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中國文物報》,2010年9月8日3版。報紙上還有銘文照片,可惜網站上沒有登出。
http://www.ccrnews.com.cn/100018/100020/28907.html
我的藏品——小史墙盘
作者:沈其武
今年春节前,我给中央电视台寻宝鉴宝节目寄去了个人藏品的照片,不久接到了贺导来电,得知我的藏品史墙盘已入选参加寻宝节目的录制。前后两天时间我带着藏品到央视基地去拍照,正式录制节目前又多次走台练习如何表情丰富地按程序走位。我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满怀信心地坐在了正式节目录制现场,结果,专家拿到我的藏品后立即鉴定,说:一、国家1976年在陕西曾出土过一件,所以不可能还有第二件;二、史墙盘作为古代大的祭祀活动使用,因此只能铸造一件,不可能有第二件。专家不看器物的新旧也不看器物的包浆,就草率地下了否定结论。在“寻宝”节目中,此位专家经常鉴定藏传佛教铜器和印度佛像,知识很渊博,但没想到他对商周时期青铜器的认识却那么浅薄。
我对此器是胸有成竹的。我今年85岁,这件史墙盘世代相传,经过“八一三”“七七事变”“十年动乱”跟随我有80多年的风风雨雨,保留至今很不容易。专家认为我的史墙盘是1976年以后的仿品,还认为我在说故事,年纪大了记错了时间。我当时就问,在1976年以前有哪一位专家认识史墙盘及上面的文字内容?在无可答复的情况下只说我给鉴定专家出了一个“新课题”,待以后再进一步研究。本想在现场与专家深度讨论一下,可惜没有时间。承蒙导演照顾我年岁大了,将我排列在第二位出场,我后面全国各地来的参加者还有几十位,如果占时间长了节目就不好进行下去了,因此我退让一步暂时撤走。但事并未完结,我参加此次鉴宝活动是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完成我的一个愿望,将我的宝物史墙盘捐献给首都博物馆,为人们所欣赏和了解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提供实实在在的文物。如果不把我手中的史墙盘的历史说明白,捐献工作就无法进行下去。在此我发表几个观点:
(一)陕西扶风出土的史墙盘直径是47厘米,我收藏的史墙盘直径是23厘米,请问鉴定专家,应该是先有大盘还是先有小盘?经过考证,我认为应是先有小盘,后有大盘,因为它是样盘。我是学建筑学的,我们对每次建筑工程在方案决定后,必须要先做模型小样,铸造也是同样的程序,现代如此,古代更是如此。所以鉴定家也需要重新审视一下“有一不能有二”的说法。
(二)史墙盘的铸造并非周朝为大的祭祀活动而铸,因为墙的始祖是商代时微国的君主。周武王灭商后微氏归顺周朝,世代受周王的重用。铭文中所述周代史实,是研究西周历史的珍贵资料。陕西史墙盘的出土是重大发现,盘铭印证了史实。墙作为西周时代的史官,他对当时历史的概括与后来先秦古籍的传说,还有司马迁称道的西周史实是高度一致的。但鉴定专家认为史墙盘是西周王朝大的祭祀活动中使用的,可谓荒唐。这说明了他们对司马迁的《史记》和西周的历史还了解不够。
(三)再说此盘比我的年纪都大。在我家先有史墙盘,后有我,鉴定家认为我在说谎。因此口口声声说我年纪大了,记错了时间。那么,我们就来论证一番,1976年史墙盘出土,当时我们国家电信比较落后,谁都不知史墙盘的情况,更不知盘中的铭文,直至1988年看到我的同学马承源主编的《中国青铜器》一书,我才开始重视此事。若该盘是1976年以后仿制,那从其新旧程度都能看出来,何况出土时大家对盘中的文字都不认识,更弄不清文字的内容和文字的排列。1996年我携此盘到北京翰海公司参加过拍卖,经公司多方鉴定认为此盘属实,签订拍卖合同后因国家有文件规定,青铜器不让上拍,所以撤拍。现有合同复印件为证。难道堂堂的翰海拍卖公司人员多是文物无知之辈?到此我想起当年我的祖父给我说过一句话,“文物没有专家,只有行家。”今日看来印证了这句话。可惜马承源已去世,因为我1995年找过他谈及自己收藏的史墙盘一事,如若他在也不需要我费如此之力来求证此盘了。2002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博)史希光先生和同人们到我家亲自看过史墙盘,都没有说过此盘不对。所以说,不假思索、不细心分析研究,就草率地下结论是要出问题的、要误大事的!由此看来也需要有人来鉴定鉴定文物“鉴定专家”。
(2010年9月8日3版)
责编:张晨
請看網站首頁。重點不在“姚卞蒍”,而在《出土文獻》與《中國文物報》。
呵呵~央視的那期節目俺正好看過~~
老先生在家人(其子?)的陪同下,蹦蹦跳跳地走上來~
在節目進行中,老先生好像滿肚子不服,還提到“我曾經將這盤上的銘文和博物館的對照過,發現和博物館那件的銘文一模一樣”之類的話~~
說到底,這事央視做得也不大地道,
“今年春节前,我给中央电视台寻宝鉴宝节目寄去了个人藏品的照片”——
讓人家千里迢迢跑到北京,明顯是耍人玩兒嚒?
那期节目我也看了,专家很快就把老太太给打发了。
dgcf: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3a7acd0100e9pz.html
凑个热闹,来个栾书缶第二,四绪缶。大家瞅瞅。
经过考证,个旧发现的“四绪缶”,其实就是“栾书缶”,是中国出土的第二件“栾书缶”,与《国宝档案》里记载的“栾书缶”宛若孪生
至于个旧发现的“四绪栾书缶”,与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栾书缶”,器身上的文字内容表述无异,其文字的“雕刻”都是使用失蜡法。
《國寶檔案》神馬的竟然也成了“記載”,失蠟法做銘文,NB啊!
希望“小史墙盘”有正面照,包括铭文的
飞马:
希望“小史墙盘”有正面照,包括铭文的
一眼假
的确令人震惊
飞马:
希望“小史墙盘”有正面照,包括铭文的
八道胡烟:
看锈色真不行,是不是老人家东西被人掉包了?希望见正面的铭文,铭文造假难度很大。
《中國文物報》2010年9月8日3版有銘文照片。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http://www.fdgwz.org.cn/forum3/)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