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标题: 甲骨文“鼎”的形义 [打印本页]

作者: xzjgw    时间: 2011-8-25 05:14
标题: 甲骨文“鼎”的形义

 

备注:有关甲骨文字形的其他相关探索,朋友们也可以移驾去勇者博客一阅。

如《甲骨文数字探源》等。地址:http://blog.sina.com.cn/yongzhe3721

 

[此主题已被 xzjgw 在 2011-9-7 13:37:48 编辑过]


作者: xzjgw    时间: 2011-8-25 06:26
标题:

作为“宝器”的鼎是如何转化为贞的?在卜辞当中的“鼎用”是“烹饪”义吗?


作者: xzjgw    时间: 2011-8-25 06:39
标题:
我们要想知道“鼎”字的真正形义来源,是否有必要上述一下鼎器形成的过程哪?
作者: xzjgw    时间: 2011-8-25 06:58
标题:
一直以来我们都苦于陶文与甲骨文之间没有中间环节,可是就器物来说“鼎”的形成完全可以上述到陶文阶段,要了解“鼎”,不能简单只是从器形着手,而要重点考察与“宝器”“重器”的相关“鼎器”之上陶文,我们才能够理解古人的原始思维与“贞”义的联系。
作者: xzjgw    时间: 2011-8-25 07:00
标题:

其实“鼎”无论从音从形,都是用来代表通天的符号。


《说文》释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勇者按:甲骨文天,从丁大。丁亦声。


丁,具有一定范围的事物。如天,邑,

甲骨文鼎字形的形义来源是从“太阳神”符中提炼出来的象征形式,其初始阶段与后世的鼎形器拟构无关。

是器象“鼎”,而不是“鼎”象器,我们不能本末倒置的去认识甲骨文“鼎”字形内在的蕴涵。

 

[此主题已被 xzjgw 在 2011-8-24 23:09:16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xzjgw 在 2011-8-25 9:41:17 编辑过]


作者: xzjgw    时间: 2011-8-25 07:02
标题:

鼎不过是这类“通天符号”载体的代表器物,先古人将原始思维中对上天(太阳神)的崇拜的纹饰或文符写绘于器物之上。赋予某种器物的通天作用,从而达到“受命于天”的权利象征。甲骨文鼎字形的本义来源根植于上古的天神观念,不是也不可能是某个具体的瓶器,盆器,鼎器的具象描绘。这可以在仰韶文化陶器中得到印证:

[此主题已被 xzjgw 在 2011-8-24 23:08:31 编辑过]


作者: xzjgw    时间: 2011-8-25 08:00
标题:
下图仰韶陶器纹饰当中的符号就是从“太阳神”符号中原始提炼出来“鼎”类符号,都是用来表示通天的符号。这种原始观念后来分化出很多文字符号,例如甲骨文凡(盘旋运动的观念),甲骨文地支字子(天生之子),用(物之可施行者也)等等。
 
 
 
 
 
人类的这种将天神观念(神话)人格化或动物化以及符号化的拟构就是人类参与到神性之中并与之沟通的手段。是产生后世文字符号的主要推动力与构成来源。如果我们不能够洞察到这一点,那么就不可能认识和理解陶文以及大部分早期甲骨文的形义所在。

作者: xzjgw    时间: 2011-8-25 18:44
标题:

 

太阳的光线是四面八方全方位的照耀于世界之上的,但是人类在地球之上要与之沟通则只能是上下的联系。

所以我们看到了“鼎”形类符号被提炼出来,原始器物构造除了实用的需求使然,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神话观念始终是创造这些器物的源泉所在。并且人类将这些思想绘写于器物之上来表达心中的美好愿景,所催生出的意义符号才逐渐起到了“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文字作用。

 

太阳光芒的照耀,才能够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文字作用。


作者: xzjgw    时间: 2011-8-25 19:04
标题:

甲骨文字形当中包含有很多这样(神话观念)的看似“非真实”存在意义的或“无法”描绘的符号,如果我们非要用“日常经验”事物去硬套,自然是徒劳无功的。有一些字形,我们以为有幸可以看到甲骨文,就以“日常经验”去轻易否定古人文献传承下来文字本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作深入细致的进一步研究去辩识。


作者: xzjgw    时间: 2011-8-25 19:24
标题:

鼎之所以可以用为贞,贞既然是“卜鼎”的会意,就是用“通天”之物来卜问,以达到指导人类行动的目的,即听命于天,尊天而行。

至于贞,正也。甲骨文正,从丁,止(行动)。既然丁可以是天也可以是邑,这里也可以有两方面的意思:1,指的天的行动。2,指占卜一方去到某地的行动。两者是可以合二为一的,即人为的替天行道。


作者: 李竞恒    时间: 2011-8-26 04:22
标题:
应该只是音上的联系吧。
作者: 大信不期    时间: 2011-8-31 03:29
标题:
如果有文献的依据就更有说服力了。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http://www.fdgwz.org.cn/forum3/)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