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小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尹至》簡1“【夕彔】至在湯”的一條可能的材料

[复制链接]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 1

11#
发表于 2011-2-15 23:22 |只看该作者

您这么一说,好像很有可能,“隶”和“录”字形的确很相似啊。只能存疑了。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 1

12#
发表于 2011-2-20 18:23 |只看该作者

将小狐先生的主贴又仔细看了一遍,把黄天树先生的文也细读了一遍,觉得小狐先生的推测的确有道理。

根据黄先生的介绍,卜辞中的“中【夕录】”是夜晚的时间,也写作“中录”,或简称“【夕录】”,那么可以知道这个字的确是应该从夕录声,夕是义符,录是声符,读音和“录”相同,所以草曷先生指出这个字在《曹沫之阵》中用为“禄爵”之“禄”、佑仁先生指出在包山简里用为“绿”,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卜辞中把“中【夕录】”这个时间也简称“【夕录】”,那么《尹至》中的“【夕录】”自然也可以理解为夜间的“中【夕录】”,因此小狐先生认为“據甲骨文中‘【夕彔】’字所對應的時段,指夜半子時,則句意謂伊尹從夏到亳,是在深夜時分秘見商湯”应该是比较切合文意的。

甲骨文的“录”字,是“簏”的初文,一种用来过滤酒的圆形如笼的竹器或草器,引申为过滤的“盝”或“漉”,《诗·伐木》:“酾酒有藇”,毛传:“以筐曰酾,以薮曰湑”,疏:“以筐曰酾,以薮曰湑者,筐,竹器也。薮,草也。漉酒者或用筐,或用草,於今犹然。毛氏盖相传为说,因酾言湑,逆解下文。用草者,用茅也”。《释文》:“谓以篚盝酒”。甲骨文字形就是这种过滤器的象形,四周或加些小点,表示其过滤酒浆之滴沥。是否与漏壶有关不好说,或许用“录”表示漏壶之水滴沥也有可能。

 

[此主题已被 王寧 在 2011-2-20 10:25:39 编辑过]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 1

13#
发表于 2011-2-25 07:28 |只看该作者

這兩天又思考了《尹至》中這個“夕/”的問題,覺得小狐先生的第一個推測裏說“我們懷疑甲骨文‘彔’字很可能就是‘漏壺’之類的東西”是對的。

甲骨文中“”字的寫法其上面的筆畫與“方”字相似,“方”是“枋(柄)”之初文,本義是指刀柄,在“彔”字上蓋表示其有提手之柄(《周禮》有“挈壺氏”,就是司掌漏壺的計時之官,漏壺可挈可縣,說明其有提柄),下象橢圓形的壺體,壺體上或加一小點表示其有孔,四周或底部每綴加小點,表示水滴之下漏,正是漏壺的象形。所以“”應該是“漏” 之初文,《說文》:“漏以銅受水,刻節,晝夜百刻。從水屚聲。”從讀音上,漏、雙聲、侯屋對轉,讀音是相近的。黃天樹先生懷疑殷商時期已經使用漏壺,“”這個字可算是證據了。

古代計時,晝夜均用漏壺,不過白天可能主要以圭表觀察日景爲主,故後世有以晷代指白晝的說法,如“焚膏繼晷”、“日無暇晷”之類;夜晚計時應該主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 1

14#
发表于 2011-2-25 08:00 |只看该作者

王寧先生言之有理!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 1

15#
发表于 2011-2-25 23:35 |只看该作者

合集20964 21310

要仔细!即使是廪辛至文丁时期“夕”“月”互用,也无法确定“彔”里面那个字形是“夕”还是“月”。武丁至祖甲,这个字形是“月”;帝乙帝辛,这个字形是“夕”。另外,同版有“四月”,“四月”的“月”与“彔”里面的字形相同。再说,一般认为这是一版一期卜辞,在一期卜辞里这个字形是“月”,也就是说,所谓的“”,是“月”在“彔”中。至于“中”,那就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合集20964 21310“乙巳雨”里的“”,不是确论,这个字需要再考释。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11-2-25 15:56:00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11-2-25 15:57:04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11-2-25 16:25:30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11-2-25 16:51:04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11-2-25 20:47:05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11-2-25 20:49:34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11-2-25 21:01:27 编辑过]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 1

16#
发表于 2011-2-26 21:54 |只看该作者

哪位有《尹至》簡照片或摹本资料,方便的话,请将《尹至》簡上的“”字贴出来看看。我手上没《尹至》簡的资料。谢谢!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 1

17#
发表于 2011-2-27 00:30 |只看该作者

《尹至》簡中的“”字,等见到原文再说。至于《包山简》中的“录”字,262号简中的“绿”字右半“录”的头上的“夕”是从“录”的起笔横划讹变而来,这可以从269号简的“绿”、153号简、156号简的“[录]”看到。所谓“从夕录声”的“”,其实就是“录”字。这个字读为“逯”是有可能的。

 

逯,《說文》行謹逯逯也。 又《揚子·方言》逯,遡行也。《淮南子·精神訓》渾然而來,逯然而往。《註》逯,謂無所爲,忽然往來也。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 1

18#
发表于 2011-2-27 00:36 |只看该作者

关于字,可否这样理解:“”本象漏壺之形。表示時刻時加義符“夕”旁強化,是為強化形聲字,從夕聲。如此,則可以解釋《曹沫之陣》的“祿)[/](爵)”,以及黃天樹先生所列舉的從夕表夜間時段的字。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 1

19#
发表于 2011-2-27 00:46 |只看该作者

[惟尹自夏徂白(亳),逯至在汤。汤曰:格!汝其有吉志。”],将这句中的“录”读为“”(謂無所爲,忽然往來也。),便能与下句[汤曰:格!汝其有吉志]很好地衔接起来。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 1

20#
发表于 2011-2-27 01:13 |只看该作者

62×104〈尹至〉簡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5-5-15 03:22 , Processed in 1.0500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