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啊,突然发现没细想,是一种心镜。若能报考那当然是求之不得呢,可惜我已44岁,还是医科生,估计是没机会了。总而言之就是想仰仗裘先生的泰斗地位沾点什么光吧,呵呵。
LS
俺也曾经是个大夫
路太远了,来一趟不方便的。而且不值得。
字是仿中山器做的。刻法是用化学试剂腐蚀。
具体原理可百度“蚀刻”、“石料”。
文化走原,非常感谢您的答复,我能理解为是贵中心的正式结论吗?
[此主题已被 保定王某 在 2008-6-6 14:00:35 编辑过]
上述照片是甲面的文字,还有乙面72字,山海经石经帖有立体效果信息量是照片不能比的。即使是个人鉴定是不是要有实名签字的文书才可以采信呀?
复旦开的是研究中心不是鉴定中心
骗俺发帖,砸一上。
是战国原物,为什么就不能是《山海经》,更何况还是《山经》部分,又从假设出发吧。
俺不认字,所以前面贴的啥俺不知道,干嘛非问俺啊。
不认字的能写字,我能理解为是个别楚简抄手的逻辑么?
楼上良心大大滴坏料
为什么一定是楚简抄手?
一上示三王:
抄石头是会弄坏笔的……
所以?
jiaguwen1899 先生讲得很详细,佩服一下。
一上那么说,也只是骗俺发帖,俺追问,意思只是说一上举的这个理由
4、假如真是战国原物,怎么可能是《山海经》,而且文句与今本一字不差?这点子居自诩为行家,您可以问问他。
并不成立,今所见《山海经》虽然整体定型不早,但它是好几个内容攒出来的呀,一上也没法举出确证证明《南山经》这段不早吧,反之,俺有办法证明其不晚于何时。
先生您说“战国石刻,诅楚文和祷病玉版都是告神之辞……若《山海经》之流,有可能吗?”,呵呵
俺认为,历史研究不能观念化,《山海经》是何流,古人究竟如何认知,很显然不能以现在的流行观点来判断吧,更不要说现在的流行观点其实有多么肤浅,连《山海经》的内容实际上都没弄懂的话,如何能评价这书呢。古人可能做什么,肯定不做什么,现在能有个确定不移的标尺么,所以,以内容是《山海经》的某段来判定其不是战国原物,这论证能成立么?很显然不能,俺只是这个意思而已。
另,以是否石刻来判断,道理同上,先生先假定是“如果有哪个人喜欢读《山海经》”,但问题是,实际情况完全可能不是“哪个人”,那么,下面的推断“恐怕也只会和《老子》、《緇衣》、《周易》一样,用竹简或绢帛抄写下来,随身携带,而不是刻在大石头上”,自然也就不无可商了。
总之,俺认为大家说起《山海经》时,总是观念先行,呵呵,观念先行也无所谓,问题在于是否在这观念之前,有哪位先生真的亲自仔细研究过《山海经》的山水、里距、草木、国族呢?还是说都只是看了些别人的研究文章或介绍性文字呢?还是说虽然自己看了,但看得毫无头绪,因此也就认为是荒诞无稽的了呢?
若没能理解《山海经》这书,到底是《山海经》本身的问题呢,还是现代人自身的问题呢。
说着说着就远了,呵呵,反正关于这石刻,字俺也不认识,图俺也看不清,原物也没见过,一上说问俺,俺冤啊…………
嘿,顺着王先生的链接过去北大中文看了一下。
说明一下,王先生那边的帖子俺是无法认同的,《山海经》是很平实的书,解释成这样,和神话学派的那种所谓研究还有什么区别?
