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东山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零《說清華楚簡〈保訓〉篇的“中”字》

[复制链接]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 1

11#
发表于 2009-7-16 07:17 |只看该作者

许慎以为“史”字从中(《说文解字·丨部》),但古文字的“中”与此不同,一竖所穿,不是两画上出的口字。王国维推测,“史”字所从的中乃“盛筴之器”(《释史》,收入《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一册,《观堂集林》卷六,1-6页) 。

有人認爲“史”字的所謂的從“中”是這個玩意兒~~~

 

科聖墨子

(局部)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 1

12#
发表于 2009-7-16 07:22 |只看该作者

“有人认为”……

有人认为没意义啊,放到《保训》里讲得通不?讲不通就都是浮云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执着于“思想”这玩意儿,根本就是浮华不实的东东啊,拿来给文明做装饰确实是晃眼,但既不当吃又不当喝的,精神鸦片而已。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 1

13#
发表于 2009-7-16 07:37 |只看该作者

“允執厥中”這話在先秦是存在的吧?

——這四個字,若討論者確實承認先秦存在的話,俺認爲都該首先討論一番:這裡的“中”究竟如何解釋?(難不成,允執這個×=測量表?旗幟?風向標?)要知道,那可是在傳天子之位呵~若是“眾”,如何“執”呢?又如何“傳貽子孫”呢?

漢字的詞義演變基本都是遵循從“實”到“虛”的路綫,說“中”在最初的某個詞義演化階段是指某種實物,這很好理解呀(李零先生文中所引的三種說法,可見,最初的三個意義都是實物),但到後來,“中”確實演變出許多虛化的意義,誰敢保證說寫《保訓》篇時就一定不存在“中”字虛化的意義呢~~~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 1

14#
发表于 2009-7-16 07:44 |只看该作者

子居:

“有人认为”……

有人认为没意义啊,放到《保训》里讲得通不?讲不通就都是浮云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执着于“思想”这玩意儿,根本就是浮华不实的东东啊,拿来给文明做装饰确实是晃眼,但既不当吃又不当喝的,精神鸦片而已。

誤會誤會

這裡說的“史”所從的“中”,和《保訓》篇無關(這從甲骨文字形寫法上看得很清楚);

而且,好像目前也沒有人將“中”字(有旗旒形)和“史(吏、事)”字所謂的“中”看作一物的。

所以,這裡的“有人認爲”是題外話,與討論的《保訓》之“中”無關。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 1

15#
发表于 2009-7-16 07:49 |只看该作者

跟“写《保训》时”没关系吧?

现在说的就是这篇《保训》

一定要抬杠的话,“众”也是可以执的哦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 1

16#
发表于 2009-7-16 07:55 |只看该作者

墨子所持的那種工具(規矩合一?),若真的存在的話,則正可解釋“史”字“從又持中”的“中”字究竟原本指何種實物的問題: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 1

17#
发表于 2009-7-16 08:00 |只看该作者

东山铎:
子居:

“有人认为”……

有人认为没意义啊,放到《保训》里讲得通不?讲不通就都是浮云

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执着于“思想”这玩意儿,根本就是浮华不实的东东啊,拿来给文明做装饰确实是晃眼,但既不当吃又不当喝的,精神鸦片而已。

誤會誤會

這裡說的“史”所從的“中”,和《保訓》篇無關(這從甲骨文字形寫法上看得很清楚);

而且,好像目前也沒有人將“中”字(有旗旒形)和“史(吏、事)”字所謂的“中”看作一物的。

所以,這裡的“有人認爲”是題外話,與討論的《保訓》之“中”無關。

呵呵,原来无关……

俺回帖子快了点,东山兄见谅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 1

18#
发表于 2009-7-16 08:00 |只看该作者

史手里拿的没准就是大号的笔杆子

枪杆子底下出政权,笔杆子底下出争端,哈哈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 1

19#
发表于 2009-7-16 19:37 |只看该作者

子居:

最简单不过的事情,如果是权力的象征

为什么不在尧和夏王那里?

