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标题: 再论浙大简的真伪——答邢文先生zz [打印本页]

作者: 重耳    时间: 2012-7-21 00:12
标题: 再论浙大简的真伪——答邢文先生zz

再论浙大简的真伪——答邢文先生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曹锦炎 最后更新:2012-07-20 09:52:41

2012年4月24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办的《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首发式上,一位专家在欣赏楚简实物。 (曹锦炎/图)

编者按:2008 年3月,北京大学罗新教授在本报撰文,谈到文物工作者和研究者面临的一个学术伦理问题:面对盗掘而来的文物,要不要买?买,从某种程度上鼓励了盗掘;不 买,文物可能会散失,从而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坏。罗教授的文章指出了这一困境,遗憾的是,并没有引起广泛的讨论。从实践来看,近年有些机构往往以某种变通的 方式收藏盗掘的文物。由于这些文物非经科学发掘而得,割裂了出土地的信息,鉴定起来,难度很大,往往引起议论。2008年清华大学收藏战国简,即是一例。 最近整理公布的浙江大学所藏战国简,也引起了同样的议论。浙江大学曹锦炎教授的这篇文章,再次谈到了罗新教授所关切的鉴定的方法问题与学术伦理问题。我们 发表这篇文章,旨在提倡学术争鸣,引起读者对此一困境的关注,非欲对浙大简的真伪有所断言,敬希亮察。

2012年5月28日与6月4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分两次刊载了邢文先生对浙江大学所藏战国简的评论。在这约万字的长文中,邢先生以他尽知战 国竹书的自信,称浙大简的形制与内容,因不合他本人所知,故其简为伪;继以对浙大简科学检测结果的轻视与曲解,称北大等机构的检测,无一可信,故其简为 伪;终而称浙大简的书法,无一笔符合他所理解的战国书法美学、王羲之的书法美学、以及——或尤其是——宋元后的书法美学,故其简为伪。以如此虚骄、粗陋、 毫无历史感的方式,下如此严重的判决,借邢先生本人的话讲,亦可谓“斯文扫地”。

针对邢先生的文章,我在6月18日做了回应。对其文中不及专业水平的错误——如以不知为知,轻视科学检测,或以魏晋后的书法衡量战国书法等,我原想 他文章发表后,会自羞其陋。故我的回应,便集中于浙大简的文本内容;以为由其文义深合战国文看,浙大简或不伪。但6月25日,邢先生又刊出一文,自诩前面 的文章,已“从形制、内容、鉴定到书法章法、结字、笔法”,对浙大简做了“全面辩伪”,斥我“书券三纸,却未及浙大简真伪之辨”。既如此,以下就邢先生的 两文略作一答复。

公平地讲,倘若略知一点文物鉴定的常识,稍减其全知的虚骄,粗读一读浙大简的检测报告,或略能意识到以后来的书法衡量战国书法是可笑的,——用不着 全部,邢先生但凡做到这其中的一条,他或能写出一篇薄有可观的文章。因他的文章,已


作者: 重耳    时间: 2012-7-21 00:13
标题:
不知圖中這位戴兩只大戒指的“專家”是誰?

[此主题已被 重耳 在 2012-7-20 16:26:28 编辑过]


作者: 和而不同    时间: 2012-7-21 00:19
标题:
罵娘也沒用,祗能說明是氣急敗壞。
再說了,就是耍無賴罵娘,曹也未必是邢的對手。
所以,最終的結果是:自取其辱。
之前復旦網上的所謂不予回應的回應,曹的言論就已經很下作了,怎麼瞅著都象是潑婦罵街,這次是徹底跟丫磕了。相反,邢這次倒是比較紳士。

[此主题已被 和而不同 在 2012-7-20 16:21:07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admin 在 2012-7-22 16:06:43 编辑过]


作者: 草曷    时间: 2012-7-21 02:26
标题:

曹文一再提到上博、復旦所做的墨蹟檢測,在《浙大簡》前言中也說:

“爲了進一步對竹簡作科學鑒定,二○一○年十月對竹簡殘片取樣,委託上海博物館請復旦大學對竹簡墨跡作顯微鏡微觀檢測分析,同時送檢的樣品還有新仿漢簡殘片,電鏡照片顯示,兩者微結構完全不同。據上海博物館吳來明研究員介紹,浙大楚簡墨跡檢測照片所顯示的結果,與上博楚簡相一致。”