论坛上,俺只喜欢说啥是错的,不喜欢说啥是对的。
先生上演地理大搬家,就是错的。
王某上场有些突然,大家惯性的持有了否决立场,王某在这里泣血叩首恳请诸位三思,山海经石经帖对诸位来说未必就不是一次机会。
我说还是把自己的思路理清再来发言吧,虽然是论坛,虽然你实名了。
保定王某:
子居,你好。不是唐突的把南次二经搬到了北方,而是全方位成系统的证据链。大家说山海经石经帖是假的我不反对,如过说山海经不是历史我不能同意。
嘿,一上说俺自诩《山海经》行家,俺就自诩一把,《山海经》在俺看来自然是历史,但这书记载的内容并不出其它先秦典籍所能框定的地理范围,要说全方位成系统,俺也可以举若干若干的证据来证明,没有地理大搬家这回事。
老妖果然是老妖。
8厚道。
嘎嘎嘎~~~
老妖先生是室外高人,有老妖先生在,相信可以定论了。
且,老妖先生说只收五十万以下的,实际意思应该就是,楼主王先生或可考虑将其四十九万几半赠半卖,宝物送识家,转予老妖先生,大家皆大欢喜,岂不美哉,岂不美哉。
只要山海经学不倒,即使大家认为是我伪造的山海经帖,此帖也注定是文物。
汗,一本书就是一本书好不好,干嘛非要弄个这学那学的
一次研究就稱一個學,或者還是太大了。。。。
山海經也并非沒人做的。。。。
一個“學”依傍一個拓片。。。哎。。。。雖然說偶一貫相信很多學科就是依靠新材料生存的,但是一個假的新材料作用實在是小。。。。。
予岂好灌哉???
予实好灌之也。
这个还真难说,这个材料还真是过硬,只要有相当地位的人振臂一呼成个学还真有可能。
老16素who?嘎嘎嘎。
走狼~~~
贻害老大既然点名了,羊奏冒个泡
嘎嘎嘎
本羊同意老妖的观点,这经素真的,估计价值千万,恭喜楼主
嘎嘎嘎
介锅嘛……
既然老妖老16都发话料,俺也同意!
一千万零两毛~~~~
只要山海经学是真的,山海经石经帖的价就怎么估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还是把它转过来逐条批驳吧..
由于历史的机缘,为了对人类负责,我不的不勉为其难的开创山海经学了,真诚希望得到你的帮助。山海经学的宗旨是科学客观的揭示古耤山海经的真正价值,用纯科学的手段取得自西汉以来山海经研究的第一次真正突破。这并不是说在我之前的研究山海经的人们智慧不够,努力不够,而是完全依赖于新资料的出现。
长期以来山海经在文学方面的发展是充分的,虽然一直都有人执着的认为山海经是地理和历史记载,但随后展开的讨论和出示的证据都似乎不太令人信服,所谓山海经研究的第一次真正突破就是在这个方向。那么用怎样的方法研究山海经才是最严谨最科学的方法呢,现代科学体系中历史是依赖地面遗迹和地下遗迹的考古来确认的,地面遗迹和地下遗迹是存在于具体的地点的,在山海经山经的研究中确认所记载的内容在现实地理中的具体位置就是最科学也是最让人信服的方法,给科学的验证留下足够的空间,可能存在的地面和地下考古发现就有可能滚滚而来。也就是说山海经学极力向考古靠拢,只采集最原始版本山海经记载的客观特征建立模型,以数学整体计算的方式设定条件,只采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结论。组建模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现实地理中预见性的指导考古,如果不能预见性的指导相关考古,那么这个模型不管看起来多完美多合理,也是失败的。如果不能预见性的指导相关考古,那么山海经学就彻底失败了。
山海经学的提法是否严谨,山海经学就是关于山海经的学说。它的特定的范围就是古籍山海经所载内容的研究,山海经载体形态及作者考证及传承过程则不在此列,应该归于考古学和古典文献学范筹。山海经学采用了在现实地理中组建符合山海经记载的地理结构博物模式历史进程模型这种不同于任何学科的特殊研究方式,解决了山海经是我们从不了解的大的历史时期的客观记载的这样一个其它任何学科没能解决的重大问题,也就是说存在我们从不知道的漫长的文化高度发达的山海经时代。从而产生了对人类文化的空前绝后的冲击,影响波及到历史学政治学哲学宗教语言学人类学民族学农业史冶金史等各个方面。山海经学的的确确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只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事实上也无法被已知的任何学科接纳。
山海经学研究的资料限于下述8个来源: 1 山海经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池陽郡S刻尤袤校定本。 2 山海经 (晋)郭璞 撰 清嘉庆十四年(1809)阮氏琅*仙馆刊本 。 3 山海经广注 十八卷 清康熙刊本。 4 山海经 十八卷 (晋)郭璞 传 清项氏群玉书堂仿宋刊本。 5 补绘像山海经广注 十八卷 (清)吴任臣 注 清崇义书院刊本 6 山海经十八卷 (清)汪绂 撰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石印本。 7 山海经释义 十八卷 (晋)郭* 著 (明)王崇庆 释义 董汉儒 校订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刊本。 8 山海经战国文石经(残)拓帖公元2008年保定王志凌拓本。 山海经战国文石经(残)拓帖公元2008年保定王志凌拓本将在本文单独详细介绍,其余资料可在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查得影印本。 山海经学目前只研究论述山经部分,海经部分以后讨论。
