錄,分别定名爲“《節本珠玉抄》甲”和“《節本珠玉抄》乙”[15],把它們歸爲類書的範疇。《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和它們有許多相同的地方,應該和它們是性質相似的一類書。
第二,《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不僅雜糅佛教知識,有段話中還提到了“老君”,原文如下:
問曰:崑崙山復何似?
答曰:崑崙山者,東面有水精,南面有白玉,西面有水銀,北面有瑠璃,中央有金城九重,上下十二零,是老君遊戲之處,誰人得到?
“老君遊戲之處”的“老”,由於郭鋒先生的《錄文》誤錄成了“光”,一直被研究者忽視,顯然這應該就是道教奉爲教主的太上老君。這段崑崙山的描述多見於佛典中對須彌山的記載,這裡用中國的崑崙山替代了印度神話中的須彌山,强調“是老君遊戲之處”,下文又云“其崑崙山,共天相連,名須弥山”,可見“崑崙山”和“須彌山”發生了混同。《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雜糅了佛教和道教知識,其涵蓋的內容非常駁雜。
第三,從《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現存4個卷號中相對最完整的一部分P.4016來看,它的裝幀形式是“粘葉裝”,即唐末、五代時期一種方便攜帶和閱讀的冊子本,法藏敦煌文獻中習見。這種裝幀大都是個人所使用的文本,不會是正規的典籍。
综合以上這三個方面,我們認爲《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無疑就是一種帶有小類書性質的通俗讀物,很有可能被當作蒙書一類的民間教材使用。從現存幾個殘卷的字體來看,或許就是兒童習寫的抄本。
(二)留存神話傳說的研究價值
《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裡留存了大量神話和傳說,有的和傳世典籍有所吻合,有的不見於傳世典籍,有的可以在民間歌謠裡追尋其遺跡。比如對杜康造酒的描寫就非常細緻:
問曰:阿誰造酒,百姓忻樂,供飲同歡,或有忿怒也。
答曰:昔杜康家有一賤人名吉利,在夜田營作,殘餘并麦飯置於樹孔中,計於五六日,麦飯生衣,變作麦麴。遇天大雨得水淹之後,時黍飯殘不盡者,寫著樹孔。後計三五日,樹下香,遂即食之,合迷荒。君子飲之,以得自將。小人飲之,闘亂猖狂。自尔已來,遂成甘味,傳相効法,因此即有造酒。
我們知道,西晉時期的江統曾在《酒誥》一文中提出過發酵釀酒法,但是由於該文失傳,今天只能從《北堂書鈔》徵引的一段文字窺見其大略:“酒之所興,乃自上皇,或云儀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餘空桑,本出于此,不由奇方。”[16]
《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對造酒過程的描述,與“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非常相近,而且顯得更爲詳盡。
又如對伏羲女媧爲兄妹的記載,《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也非常詳實,其中有一段值得重視:
伏羲、女媧,因為父母而生,為遭水灾,人民死盡,兄妹二人,依龍上天,得存其命。見天下荒亂,唯金崗天神,教言可行陰陽,遂相羞恥,即入崑崙山藏身,伏羲在左巡行,女媧在右巡行,契許相逢,則為夫婦,天遣和合,亦尔相知。伏羲用樹葉覆面,女媧用蘆花遮面,共為夫妻。今人交禮,戴昌粧花,因此而起。懷娠日月充滿,遂生一百二十子,各認一姓。六十子恭慈孝順,見今日天漢是也。六十子不孝義,走入藂野之中,羌故穴巴蜀是也。故曰:得續人位。
