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标题:
《繫年》簡129的人名
[打印本页]
作者:
海天
时间:
2012-1-5 07:23
标题:
《繫年》簡129的人名
《繫年》簡129「
(明)
(歲)晉
余
(率)晉
(師)與奠(鄭)
(師)以內(入)王子定」,整理者將晉國人名的首字隸定為「
」,但是戰國文字的「重」幾乎都添加了「土」旁,所以隸定為「
」是有疑問的。筆者以為此字右旁實為「甫」。《天子建州》甲本簡5「甫」作
,中山王方壺「輔」作
,其中間所從「用」旁也可以寫作「田」形,如
(尃,《老子甲》12)、
(尃,《孔子詩論》03)、
(尃,《容成氏》22)、
(郙,《包山》228)、
(郙,《包山》242),則
自然可以寫作
。《汗簡》「薄」作:
(徐在國編:《傳抄古文字編》59頁)其下作類似「東」形也是很好的例證。所以
就是「
」,字形見於《集成》1933「中
王鼎」以及《集韻》。「甫」聲的字作為姓氏,古書及出土文獻常見,但是「
余」是誰,待考。 ,
[此主题已被 admin 在 2012-1-5 13:43:06 编辑过]
作者:
有鬲散人
时间:
2012-1-5 08:00
标题:
“尃”本從“田”,不從“用”吧?另外,海天先生所舉的包山簡中的“郙”字,其所從的聲旁應是“尃”與“甫”糅合後的形體,上部是“尃”的上部,下部是“甫”的下部,包山簡中既有從“甫”聲的“郙”字,也有從“尃”聲的“郙”字。也就是說海天先生所舉的包山簡中的“郙”字所從的“田”也本是“田”,不是“用”。不過即使這樣,《繫年》中的該字仍然有可能與“尃”和“甫”有關係,該字可能是“賻”字,其聲旁可能是“尃”與“甫”的糅合之體,當然,也有可能就是“尃”的訛變之體。傳抄古文中“薄”字的聲旁恐亦當作如是觀。《集成》1933中的字當是“賻”字的異體。
作者:
海天
时间:
2012-1-5 08:00
标题:
從甲骨文來看「甫」確實從「田」,我這裡的表述造成誤解,應該加以修正。其次,如果承認《天子建州》甲本簡5「甫」作
,則樓上所說諸字是“尃”與“甫”的糅合顯然是沒有必要的。另所說《包山》228、242的字形,《楚文字編》399頁歸在郙字下,筆者認為還是很有道理的。
作者:
海天
时间:
2012-1-5 08:00
标题:
「甫」字作
形,有鬲散人兄可以參看《戰國古文字典》595頁,解釋的很詳細。
作者:
有鬲散人
时间:
2012-1-5 18:23
标题:
俺沒有否認《包山》228、242中的字是“郙”字呀,也沒有否認《天子建州》甲本簡5中的字是“甫”字啊,而且對它的來歷也很清楚啊,爲什麽承認這些就沒有必要說糅合了呢?請教海天先生。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http://www.fdgwz.org.cn/forum3/)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