记得这话俺都问过很多很多遍了、很多很多遍了……

由這話看,子居兄比我們中的任何一個都更像“書生”

就像當年譚嗣同不相信權力不在光緒皇帝手裡而在慈禧太后手裡那樣,他認爲龍牀上坐著的就是“皇帝”了就是“天子”了(注:這兩個概念還是有區別的);最終,書生們求取軍事權力的庇護,將刀柄授予他人,成了別人的“魚肉”,也將身家性命托付給他人啦,結果害了自個兒~

再說個例子:當年劉邦攻入秦都,秦王將傳國玉璽獻給劉邦(如果說其他的東東不是權力的象徵,傳國玉璽沒有人否認是權力象徵吧?),劉邦爲什麽不拿過來就直接稱自己是皇帝了呢?他難道不想這樣嚒?(由劉邦後來的表現來看,比如封關,他當時肯定很想如此。)但是,不行呀,項羽的大軍還在後面等著呢。天下人都看得很清楚,推翻暴秦,項羽居功最大。所以,劉邦即便稱皇帝,也難以服衆;而且,劉邦憑軍隊也打不過人家呀?因此,劉邦雖然手裡擁有傳國玉璽,甚至可以說是名義上的“皇帝”,但實際上的權力並不在他那裡~

堯與舜,夏與商,商與周,他們之間的關係也可如此解釋呀?

——堯即便有“天子”之稱,有“天子”之位,但舜獲得衆多人的支持,《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天下人都擁戴舜的情况下,誰敢說這時的權力還在堯手裡呢?

夏與商也同解:看《逸周書·殷祝》,湯到哪裡,民衆就跟到哪裡,使得夏桀“國中虛”。這時候,誰還敢說統治天下的權力是在所謂的“天子”夏桀手裡而不在商湯手裡呢?(注:這時的商湯尚未踐天子位)~~~

商與周更是如此: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雖然仍率諸侯朝商紂,擁紂王爲“天子”;但文王有得專征伐之權力;又諸侯(比如虞芮)要想打官司,不去商紂那裡而求質於文王;誰還敢說這時的最高統治權力不在文王而在商紂王(所謂的“天子”)手裡呢?

所以,上面那種認爲是權力的象徵的說法或有不當,但也略得其要,八九不離十了;(其實就可以直接看作統治權力;如上引的:“中”实际上就是“政(权)”);

當然,這裡的政治權力,是建立在獲得民衆擁護基礎上的,獲得大多數民衆擁護的政權纔能生存下去。(《天龍八部》裡慕容復諸位都曉得吧?最後,慕容家的這位終於也稱上了“皇帝”,不過實際統治的人太少了,就八九個小孩兒~)

堯傳位給舜,舜要是沒有“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本事,沒有民衆如此的擁護,沒有一點根基,誰敢認爲他就能直接接過統治天下的權力呢?而或有舜囚堯而取帝位的說法,這就更明顯了:舜要是沒有得到軍隊的支持,堯帝仍然大權在握,舜如何“囚堯帝”呢?

 

主题

好友

0

积分

普通用户

Rank: 1

20#
发表于 2009-7-16 19:53 |只看该作者

归结到底还是“众”字嘛,那何必非要从“权力”那边绕个弯呢。

而且,“中”字有“权力”之意这个,有啥明确例证没有?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吧,都是东拉西扯地牵扯上的。

东山兄说舜故事里“政权”当时不在尧,呵呵,那时候舜还种地呢,又没摄政,不在尧那里在哪里?上甲微故事里,说“政权”在河伯?当时可是刚过少康中兴不久哦,夏王都那么不堪么?

越讲不通越要讲,越讲就越讲不通,何苦来哉

难道说对于“文化精英”而言,老百姓就是那么难以容忍的存在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5-5-14 04:43 , Processed in 1.05796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