這段文字,雖然雜糅了佛典掌故,但是其間有些記載,我們在現在少數民族傳唱的歌謠裡依然可以尋見相似的脈絡。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轉引並轉述了《楚风》第四期李本賢、鄭德宏翻譯整理的湖南瑶族古歌“發習東奶”中有關伏羲兄妹婚配的一則故事:
“……圍着大樹繞圈捉,若是哥哥追着我,妹拉哥哥把親合。……”(《發習東奶》)
哥哥追妹妹,從“日出追到日落”,“繞了一天没追着”。後來是烏龜獻計,教哥哥突然迎面攔截,這樣,妹妹自然就落入了哥哥的懷抱,兄妹二人成了婚配。[17]
這和“伏羲在左巡行,女媧在右巡行,契許相逢,則為夫婦”的故事結構異曲同工,二者之間跨越了千餘年的時空距離,但其間的淵源關係顯而易見。
以上僅舉兩例,實際上這類神話與傳說在《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裡還存留不少,它們對於神話學、民俗學、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研究都有寶貴的史料價值,值得深入探索。
(三)寫卷所見敦煌俗字、訛字問題
現存的四個敦煌寫卷《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保存了大量的敦煌俗字,有的字形見諸黄征先生《敦煌俗字典》,可爲補充例證;有的字形很特別,《敦煌俗字典》未收錄;有的是抄寫訛誤造成的。針對其間幾個字形,羅列討論如下:
1、精: A、
(P.2652手執“精”零之杖),B、
(P.4016水“精”七宝),C、
(P.4016手執“精”零之杖)
按:A字與“精”字大體一致。B字右半邊作“責”,蓋因“青”和“責”形近而混同。C字左半邊也發生了變化,字形幾乎已完全變成了“積”。
2、陶:A、
( P.2652皋“陶”輔之),B、
(P.4016“陶”虞,名放羆),C、
(P.4016 皋“陶”輔之)
按:A、B、C三字中“缶”這一構字部件的字形都發生了變化,尤其是B、C二字,完全變成了“米”和“𠃊”的组合。
3、崑:A、
(P.4016“崑”崙山者),B、
(P.2652“崑”崙山者)
按:A、B兩字是兩個卷號抄寫同一處文字的異文。A字即從“山”從“昆”的“崑”,B字從“山”從“骨”,把“崑”字所從的聲符“昆”替换成了“骨”,從這點看,這個字應該不是抄寫者隨意爲之的錯字,而應該是“崑”的異寫,因爲從讀音上判斷,“昆”和“骨”讀音十分相近。“昆”,《廣韻》“古渾切”,屬魂韻;骨,《廣韻》“古忽切”,屬没韻。二者都是見母字,在《廣韻》裡“没韻”又正是“魂韻”對應的入聲韻,所以我們可以推斷抄寫的人“昆”、“骨”兩個音是不分的。此外,這個從“山”從“骨”的字不見于傳世字書。
4、飯:A、
(P.2652麦“飯”生衣),B、
(P.4016麦“飯”生於[18])
按:A、B兩字是兩個卷子可對讀的文字,A字形作“餅”,實際是“飯”字的俗寫訛變。“飯”有個異體字寫作“𩚳”,原本《玉篇》殘卷“食”部:“𩚳,……野王案:今並爲‘飯’字也。”[19]《集韻·阮韻》:“飯,食也,或從弁。”[20]而“餅”和“𩚳”字形非常接近,手寫時容易把“𩚳”寫成“餅”,因此“餅”和“飯”二字就出現了混同,如承襲了原本《玉篇》的《篆隸萬象名義》“食”部:“餅,扶万反,飤。”[21]由“扶万反”這個反切判斷,這個“餅”字應該就是“飯”。“弁”和“并”混同的例子,還有如“拚”和“拼”。
5、上:A、
(P.4016杏樹“上”得小麦),B、
(P.4016桃樹“上”得稻穀),C、
(P.4016榆樹“上”得麻),D、
(P.4016在州“上”郡),E、
(P.4016湯登其“上”)
按:這一組“上”字字形很特殊。
6、奪:A、
(P.4016 遂相欺“奪”),B、
(P2652遂相欺夺)
按:A字“奪”下面的“寸”訛變成了“木”,B字不僅“寸”變成了“木”,上面的“大”還訛變成了“
”,字形也似“六”。
7、后:
(P.4016夏“后”氏)
按:《敦煌俗字典》:
S.799《隸古定尚書》:“古人有言曰:‘撫我則后,虐我則讎。’”“厎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隸古定字]按:顔元孫《干祿字書》:“
后:上俗,下正。”[22] P.4016“夏后氏”的“后”字即這種字形。
(四) 待質錄
關於《天地開闢已來帝王紀》,我們在校錄時還發現一些疑難問題,尚未能完滿解決,臚列如下,以期方家指教。
1、行款中雙行小注的順序問題
在P.2652殘卷中,雙行小注的順序和我們通常所見大有不同。爲了方便討論,我們把雙行小注的左右兩行擬定爲在右邊的A行和在左邊的B行,把在起始行出現的A行叫A1,出現的B行叫B1,依此類推到第n行出現的A行和B行分別稱作An和Bn。古書雙行小注的文字排列順序一般都是A1B1→A2B2→A3B3→……AnBn,無論是寫本還是刻本,通常都是這樣一個順序。但是,在P.2652殘卷中雙行小注的順序是十分錯亂的,許多處是按A1→A2→A3→……An→B1→B2→B3→……Bn這樣一個順序排列,這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該寫卷從字體來看,有可能都是兒童習寫的抄本,也許這只是抄寫的兒童隨意爲之的結果,也許這裡另有原因,這個現象值得關注。
2、P.4016尾题“大唐”的問題
P.4016尾题“維大唐乾祐三年庚戌歲正月貳拾伍日寫此書一卷終”,其中“乾祐三年庚戌歲”應該是後漢隱帝劉承祐在位的公元950年。郭鋒考證“大唐”應爲“大漢”之誤,並且指出乾祐三年時敦煌歸義軍節度使爲曹元忠(944——974),[23]後來研究者多襲用了這一說法。
我們推測“大唐”未必就是“大漢”訛誤,當時雖然使用後漢“乾祐”的年號紀年,但是很有可能抄寫者還是奉唐爲正朔的,“乾祐三年庚戌歲”距離唐代滅亡(公元907年朱温逼唐昭宣帝讓位)不到半個世紀,這其間政權頻繁更替,然而卻没有一個政權的“正當性”、“合法性”能和之前的“唐”相比。我們還發現P.4016的“民”字大都缺筆,這可能和當時仍奉唐爲正朔也不無關係。當然以上都是臆測之詞,没有足夠的證據,這個問題尚有待研究。
3、疑難字詞
(1)雄鹿牡力
原卷講造酒傳說有段話:“君子飲之,和顔悅色。小人飲之,雄鹿牡力。”此處文字P.2652較爲模糊,難於辨認,P.4016相對清晰,“鹿”或是“麄”字,“牡”或是“壯”字。這裡“雄鹿牡力”和“和顔悅色”是相對應的文字,從上下文判斷應該有剛强勇猛之義,但是該作怎樣確切的解釋,我們存疑。
(2)上下十二零
原卷對崑崙山的描述有句話:“中央有金城九重,上下十二零。”“零”,從字形上看,P.2652作“
”,P.4016作“
”。“零”可通“櫺”,《广雅·释宫》:“櫺,梠也。”王念孙《疏证》:“《方言》:‘屋梠謂之櫺。’ 郭注云:‘即屋檐也。’”[24]但此處將“零”釋作“屋檐”似有未當。又,“零”亦極有可能是“䙴”字,即“僊”。《太平御覽》卷一百七十六《居處部·樓》引《十洲記》曰:“崑崙山有玉樓十二層。”[25]《太平御覽》卷八百一十一《珍寶部·金下》引《關令內傳》曰:“老子與尹喜登崑崙,上金臺、玉樓、七寶宮殿,晝夜光明,乃天帝四王之所遊處,有珠玉七寶之牀。”[26]《太平御覽》卷六百七十七《道部·閣》引《歷藏中經》曰:“崑崙山有金城九重,玉樓十二神仙所治也。”[27]原卷此處也是對昆侖山的描述,作“上下十二僊”,疑是。
(3)雍州上郡臺殷
原卷敘述五帝中“顓頊”時有句話:“治在雍州上郡臺殷。”“殷”,P.4016和S.5785字形作“殿”,P.2652作“
”。又,P.4016“遂于殷湯”的“殷”寫作“
”,“三皇、五帝、夏、殷、周”的“殷”也寫作“
”,我們判斷“上郡臺”後面的一字也應是“殷”,但是“臺殷”作何解釋,尚存疑問。
附記:本文寫成後,與施謝捷師、趙鑫曄師姐、趙家棟兄都有討論,受啓發指正多處。近在“西南大學2009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上宣讀,又承蒙趙超、毛遠明二位先生指誨。今并致謝忱!