實則此事不說子虛烏有,也可以說是移花接木。

一則,上海博物館吳來明研究員並不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沒有說過也不可能說出“浙大楚簡墨跡檢測照片所顯示的結果,與上博楚簡相一致”一類的話。而上海博物館相關實驗室從未對浙大簡做過檢測,更沒有出具過檢測報告。

二則,復旦大學校內各單位,包括各實驗室,也沒有對浙大簡做過檢測,更沒有出具過檢測報告。

實際情況是,浙大方面曾找過上博實驗室某位工作人員,這位工作人員表示無法檢測,轉請他們去復旦大學某附屬醫院作顯微鏡觀察。至於觀察的結果有無報告,皆未見公佈。到了《浙大簡》前言中,就成了“委託上海博物館請復旦大學對竹簡墨跡作顯微鏡微觀檢測分析”。而這次這篇文章,又把上博、復旦拉出來,實在是……

《浙大簡》前言又說:

“在竹簡的整理過程中,簡牘研究專家、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胡平生研究員,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任陳偉教授,北京大學李零教授、朱鳳瀚教授先後觀摩了竹簡並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其實,這些學者對浙大簡到底是什麽“建設性意見”,到底是肯定的意見,還是否定的意見,大家也都是知道的。

[此主题已被 草曷 在 2012-7-20 18:37:10 编辑过]


作者: 涵之    时间: 2012-7-21 03:20
标题:

曹先生文末提出的“鉴定此类简牍的方法论问题”应该是最大的重点。

    就此谈一谈我对鉴定文物的一些体会:文物鉴定是一个庞杂的问题,涉及到的有关历史、知识、材料、工艺、器物、纹饰等(还有很多)方面,应该是更全面综合考量,最后得出的结论更趋于“真”(这个真不一定是原创的真实,但一定是艺术的真实、历史的真实,这在书画鉴定方面突显,其他类里,可能是其他几个方面,要具体分析)。据我所知陶瓷器类的造假有很多方面,其中就有曹先生提出的“物质证据”中的科技检测过关,科技检测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当今造假者针对科技仪器数据(年代)而有意为之,结论基本准确。北京潘家园等处贩卖假陶俑事件(专家学者大量购买),使文博界(一些专家上手目测和科技检测均过关)蒙羞,其不亚于十九世纪末考古界英国东方语言著名学者赫恩勒博士(将在新疆等地购买伊斯拉姆阿洪团伙造假的臆断文书写成论文呈报英国政府)所受到的莫大耻辱和最大的骗局(斯坦因揭露“阿洪文书”)。那些不算遥远教训应当要铭记的!当今的国内腐败造假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不管承认不承认),凡事须慎之又慎。如果真的要从科学角度“较真”,凡不是科考出土的简牍每一枚都是要科学检测的,因为所检测的那几枚也只是那几枚的结果,看似一批的来的,背后的“凶险”多了去了。收藏界的人们要清醒得多,真金白银是不可以畅散的。至于古汉字研究,还有不少不足,余以为:古汉字探源研究就很不够,文字的起源、发展、演进,偏旁部首的使用等在各个时代的特征,以及字属、字义、字体(势)、字的章法构架、词义、词式、文体等等,都还没有国家组织(具体到一个部门或几个专家是不可能完成的)立项的研究。这仅仅是一个收藏者的感言,仅供参考。


作者: qinmin    时间: 2012-7-21 05:44
标题:

其他不懂,“凡不是科考出土的简牍每一枚都是要科学检测的。”这句话很幼稚,很可笑,像小孩子说的一样。

        统计学告诉我们,抽样调查通过样本足以提供可靠的数据,根本不用每一枚都检测。


作者: qinmin    时间: 2012-7-21 05:46
标题:

 

 

,

[此主题已被 qinmin 在 2012-7-20 21:48:12 编辑过]


作者: qinmin    时间: 2012-7-21 05:48
标题:

        真就是真,假就是假,“适可而止”什么意思?“辈分”更是滑稽。“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用“辈分”一词,对学术而言是一种罪恶。

        论坛的言论也不能作为判断真假的根据。

[此主题已被 qinmin 在 2012-7-20 22:27:04 编辑过]


作者: 涵之    时间: 2012-7-21 06:41
标题:
有些人自持清高,总是摆出一副“教师爷”的架势吓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其实是最最幼稚可笑的!基本的科学常理都不懂,还在奢谈统计学,真是幼稚无知到家了!搞明白什么是科学再谈吧。
作者: qinmin    时间: 2012-7-21 06:49
标题:

涵之:
有些人自持清高,总是摆出一副“教师爷”的架势吓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其实是最最幼稚可笑的!基本的科学常理都不懂,还在奢谈统计学,真是幼稚无知到家了!搞明白什么是科学再谈吧。

呵呵,那我们来谈谈统计学。知道什么是抽样调查吗?知道多少是大样本?知道什么是置信度?知道什么是随机?


