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标题: 中國古王朝更迭 氣候搞的鬼 [打印本页]

作者: 海天    时间: 2010-7-15 18:37
标题: 中國古王朝更迭 氣候搞的鬼

中國古王朝更迭 氣候搞的鬼

更新日期:2010/07/15 03:30 連雋偉/綜合報導

中國時報【連雋偉/綜合報導】

由中國科學院率領的中、歐科學團隊,比對近兩千年來數據後,得出大膽研究結論,中國歷史上王朝傾頹、內戰或遭外力入侵,大多是由於寒冷的氣候條件所導致的,其次原因才是封建制度、階級鬥爭或治理不善。這是全球首次針對氣候對中國古社會的影響,作出系統性的研究。

儘管與天氣相關的氣候條件如乾旱洪水或瘟疫等會加速中國朝代更迭的理論並非新發現,但在中科院專研氣候對人文影響的專家張志斌率領下,中國大陸與歐洲科學家,將兩組逾一九○○年的數據拿來比較。他們研究戰爭頻率、米價變動、蝗災、乾旱以及洪水,並將內戰和外力入侵作出畫分。同時也透過研究,重建當時的氣候狀況。

張志斌研究團隊最大不同處,在於還沒有人系統審視過中國長期的動亂歷史中,仔細研究氣候與中國社會具體是如何相互作用。這種系統研究還屬首次。

研究發現,嚴重糧食短缺引爆內戰,或是讓飢餓的遊牧民族從蒙古大草原傾巢而出,其實一直都和長期的氣候寒冷化脫不了關係。相反地,中原的安定繁榮,原因則是持續的溫暖氣候。

該篇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輯的論文,得出結論為:「農業王朝的崩解,諸如東漢、唐朝、北宋、南宋,以及明朝,都與低溫或溫度驟降有關。」

文章指出,氣溫一年若平均下降二℃,就會讓草原的生長最多短缺四十天,而草原對畜牧業來說相當重要。食物短缺可能讓這些朝代國力衰退,北方遊牧民族受到溫度變動的影響更劇烈,因此南侵。

當氣候惡化超越當時科技與經濟體系的承載力時,庶民不是被迫大規模遷徙,就是爆發大規模暴動。研究發現,氣候變冷時也會有更多乾旱及洪水,但直接引發戰爭與朝代變動的,則是米價變動以及蝗災。

他們發現羅馬帝國和馬雅文化,也是在氣候變冷時衰亡。張志斌研究團隊還推測,每一六○年或三二○年氣溫的周期性地變動,與自然氣候的變化,亦即太陽活動和地球自轉、公轉的波動有關。


作者: 上师大扫地僧    时间: 2010-7-16 02:50
标题:
嘿嘿~我看他的潜台词是:GCD亡不了吧暂时~
作者: 国学研究    时间: 2010-7-19 08:00
标题: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作者: 三孔布    时间: 2010-7-29 00:07
标题:

作者: 曹新悦    时间: 2010-7-30 19:23
标题:

历史地理课上老师也说过这个原因呵

 只是 这个因素的作用应该是很漫长的过程 除了像地震火山爆发那么激烈的地质灾害 大概更多还是人为因素


作者: 打狼人    时间: 2010-7-31 23:40
标题:
公说公的,婆说婆的
作者: 巴豆    时间: 2010-8-16 19:30
标题:
江山永固
作者: 周慧珍    时间: 2010-8-19 08:00
标题:

古代一個地方的興衰,除了受天氣,天災影響外,河流的改道亦是主因

 

 

 

 

 


作者: dapeng1231    时间: 2010-8-19 18:46
标题:
的確是個原因啊
作者: 196098    时间: 2010-8-20 03:53
标题:
天氣寒冷,皇帝夜間如廁不便,於是乎不怕冷的新皇帝取而代之,如此這般循環反復周而複始
作者: 雨无正    时间: 2010-8-21 01:28
标题:
2008年12月6日据国外媒体报道,1400年前,位于东地中海的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可能因为受到不利的气候变化。

一队美国和以色列地质学家,基于一块从耶路撒冷附近的山洞的方解石化学信息,拼凑组成该地区气候从大约公元前200至公元1100年的详细记录。他们的分析,将发表在《第四纪研究》(Quaternary Research)杂志上,显示从公元100年至公元700年间天气越来越干燥,当时恰逢衰落的罗马和拜占庭帝国统治该地区。

这项研究由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地质学研究生Ian Orland(伊恩·奥兰多)和John Valley教授牵头,从位于耶路撒冷溶洞自然保护区(Stalactite Cave Nature Reserve)附近的Soreq洞中得到石笋,在地球化学分析基础上重建高分辨率气候记录。

“看上去有点像树木年轮的横截面。有许多同心圆环,你可以在分析这些圆环,不是看环宽度,我们分析每一个圆环的地球化学组成”奥兰多说。

奥兰多利用氧同位素和一些杂质——如随表面雨涌入到洞穴的有机质——被留在分层的矿床里,确定这些年来的年均降雨量水平,石笋不断增加,从大约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100年。虽然洞穴建造以前被用来作为气候指标,过去一直依靠相对原始取样工具分析,一般小型牙科钻头,这样需要平均以每10年,甚至每100年为一个单位。当前的分析方法,是在威斯康星州实验室内,采用了先进的离子探针——二次离子质谱(Wisconsin Secondary-Ion Mass-Spectrometer (Wisc-SIMS)),采样点只有1/100毫米的跨度。这相当于比以往的方法精确100倍。有了这样的高分辨率,科学家们能够从一年和一季为单位识别天气的类型。

其详细的气候记录表明,公元100年至公元700年间东地中海变干旱,当时的罗马和拜占庭帝国的权力在该地区的减弱,包括公元100年至公元400年间降水量的迅速下降。“不管这是是否削弱了拜占廷已不得而知,但它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对比。这些事情在当时是肯定的,发生这些历史性的变化”Valley说。

该小组目前正在采用同样的技术,分析来自同一个洞穴的更古老的样本。“一个感兴趣的时期是末次冰期结束,大约1万9000年前——在地球历史的最近一个整个世界经历了气候变暖4至5摄氏度的时期”奥兰多说。

这一快速变化时期生长的石笋,可能会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温度迅速升高导致的天气变化。
Soreq Cave至少有十八万五千年的历史,现在(石笋生长)仍然活跃——还希望建立一个与格陵兰岛和南极冰芯所得数据平行的高分辨率的长期气候变化的记录。“没有人知道大陆上发生了什么...在极地的气候可能已经完全不同。这是一个世界的不同部分所发生的事情的记录。”Valley说。

除了Valley和Orland,来自以色列地质调查机构的Miryam Bar-Matthews 和 Avner Ayalon、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Alan Matthews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Noriko Kita同为论文作者。该项目资助单位是由Comer Science and Education Foundation,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能源部,以色列科学基金会,Sigma Xi,以及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部地质与地球物理。

来源:化石网/董发兵


作者: 雨无正    时间: 2010-8-21 01:30
标题:

先進理論又被引進到中國了!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http://www.fdgwz.org.cn/forum3/)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