[1] 參見張弓主編:《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425頁。
[2] 參見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345頁。張弓主編《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上卷“史地章”中認為该写卷是旋風裝,馬培潔《敦煌寫本<天地開闢以來帝王紀>淺談》襲用了這一說法(《社科縱橫》,2008年第2期),不知这种判斷的依據是什麽,值得商榷。
[3] 杜偉生:《中國古籍修複與裝裱技術圖解》,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第58頁。
[4] 張弓主編:《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第426頁。
[5] 張弓主編:《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第425頁。
[6] 吕微:《神話何爲——神圣敘事的傳承與闡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7] 參見2004年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伏羲文化論叢》。
[8] 鄭阿財、朱鳳玉:《敦煌蒙書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
[9] 郭鋒:《敦煌寫本<天地開闢以來帝王紀>成書年代諸問題》,《敦煌學輯刊》,1988年第1、2期合刊,第105頁。
[10] 鄭阿財、朱鳳玉:《敦煌蒙書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第214—216頁。
[11] 馬培潔:《敦煌寫本<天地開闢以來帝王紀>淺談》,《社科縱橫》,2008年第2期,第154頁。
[12] 原卷此處超脱一個“融”字,據文義補。
[13] 原卷作“皇”。
[14] 原卷字形作“補”。
[15] P.3665《敦煌類書》“研究篇”定名爲“《何論體類書甲》”,“錄文篇”、“校箋篇”、“圖版篇”皆將其定名爲“《節本珠玉抄》乙”,詳見王三慶《敦煌類書》,台灣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16] 虞世南:《北堂書鈔》卷一百四十八,《續修四庫全書》第1213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72頁。
[17]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第85—86頁。
[18] 原卷“於”字當是“衣”字之訛。
[19] 參見《玉篇》殘卷,《續修四庫全書》第22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62頁。
[20] 丁度:《宋刻集韻》,中華書局,2005年第2版,第105頁。
[21] [日]空海:《篆隸萬象名義》,中華書局,1995年,第92頁。
[22] 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55頁。
[23] 郭鋒:《敦煌寫本<天地開闢以來帝王紀>成書年代諸問題》,第103頁。
[24] 王念孫:《廣雅疏證》,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08頁。
[25] 李昉等撰:《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95年,860頁。
[26] 同上,3605頁。
几点浅见:
1,君子飲之,和顔悅色19。小人飲之,雄鹿牡力20。苦者21忘疲勞,樂者22忘息23。和昏定礼24,天下法則也25。
(23 P.2652“息”字後有空格,疑此處原有脱文。)
案此文以色力息则为韵,又皆以四字为句,很怀疑 “苦者21忘疲勞”的“疲勞”当衍一字。
2,唯有 5伏羲、女媧兄妹二人衣龍上天,得存6其命。
下文作“兄妹二人,依龍上天,得存4其命。”衣同依。
3,堯21,陶虞,名放羆,黄帝之孫22
传世文献作放勳、放勋,羆,盖即勳之误字。
4,六十子不孝義,走入藂野之中,羌故穴6巴蜀是也。
穴,《錄文》誤作“六”。
六固难通,穴似乎也不可解,不知原字作何。“羌故”疑是“羌胡”
“穴”字原卷作
(P.4016)
有三个疑问,请帮忙解答:
1、此文写着在西南大学博士论坛上宣读过,那块才算作“首发”吧。
2、“羌故”中聿读为“羌胡”固是极好的意见,包括所谓“六”也应是一个少数民族名或国名。但《录文》“故”作“敌”读为“氐”,不知本文的“校勘记”为何没有提及,倒底何者为是呢。
3、《录文》附有“简注”,如“粟隆皇”下说:“粟或为栗之讹。诸书皆作栗陆氏。”上古音“陆”属来母觉部,“隆”属来母侵部或冬部,中古音“陆”属来母屋韵,“隆”属来母东韵,读音都很近,所以“隆”应该读为“陆”,那么“粟”是“栗”之讹也就可以肯定了。这是很好的校勘意见,不知为何没有吸收,是不是本文只作本校、对校,不作理校啊。
回覆劉先生三處質疑:
1、我認為這裡“首發”應該指“網上首發”。
2、“羌故”中聿讀為“羌胡”是有道理的,後面一字作“六”也就可以成立了。我校錄時沒有破讀“故”為“胡”,是把“六”校作“穴”,所以作“羌故穴巴蜀”理解。原《錄文》“故”作“敌”讀為“氐”的意見,我認為應該是錯誤的,沒有采納。
3、“粟隆皇”,“粟”當是“栗”字之訛或俗寫是沒有問題的,《校勘記》中確實少了判斷,應該補正。
謝謝指正!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270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