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或非IE内核的浏览器。IE浏览器请取消兼容性设置,非IE内核浏览器也无需使用兼容模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学者文库详细文章 背景色:
字体大小: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吴冕:釋慈利楚簡中的“臨”字
在 2025/10/24 18:43:42 发布

釋慈利楚簡中的

 

吳冕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

 

《文物》1990年第10期圖版柒公佈有一幀慈利石板村36楚墓出土竹簡的照片。其中一支簡的簡文可釋寫如下(此簡照片及我們所做的摹本見文末):

命戒▃,一鼓,前行之,後行𡒊(舉)(戟)▃。鼓武進□□□□▃□□□□[1]

此簡內容關於軍隊布陣和交戰,不見於傳世文獻,可能屬於一種兵書類古佚書。從前肖毅和魏宜輝都對此簡作過考釋,茲引二家說法如下:

【肖毅】释文为“□戒、一鼓前行□之后行举幾(?)、鼓□□进□鼓(?)□□、□□□□”。

“前行”后一字左侧所从与上博简《柬大王泊旱》简14 字同。[2]

【魏宜辉】释文为:“命戒,一鼓:前行之,後行𡒊(舉)(戟)。鼓□武進□□□□金音□□□”。

簡文“前行”後之“”字,肖文認爲其左旁與上海博物館藏竹書《柬大王泊旱》簡14第四字同。其説可從。關於上博簡中的“”字,學者們有不同的解釋,暫無定論。

“行”指战阵行列,《汉书·李广苏建传》就有“前行”、“后行”之语:“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军阵一般将盾安排在前方作防护,此处“前行之”的“”字可能有“遮蔽”之义。此言前列士兵持盾防护,后列士兵持戟备战。简文后段“鼓”“进”“金音”等内容也与《汉书》记载类似。[3]

兩位學者都將慈利簡的字左側所从與上博四《柬大王泊旱》的字相聯繫。而不難看出二者構形完全相同,皆从人从口,口在人“臂”下方。因此將兩個字形貫通起來討論,很有必要。關於上博簡字的釋讀,學界多有討論,其中何有祖《釋〈簡大王泊旱〉“臨”字》的觀點值得注意。其指出,字與楚文字“臨”字的偏旁形同,是“臨”字的省寫。又認為可能是“臨”的聲符,因為楚文字“臨”所从的形可以是三個(如,上博四《柬大王泊旱》簡1);也可以是兩個(如,上博五《弟子問》簡9);還可以是一個(如,馬王堆《陰陽五行甲本》行138)。由此推斷,應該是“臨”字的基本聲符。比較直接的例子就是同樣屬于《弟子問》簡9的“臨”字也可省作。因此可以將《柬大王泊旱》中的直接釋為臨。[4]

我們認為,將視為“臨”的省寫(或者說截除性簡化)比較好。而慈利簡的字可分析為从从頁,很可能是在截除簡化而來的字基礎上又加注意符“頁”,從而產生的“臨”的後起形聲字。

慈利簡“前行之”中的應當用為動詞,指前列士兵的動作。前引魏宜輝文將此字推測為“遮蔽”之意,大概正是由這種判斷出發的。不過從字形本身看,魏說沒有很好的依據。而若將此字釋為“臨”,則不但與字形相合,而且放在該簡文例中,也很通順。

先秦秦漢兵書中常見“臨敵”一語,為與敵軍交戰之意。如《吳子·論將》:“果者,臨敵不懷生”[5];《六韜·立將》:“臨敵決戰,無有二心”[6];《淮南子·兵略》:“臨敵決戰,不顧必死,無有二心”[7];又《尹文子》述越王句踐報吳之事,亦言:“民無長幼,臨敵,雖湯火不避”[8]。慈利簡“前行臨之”的“之”所指代的對象應當是敵軍,則“臨之”亦猶兵書中常見的“臨敵”,指交戰。簡文“前行臨之,後行舉戟”,大意是前列士兵與敵軍交戰,後列士兵舉戟準備接續進攻。

綜上所述,此簡字从頁、(臨省)聲,應當釋為“臨”。楚簡字形中可與之聯繫的還有清華十《四告》簡1字。兩個字形的區別在於後者“頁”形下部所从是人旁而非卩旁,且後者多出一個攴形。楚文字中常有“頁”形所从卩旁與人旁互作之例,如郭店簡《語叢一》中出現的兩個“色”字(簡13)、(簡110),就是前者从“卩”而後者从“人”。也可能是“卩”旁譌變為人旁和攴旁,因為《四告》字形中人旁腿部與攴旁上方筆畫之間恰成一封閉結構,類似卩形。

關於《四告》的字,單育辰《清華十〈四告〉釋文商榷》已將它所从的旁與“臨”字偏旁認同,並指出其當是“臨”之變體[9]。只是除人以外的部分不像典型的口形,單純從這個形體本身看,與臨字偏旁還有些許距離。因此後來又有學者認為此形當作別解,如王寧《讀清華拾〈四告一〉散札》就將此形釋為“包”,認為其中類似口形的部分不是口,而是反寫的“巳”形。[10]而現在我們既已將慈利簡字釋為“臨”,就能為《四告》字釋“臨”之說提供很好的支持。

 

(順帶說一下這支慈利簡中的字。此字以往學者未釋。我們懷疑此字上从网,下方所从的是疋“象腓腸”的圈形部分與“止”形上方的兩筆共用筆畫而來的簡寫。疋當為此字聲符。可隸定為“”。相同結構的字形還見於上博八《李頌》簡1:“摶外中”。此處字當讀為“疏”,“鼓疏”即鼓點稀疏。)

 

附图:

 

 



[1] 簡文原本帶有句讀符號,此處依原樣用“▃”號釋錄。

[2] 肖毅:《慈利竹書零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2006年,第330頁。

[3] 魏宜輝:《慈利楚簡校讀札記》,《古典文獻研究》2015年第1期,第222頁。

[4] 何有祖:《釋〈簡大王泊旱〉“臨”字》,武漢大學簡帛網,2007220日。鏈接:http://www.bsm.org.cn/?chujian/4739.html

[5] 陳曦:《吴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第181頁。

[6] 《六韜》,《續古逸叢書》影刊宋武經七書本,卷三,第十八頁a

[7]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519頁。

[8] 王啓湘:《尹文子校詮》,《周秦名家三子校詮》,古籍出版社,1957年,第28頁。

[9] 單育辰:《清華十〈四告〉釋文商榷》,《佔畢隨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第405頁。(這條考釋意見最初於20201120日發表於簡帛網論壇“悅園”:《清華十〈四告〉初讀》評論第26樓。)

[10] 王寧:《讀清華拾〈四告一〉散札》,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21810日。鏈接:https://www.fdgwz.org.cn/Web/Show/5801


本文收稿日期为2025年10月21日

本文发布日期为2025年10月24日

点击下载附件: 2480吳冕:釋慈利楚簡中的“臨”字.docx

下载次数:14

分享到:
学者评论

Copyright 2008-2018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35774号 地址: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7楼 邮编:200433 

 感谢上海屹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總訪問量:302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