在已经超出能理解范围之外的漫长历史一笔一划的传承转录山海经的过程中,在数不尽的岁月冥思苦想试图弄懂山海经的过程中,到底有多少人付出了心血流下了汗水,又有多少人起到了决定性重要作用而未被历史记载,又有多少人现在正在默默的帮助着山海经学的建立呢,我不知道,但山海经记住了,山海经就是数不尽的无名功臣的丰碑。只要有人活着就会有历史,只要有历史就不能忘记山海经,山海经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回避的人类文化高峰。
有史可查的山海经第一功臣西汉刘秀的《上山海经表》: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校、秘书言校、秘书太常属臣望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今定为一十八篇,已定。《山海经》者,出於唐虞之际。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民人失据,[危攵][阝区]於丘陵,巢於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本,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质明有信。考武皇帝时,尝有献异鸟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东方朔见之,言其鸟名,又言其所当食,如朔言。问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经》所出也。考宣帝时,击[石番]石於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缚盗械人。时臣秀父向为谏议大夫,言此贰负之臣也。诏问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经》对。其文曰:“贰负杀窫寙,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上大惊。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经》者,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可以考祯祥变怪之物,见远国异人之谣俗。故《易》曰:“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
9楼贴图所见为山海经石经帖甲面72字,是山海经南次二经的末尾。只要意识到是这一段,就可以把每个字猜出来,和传世山海经极其接近,可以看出山海经传承是多么的稳定。第25字显然是里,和现代字形几乎一样。这样前面这个字就应该是五和百的合字,五百合字前面这个字就应该是东。到第41字时,传世山海经为东字,然而东字在前面出现过,第41字显然不是东,而第43字显然是东,这几个字是“处于X海东”第41字并不认识,整个山海经帖甲面就多这一个字,选择“渤”是因为传世山海经南次三经两次明确提到渤海,而整个南山经除方向外再没有提到具体的其它海名。第41字是不是渤抑或是其它字有待古文字专家鉴定,山海经学目前设定第41字为渤,而且设定山海经渤海就是现代渤海,这是山海经学的第三个设定,这个设定完全是海前多一字应该是具体海名而产生的非理性联想所致,没有科学性可言,但这个设定至关重要,成为南山经破解的突破口。这是人们第一次把南次二经和渤海联系在了一起,南次二经的最后一山在渤海附近。由渤海附近向西连续走8640华里直线而不打弯,这只有横跨新疆内蒙古东北的草原通道可以做到,也就是说山海经南次二经是横跨整个北中国的草原通道,从新疆直至东北。不同地区之间的交往,首先是由环境所决定的。就整个欧亚大陆的地理条件而言,要进行东西方向的交往,是极其不易的。在北亚[寒冷的苔原和亚寒带针叶林很难适合人类的生存;在中亚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和荒芜干燥的戈壁沙漠,构成了一道道巨大的天然屏障,阻碍了人们的来往。只有欧亚大陆大约北纬40度到50度之间的中纬度地区,才比较有利于东西向的交通。这是一条东西横贯的草原地带,在这一大片延绵不绝的狭长草原上,除了阿尔泰山脉及哈萨克丘陵地带外,地势都比较平坦,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也基本相同。所以,这是一条联接东西方的天然通道,它的西端与中亚及东欧相联接,它的东南端则可通往东亚文明的中心———中国中原地区。东西方的最初交往,主要就是通过这个通道实现的。 这也只是初步的联想,能不能细化对应才是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南次二经十七山要一个山一个山的对了。
