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繫年》簡115、116、121中的,整理者釋為“𢍉”。該字明顯是“畀”。至於該字和文獻中的人名“魏斯”之“斯”對應,或是因為“畀”在後世演變得與“其”相似,然後又轉寫為“斯”。
[此主题已被 刘云 在 2011-12-21 19:53:43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admin 在 2011-12-21 21:59:37 编辑过]
看來本作(畀),後世誤以為是「
(
)」。《說文‧三上‧廾部》「
,舉也。从廾,甶聲。《春秋傳》曰:『晉人或以廣隊,楚人
之。』黃顥説:廣車陷,楚人爲舉之,杜林
爲麒麟字。」段注本三上三十六將字形改為「
」,分析為從廾「
」聲,並注釋曰:「各本作由聲,誤。或从鬼頭之甶,亦非也。此从東楚名缶之
。故《左傳》作
。今左作惎。糸部
从
聲,或字作綦。
聲、其聲皆在一部也。」秦漢文字,如
(睡虎地秦簡《封診式》簡五九)、
(
(綦)君□)。[1]裘錫圭先生已指出上述二例就是《說文》「
」字(《段注本》13上16),爲「綦」字正篆,从「
」聲。[2]可見「魏
」,被誤認為「魏
」,後世再讀為「魏其(斯)」。附帶一提,「畀」、「
」這種形近而誤解的現象,近人也曾出現過,比如王國維就曾認為《說文》分
、畀為二字,或失之。(《甲骨文字詁林》2111頁),姚孝遂先生的按語也接受王國維的意見(《甲骨文字詁林》2112頁)。
[1] 漢語大字典字形組編:《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年)頁932、羅隨祖主編:《羅福頤集-增訂漢印文字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6月)頁586。
[2] 裘錫圭:〈《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讀後記〉《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頁514。亦參看讀方勇:〈讀秦簡劄記一則〉,復旦網,2011年10月10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680。
,
劉先生,本篇有“畀”字,作偏旁,見簡6,作,與此字還是有差別的,所以
釋“畀”恐不一定可行。
[此主题已被 孟蓬生 在 2011-12-22 0:58:40 编辑过]
赵平安先生曾指出:和畀不是一個字,應是兩個不同的字。古文字畀唐蘭先生已釋出,【1】裘錫圭先生亦有文補正。【2】裘先生考證,畀是象形字,是一種扁平而長闊的矢鏃。古書中有這個詞,用“匕”表示。字形演變過程為:
【1】唐蘭:永盂銘文解釋,文物1972年第1期,永盂銘文解釋的一些補充,文物1972年第11期。
【2】裘錫圭:“畀”字補釋,裘錫圭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1992年。
[此主题已被 孙合肥 在 2011-12-23 21:33:00 编辑过]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http://www.fdgwz.org.cn/forum3/)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