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平安先生對古文字中的“役”字有過討論【參趙平安先生《說“役”》,“中國語言學發展之路——繼承、開拓、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大學,2010年8月26-30日;又载《语言研究》2011年第3期;其基本觀點又見所撰《談談出土文獻整理過程中有關文字釋讀的幾個問題——以清華簡的整理爲例》,載《出土文獻研究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第194-195頁,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2011年11月26-27日】。
劉洪濤先生釋上官登銘文中的“(
)”字爲“役”【參劉洪濤先生《釋上官登銘文的“役”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2-16】。
據此兩篇文章及其所舉的字形,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爲金文中如下的字是“役”字呢?
《金文編》附錄下068(第1178頁):
(~父乙尊)
(~作父丁卣)
(公史~簋)
(
)
(
盂)
(
)
(克鼎)
清華簡《夜》10號簡:“蟋蟀在堂,
(
役)車其行”的“役”字,除去“辵”部餘下的字形若如趙平安先生所說是旌旗之形的話,則上述金文中的“
”形除去“辵”部餘下的字形顯然是旌旗之形,與楚簡中的“役”字形符合,釋爲“役”似無不可~
附:趙平安先生先生文中所舉之字例轉引如下:
郭店简《五行》45号简:“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也。”此句见于马王堆帛书《五行》,相应的字作“役”。
上博简《容成氏》3号简:“凡民俾者,教而诲之,饮而食之,思
百官而月青之。”李零先生释
为役。
《容成氏》16号简:“当是时也,疠不至,妖祥不行。”李零先生释
为役,读为疫。
清华简《 當然,還有個大前提是: 《金文編》附錄下068(第1178頁)中所收的字都是同一個字~ 那麼,在宥先生(和下面那位一樣)亦不同意趙先生將字形看成“旌旗”之形啦? 因爲,如果說字形是旌旗之形的話,斷不斷開好像是無所謂的哦—— 甲骨文中的旌旗形: 單就此字形來看,除去“辵”旁之後的字形,說成是帶旒之旌旗之形,似乎也不無可能(當然,亦有可能下部是刀形之訛)~ 假如斷開這種現象是絕對的話,看來釋“役”確實不成立~ 在下在寫作《釋上官豆銘文的“役”字》的時候,曾對趙先生的文章認真學習過幾遍,所得的結論是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所以在下的文章對這個問題采取了回避的態度,只運用歷史比較法係聯了楚簡役字和晉系文字的役字,沒有對其字形構造如何表意進行分析。這是其一。 其二,《集成》9490“史”下一個字趙先生分析爲從又持㫃,我覺得是非常有道理的。有一種說法認爲“史”字的字形就是從又持倝,從甲骨文“史”和五年師史簋的“史”字(舊隸作從㫃從史誤)來看,這種看法是正確的。“史”字《說文》分析爲從又持中,所謂“中”是倝之省。我們知道,㫃、倝古本一字,所以《集成》9490“史”下一字很可能也是原始寫法的“史”字。不過前一個字也是“史”,寫法不同。可以這樣解釋,人名用字往往多保守,所以寫法不同。 古文字從又與從連帶畫出身體的手形每無別,這個字也可能是族名金文中被大家釋為“旅”的那個字。
作者: 小狐 时间: 2011-12-31 00:40
标题:
作者: 在宥 时间: 2011-12-31 04:49
标题:
趙老師對清華壹《耆夜》簡10“役”字描摹有無,右上第一、第三橫筆與左豎筆是明顯斷開的。郭店简《五行》45号简那個“役”也是如此。這該如何解釋呢?小狐先生所引《金文編》附錄下068沒有斷開的情況。
作者: 撅著屁股認字 时间: 2011-12-31 05:07
标题:
金文這些字形,通行說法認爲从“辵”从“徵”之中部爲聲,有什麼明顯問題嗎?何必改作?
所謂“除去‘辵’部餘下的字形”,怎麼就看出“顯然是旌旗之形”了呢?
楚簡“役”字主體部分,所謂像手執旌旗之說恐本就難信。
作者: 小狐 时间: 2011-12-31 06:06
标题: 《合》32591
《小屯》3764
《合》32926
這個字形不過多畫了道旗旒而已啊~
作者: 小狐 时间: 2011-12-31 06:31
标题: (
):《集成》4521
作者: lht 时间: 2011-12-31 20:58
标题: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http://www.fdgwz.org.cn/forum3/)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