南次二经示意图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毗。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鲨鱼。”南次二经第七山浮玉之山定位在现伊吾县下马崖乡。“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被山海经学认定是狮子,大约在1万年以前,狮子的栖息地遍布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这一带在清朝时尚有亚洲狮,亚洲狮的雄狮不但脖子长有长长的鬃毛,在它的前肢肘部也有少量长毛,而它的尾端球状毛也较大。附近有一白山有岩画,画有一类狮动物,非常有名。这一带也是狮子舞的发源地,自古就有狮崇拜,现在尚流传着一种独特的狮舞 。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有一巨大湖泊遗迹,“鲨鱼”应该为类湟鱼的鱼类。湟鱼,学名裸鲤,因为它们的身体裸露没有鳞片,这样,多余的盐和碱才能不受阻挡更好地排出体外。这是它为适应盐涩的湖水而做出的选择。每年小湟鱼在淡水中出生,然后到青海湖中长大,成年后湟鱼再溯河洄游重返故乡,生殖后代, 湟鱼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最耐盐和碱的鱼。下马崖乡也有河流遗迹通向湖泊。向东可以看到巨大的蒙古高原。这一带是草原通道最窄的地方,是食草动物换草场必经之地,低山丘陵,是食肉动物伏击的理想场所。这一带自古就产玉。在中国的古建筑和民间习俗中,狮子的形象屡见不鲜。中国文化庄严的蹲着的两头狮子莫非产于伊吾县。中国人的狮舞麽非是从伊吾县舞起的。
(动物6)亚洲狮与狮尾与牛尾
浮玉之山------伊吾县下马崖乡地形
(动物1)旱獭与爪
(动物2)草原雕与黃色的巨爪
(动物3)蒙新河狸与能对折的外耳廓
(动物4)天山棕熊与人立姿势
(动物5)新疆北鲵
(动物7)湟鱼
蒙古四山
我卖锅~~~
二连浩特与盐池与咸阴之山
阏之泽与阿巴嘎旗
林西县与虖勺之山与西拉木伦河
区吴之山与西拉木伦河
(动物8)其状如羊而无口的大食蚁兽与鼻状嘴
(动物9)毛腿鱼鸮与角状羽
镜泊湖与渤海国与漆吴之山与能见之火火山
王先生贴完没,好像是都贴完了吧?
是,贴完了,开批吧,呵呵。
那俺接着说了哈。
这里各位先生对古文字、出土文物啥大都非常熟悉,俺不行,俺字都不认的。
而且俺也不是学地质或生物的,所以您发的这些帖,俺看着费劲啊。
能不能劳驾您多给普及一下基本知识,好让俺摸着个大致的门径。
比如啊,您说的这大食蚁兽,是属于什么目什么科,现今活动于或历史上发现于中国的什么地区,俺都不知道呢,您能多少提示一些内容不?
子居,关于贫齿目大家搜一下比我解释的好。但是如果说山海经学只能反映已知的知识,这山海经石经帖还真说不定是假的呢。山海经学就这么坚持了,东亚存在过类大食蚁兽。古生物学家到内蒙古挖化石吧,呵呵。
<DIV class=ForumPostBodyArea><DIV class=ForumPostContentText id=postcontent4715> 古生物学家快到内蒙古挖大食蚁兽的化石吧,挖到了就不用太表杨我了,呵呵。 </DIV></DIV> |
<DIV style="FLOAT: right">快速回复 </DIV> |
那俺更不懂了,就是说整个东亚地区都没发现过有活的或化石的?
而且,您总说这“山海经学”,可俺看了半天就您自己在这么说啊,总不是您就是“山海经学”吧?
要是啥证据都没有,就可以说“如羊而无口”就是“大食蚁兽”,那俺可不可以认为不是大食蚁兽,而是就有这么一种没嘴的羊在中国历史上生存过啊?反正也是一样什么证据都没有,而且比您的说法更接近吧?
俺也可以说,古生物学家去挖吧,没挖着是运气不好,对不?
哦,德国和广东出过贫齿目化石呀,什么时候的?是大食蚁兽化石?
有近缘的穿山甲能说明问题?好像不能吧,毕竟跨着科呢。
这么怪的动物?王先生您该不是把您不常见,不大了解的动物,都看做“这么怪的动物”了吧?
中国有猴子吧,俺是不是可以认为灵长目的所有科所有属都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这么推论,很有问题吧?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http://www.fdgwz.org.cn/forum3/)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