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标题: 新见趣闻 [打印本页]
作者: shayebushi 时间: 2010-10-20 23:46
标题: 新见趣闻
近日读陈平原主编的《筒子楼的故事》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感觉挺有意思。其中文章有涉及裘先生的几段,下边录出与诸位共享。
周先慎《世事沧桑话住房》有一段说:
我是住在顶层,同系的裘锡圭先生住三层,袁行霈住二层。裘锡圭常有挂号信,邮递员在楼下大叫很长时间,没有人应,以为没人在家,走了。其实他是在的,只是专心做学问,听不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钻研古文字,他真做到了。这 事我们同单元的住户都知道,而且还传到外边去了,有人当作佳话来传,有人当作笑话来听。
张晓《筒子楼的回忆》有一段说:
筒子楼里除了埋头于书本之外还有乐声,每天晚饭后“晚自习”前,石安石老师悠扬的二胡声总会在楼道里回旋,裘锡圭老师在盥洗室一边洗衣一边旁若无人、字正腔圆地放声高唱样板戏,不满意的句子会反复重唱,这种“艺术”只有筒子楼的居民才能享受得到,也让人难以忘怀。
赵祖谟告诉我,在那不能读专业书的年代,裘锡圭老师把64开本的《新华字典》背下来了,连蹲坑都《新华字典》不离手。朱德熙先生曾对老赵这些中年人说:在你们同辈中,裘锡圭是书读得最多的。文字学课上,裘老师写古文字的板书跟写简化字的速度一样快,我上他的课,笔记总也跟不上趟。70年代后期恢复职称评定,裘老师被第一批由助教擢升为副教授,据说他的业务水平受到郭沫若先生的嘉许。
么书仪《家住未名湖》有一段说:
同样有京剧爱好的还有裘锡圭先生,休息的时候,常常从他的屋子里传出字正腔圆的老生唱腔,裘锡圭先生的母亲是上海人,老太太一副名门闺秀的模样,在楼道了碰到我,说的悄悄话经常是:“小么,给我们錫圭介绍一个女朋友吧,我真发愁,唉……”看到我们家的饭菜简单,有时候还会送回来一碟精美可口的小菜。
同上:
听洪子诚说,19楼不看电视的先生,一个是研究汉语方言的王福堂,一个是裘锡圭——怪不得他们的学问做得那么好,但是也有例外的时候,“文革”时,电视台罕见地转播英国BBC乐团在北京民族宫礼堂演出,王福堂先生站在最后,一直看到转播结束,当时的曲目有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什么的。
陈保亚《44楼杂记》中还有关于沈培的一段,也一并录出:
44楼的朋友,串串门,借点鸡蛋面条,是常有的事。大家要在一起聚会喝点小酒,是很容易的事情,也是很开心很向往的事情。每当有这样的晚餐计划或提案,下午就会听到楼道或水房中有人唱着小曲,哼着小调,沈培的房间就会响起克莱曼的盗版光碟钢琴曲,大家都抑制不住暗中喜悦的心情。
作者: 草曷 时间: 2010-10-21 01:11
标题:

作者: 郭理远 时间: 2010-10-21 03:36
标题:
哈哈,我们也要从新华字典做起,蹲坑不离手!
作者: 揚之水 时间: 2010-10-21 03:57
标题:
“裘老师写古文字的板书跟写简化字的速度一样快”,
向裘老學習!苦練內功!
作者: 艾白武 时间: 2010-10-21 08:00
标题:
哈哈,有意思。
作者: honglyt 时间: 2010-10-22 07:47
标题:
明天找書來讀
作者: 你再不同意我就要打人了 时间: 2010-11-26 20:23
标题:
盗版光碟,呵呵……
裘先生唱样板戏也没人录音啥的?
作者: 生于80 时间: 2010-11-26 22:12
标题:
裘先生,难得之人。如今像裘老这样的学者,还有几个?
作者: danyili 时间: 2010-11-27 01:25
标题:
揭發一下:沈培老師是吉他手
作者: 历哲 时间: 2010-11-27 04:20
标题:
呵呵,这些学问大人物,还玩吉他这种不严肃的东西、感觉与现实不符合
作者: danyili 时间: 2010-11-27 08:00
标题:
楼上的,有这么说话的吗?现实是国粹的古琴、筝,不是小猪叫玩得起的。只能退而求其次了。而且吉他者,洋其表,土其里。拨之得法,也能洋为中用,月亮代表我的心。道骨仙风的沈师抚琴,意在流水。楼主散布的44楼杂记纯属无厘头扒褂,丑化,什么叫“克莱曼的盗版光碟钢琴曲”呀,金发男的名字错了不说,那时候俺们见过光碟吗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http://www.fdgwz.org.cn/forum3/)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