作者: 涵之    时间: 2012-7-21 06:58
标题:
等你搞清楚前提,在说吧。
作者: 云间    时间: 2012-7-21 07:55
标题:
呵呵,光明日报和网间相传的南方系。事已至此,盖非一人之力所能了了。建议浙大班子成员速于西湖某庄宴请国内外简牍大腕,并两报与某国际影响力期刊主管,于近期组稿发专刊,做正面报道。此事不宜久拖不决,否则恐严重影响浙大声誉、学科建设及相关方面。
作者: 草曷    时间: 2012-7-21 08:00
标题:
重耳:
不知圖中這位戴兩只大戒指的“專家”是誰?

[此主题已被 重耳 在 2012-7-20 16:26:28 编辑过]

引用



這照片大概是從這兒來的http://www.news.zju.edu.cn/news.php?id=35379

從報導看,參加“浙大簡”首發式的人,除了整理者之外,似乎並沒有其他古文字學專家,會上出來講話的是一位“書法家”,照片中那位佩韘的大概也是某藝術家吧。
作者: 重耳    时间: 2012-7-21 08:00
标题:
裝腔作勢
皇帝的新裝

[此主题已被 重耳 在 2012-7-21 9:05:54 编辑过]


作者: 重耳    时间: 2012-7-21 08:00
标题:
自作孽,不可活。
作者: 和而不同    时间: 2012-7-21 08:00
标题:
要是裝B能服人,我說我是“李學勤+裘錫圭+林澐”,再擺出一副比他們還酷的模樣,看能不能制服你們。
要是罵娘能嚇唬人,我把古文字界、歷史考古界、古文獻界的所有大佬、大腕都通通給狗血淋頭的罵一頓,看能不能嚇死你們。

作者: 九阳子    时间: 2012-7-21 08:00
标题:
应该持谨慎态度。
作者: 重耳    时间: 2012-7-21 08:00
标题:
建議《光明日報》刊登一篇由“專家”執筆的《談趙本山時代海外楚簡的重要發現及意義》。

作者: wenlong    时间: 2012-7-21 18:39
标题:

其实这件事很简单,大家对比一下学界对这批简与其他什么上博,清华,岳麓,北大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了,有什么好谨慎的,有什么好争论的,说到底还不是什么辈分,资历在作怪。

看看以前的那什么张家场骨简学界的反应就行了,为什么别的简大家争着发文章,这个没人提,这就是所谓的“潜规则”。


作者: 涵之    时间: 2012-7-21 19:43
标题:
近些年来,海外回流不少竹简被国内一些单位收藏。从客观看,好似出土的,可没有听说被盗大墓的事件,这有悖常理。一般来说,墓被盗掘,总是要留下蛛丝马迹,后续的科考是要跟进的,况且还应该有其他文物于一室,盗得干干净净、没有一丝痕迹,真是匪夷所思。至于造假贩卖的简牍到是在北京潘家园、报国寺等处长期存在至今,笔者也买过几枚看过(两三元一枚),从外观看除饱水差些,其他方面,如形制、氧化色、字体及书法等均似。当今的造假者所下的“功夫”,应该不亚于专家们。他们在知识的全面上肯定不如专家,但在知识点上可与比肩(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几乎在同时即可获得同样的信息与知识),在技能上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熟能生巧、刻苦专研是高端造假者们最大的特点。假的就是假的,是不难鉴定出来的,只是对象不同,意见也就大相径庭了。三四十年代上海大亨杜月笙有讲:在中国有“三碗面”不好吃,一是情面,二是体面、三是场面。到现在是也如此,基本没有大的社会变化。像浙大简的鉴定,如果是私人收藏鉴定,那些“不合”楚简常规的方面,会被专家作为“拍死”有力证据:如果是科考出土的,那就是新的研究课题:单位收藏的传世品,专家又说了话,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来,除非你有多方面的证据来证明,其他都是妄谈。科学鉴定是需要多学科的相互印证,仅就古汉字学的诸多方面的鉴定来印证就不易。一切传世(非科考出土)的简牍鉴定,无论你有多大“金字招牌”,都应该以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以证据服人,这是宗旨。拿出团体与学术的智慧来征服异议吧!
作者: wenlong    时间: 2012-7-21 20:41
标题:

