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普通用户
举报
我自己正在寫的甲骨金文與台灣閩南話(寫的很慢)現在大約有四十幾個字可以重讀討論,有些是推翻郭沫若到楊向奎諸家對一些字的解釋,有些是著重甲骨文諧聲異體的比對
我發現其實甲骨文固然曲折難懂,但是用閩南話可以更容易去做比較正確的推敲研究,從前到現在搞這個的學者都沒有閩人,當然也不是說懂閩南話就沒有問題,但是先語後文卻是正確的方向
比如上面這個,跟朝鳥一樣,其實甲骨文還有一個[雉眾]的雉,其實就是召,召集眾人的意思,不是屠殺眾人,從這三個再去看其他字,[ㄩ鳥]學者以為舊,其實不能說對錯,但是ㄩ跟臼有不同的地方卻很難解釋,這字應該是[巢]才對
离中原越远的地方越有可能保存更多的古音,客家话台湾话都如此。
不过字形还是不能不考虑的,你说的那个巢,字形太不相干了吧?
外兄說的沒錯,字形是一定要考慮的,只是這個例子,,[ㄩ鳥]你可以說是形聲也可以是會意,
只是同樣一個字,過了幾十年語音變了,甚至只是太卜換人寫字,或是外族襲用字義改讀字音,那[ㄩ鳥]就要淘汰而改用更容易望文生義的窼巢這一類的字,可是原本的語言辭彙可能在其他方言保存下來,甚至重複使用被改過的原字,再沾黏原來的讀音,這都是有可能的呢.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5-5-14 23:16 , Processed in 1.0580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