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标题: 清華簡《繫年》中的“逾” [打印本页]
作者: 你再不同意我就要打人了 时间: 2011-12-22 22:03
标题:
会不会读“偷”训“取”呢?
作者: 小狐 时间: 2011-12-23 05:13
标题:
補充兩個用例: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降彭城而歸諸宋。
《春秋經》莊公三十年:秋七月,齊人降鄣。
作者: 小狐 时间: 2011-12-23 05:21
标题:
又,
簡133“逾郜,止郑公涉澗以歸”的“止”,
爲什麽現在都釋爲“止”了呢?
先前不是釋爲“戴”的嚒?
釋爲“戴”,讀爲“載”,不是很通順的嚒?~
《左傳》哀公二十五年:乃載寶以歸。
作者: 小狐 时间: 2011-12-23 05:59
标题:
之所以改釋,可能是考慮到第20簡的“戴”字一作“悳”一作從“戠”得聲之字吧?
可是,既然同一支簡上的字寫法都不一樣,不正好可以證明其他簡的“戴”寫作另外的字形也是可能的嚒?
作者: 海天 时间: 2011-12-23 06:16
标题:
小狐:
又,
簡133“逾郜,止郑公涉澗以歸”的“止”,
爲什麽現在都釋爲“止”了呢?
先前不是釋爲“戴”的嚒?
釋爲“戴”,讀爲“載”,不是很通順的嚒?~
《左傳》哀公二十五年:乃載寶以歸。
參見袁金平〈清華簡《金縢》校讀一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作者: 海天 时间: 2011-12-23 06:41
标题:
第20簡從“戠”的“戴”顯然與
(戴,《容成》09)為一字,「杙」、「樴」,當是一語之分化,所以「弋」、「
」無疑聲韻關係密切。(張儒、劉毓慶:《漢字通用聲素研究》,(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4)頁61。)筆者曾論證後者從「弋」聲,現在看來是有道理的。 ,
作者: 小狐 时间: 2011-12-23 06:45
标题:
將此字讀爲“止”字而訓爲“俘獲”,基本上是根據《左傳》等典籍有此類用法的“止”——
現在的問題是:
焉知典籍中含有這個義項的“止”不是與“戴”同音的假借字呢?其本字已經不為人所知了呢?
[此主题已被 小狐 在 2011-12-22 22:57:04 编辑过]
作者: 小狐 时间: 2011-12-23 07:02
标题:
比如,
依原有的思路,又參照《繫年》中的“戴”字寫作“悳”,則將之讀爲“得”如何?不是也很通順嚒?
作者: 萧旭 时间: 2011-12-23 08:00
标题:
《淮南子•道應》“子發攻蔡,踰之”中的“踰”,不讀為降。許慎注:“踰,越,勝之也。”這個意義的字也作愈、瘉,戰勝疾病的專字。《史記·汲鄭傳》:“無以踰人。”《索隱》:“踰,《漢書》作瘉。瘉猶勝也。此作踰,踰謂越過人也。”
作者: 思齐 时间: 2011-12-24 01:23
标题:
李家浩先生對《淮南子•道應》這句話的許注發表過評論:“許注將‘踰’訓為‘越’,再訓為‘勝之也’,輾轉相訓,似不可信。”(參李家浩:《包山卜筮簡218-219號研究》,《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現與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3頁,中華書局,2005年12月。)我們同意李先生的觀點。[此主题已被 思齐 在 2011-12-23 17:24:20 编辑过]
作者: 海天 时间: 2011-12-24 18:25
标题:
「逾」讀為「降」,還可以補充一例:《武王踐阼》簡2「武王
三日,耑(端)備(服)曼(冕),
(逾)堂幾(階),南面而立」,對「
(逾)堂幾(階)」,復旦讀書會注釋說:「[6]簡文
亦當釋為“幾”,讀為“階”。參看前注[2]。簡文“逾堂階”,“逾”字意爲“降”、“下”,陳偉、李家浩等已言之。《大戴禮記》作“王下堂,南面而立”可證。」今由《係年》簡68「駒之克降堂而誓曰」,可知《武王踐阼》的「逾」可直接讀為「降」。 ,
作者: 你再不同意我就要打人了 时间: 2011-12-25 08:00
标题:
请教各位老师,“逾”训降、下,和降伏的“降”、攻下的“下”可以等量齐观吗?如果可以,又何必破读?照整理者那样不破读不更稳当?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http://www.fdgwz.org.cn/forum3/)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