这东西实际是没有什么异议的

 

[此主题已被 wenlong 在 2012-7-21 12:48:10 编辑过]


作者: 看不下去了    时间: 2012-7-21 21:25
标题:
至于我们委托北京大学所做的碳14分析,他则有这样的评论:

整理者[依据北大的碳14检测结果]宣布浙大藏简的年代为公元前340年前后。这是一个具有误导性的说法。稍有专业知识的学者都知道,这一说法有两个问题:第一,没有说明这一年代是否经过树轮校正;第二,没有说明测试年代的误差。

再借用邢先生的话讲,这才真正是“一个有误导性的说法”。因为北大碳14检测报告里,已清楚给出了浙大简年轮校正后的数据,以及测试年代的误差。这一篇检测报告原件,我们已作为附录影印在书里。任何“稍有专业知识的学者”,都可去查阅,并在其划定的年代范围内(公元前400年至前200年),做出自己的判断。我们所以取“公元前340年前后”,是依据竹简的战国文字及书法特征所选的一种可能而已。邢先生称送检竹简的年代,应定在公元前260前后(±60)。这当然也是一可能。这两种可能,以相差的年代之少,及所有历史结论的“概然”性质,似不会对我们理解浙大简的性质,造成根本的不同。似不必劳邢先生以三段的篇幅,斥我们的推断为妄,自喜其推断为真吧?不仅如此,他还一则曰“(整理者)没有说明这一年代是否经过树轮校正”,二则曰“(凡)未经吸收当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树木做树木年轮校正的碳14数据是没有意义的”。


稍有專業知識的人都知道,C14一般只對1w年前的標本有效,至于戰國楚簡則以C14來說之,純屬扯淡!曹先生可是曾做了多年浙江省考古所所長的,原來浙江的考古就是這等水平?!
作者: 看不下去了    时间: 2012-7-21 21:34
标题:
看了曹先生这几次的回应,虽学问的字样满纸,调子也极为严正(当然偶尔也不乏一些骂街的市井之言),我想大家也和我一样,读了都会忍不住笑,想来仍忍不住笑。
为推进知识与道德的进步,且诚如曹先生所说,作为一名考古工作者、同时作为一名古文字学者,就爷们一点,坦荡一点,不要再浪费我们的时间与生命

[此主题已被 看不下去了 在 2012-7-21 13:37:17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看不下去了 在 2012-7-21 13:38:34 编辑过]


作者: 看不下去    时间: 2012-7-21 22:49
标题:

“看不下去”赞助一下“看不下去了”


作者: 看不下去了    时间: 2012-7-21 22:53
标题:

据说当年于老也曾要退了曹先生。
后来曹要考博,于老死活不答应。

 

[此主题已被 admin 在 2012-7-22 16:02:01 编辑过]


作者: 知北游    时间: 2012-7-22 00:50
标题:

盼著浙大簡《左傳》出來,能解決一部份關於《左傳》真偽之爭的問題,眼巴眼望地盼出來了,結果是這個樣子。
誰能告訴我這枚簡殘缺部份的字爲什麽寫那麼小?

 


作者: 上古的迷徒    时间: 2012-7-22 04:44
标题:
看了曹先生的辩论文章,心里倒是敞亮得多了,但是看了下面的评论却又迷糊了。唉
作者: merlinpinkstaff    时间: 2012-7-22 08:00
标题:
别站队!
一个极力打假,水平不够,拍不到点子上。一个极力辩真,老羞成怒,最后忍不住隔几行就泼妇骂街。这批简真也罢,假也罢,两个对头的学术水准都让人捏把汗。
作者: 看不下去了    时间: 2012-7-22 18:27
标题:
但都自詡是一流高手。
作者: 看不下去了    时间: 2012-7-22 18:28
标题:
go yao go!
作者: 和而不同    时间: 2012-7-22 18:49
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