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标题: “中”是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海天    时间: 2010-7-13 22:52
标题: “中”是什么

是什么?

 

翻译、整理:甘凤、王进锋、余佳 发布时间: 2010-07-12 03:40 来源:光明日报

http://www.gmw.cn/01gmrb/2010-07/12/content_1175957.htm

编者导读

  自本刊于20094月在国内率先刊登述及周文王政治遗嘱的清华简《保训》篇释读文章以来,引起海内外学者的持续关注。特别是《保训》反复提到的”,引得各种解释。2010319,在美国东海岸的达慕思大学图书馆的一间会议室内,十余位欧美学者对《保


作者: 云间    时间: 2010-7-14 08:00
标题:

语境的缺失

这是一个没有古学家法的年代,有的只是西方的学术规范。

可是也不要忘了,在西方,他们的圣经,其实和我们流传的经书是多么的相似啊。

西方的学术规范的建立与完善,和他的殖民扩张历史是同步的。殖民者的学术,就如同史前考古类型学、

地层学一般,既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又要以我为主,我来阐释、我来重构。仿佛都做了圣人,

或为圣人立言之人,无上的谨严。但缺失的是语境,缺失的是传统。即便有再多的燕京索引,

也无法解决这一根本问题。

血腥的殖民是很少了,但资本仍在殖民。决定到学术上,我看到了狂妄的殖民心态。和那些会心的笑。

天之历数,有短长,有过缩。那些亡国帝君,于天,也有其历数。否则,尧又何必加上一句。

不要一看到文王,就只想到算命。探方其实还没做完,还有商王求玉之事,周文王鬼的很。

兵者,诡道。守正出奇,这才是兵阴阳家。蒋中正,这个名字还记得吧。

看来,他老爹就是指望他将来能开打得天下,才叫中正?

周文王死前,传子以诡道。上甲微传于汤。不过,看看吴国,一代军圣都请来了,又能如何?

结果还不是连中心区域都没取得就亡了。

美国出兵伊拉克,土地是占领了,天之历数也在他那里,但能维持多久,我看不会允执。

尚书确实没有提到上甲微,他和周的统治确实也没有明显的关系。

然而我们不能忘了文王有不共戴天的孝道在,这点在类型学方面,与上甲微属于同一型号。

而且,他们都是当时的诸侯,和舜一样,都处在个人或家族上升的态势。

燕京好像只编过字词索引,事类方面目前还没有。一百年了,西方应该要再努力一下。

债务缩水,大鳄攫金,多少华夏的血汗。学学上世纪的返款吧,编几部书,最终还不是方便你们。

文王临终说这些话,无非是革命尚未成功,儿子尚需努力。要五族共和,推行三民,务要得众。

哎呦,又帮了老网友证成他的观点了。不过,还有一句老话,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本、末要清。

美国心中有的是油,所以虽然他取得了中心区域,我看他是居不了的。

由于上甲微这段,确实没有传世文献,可资解释。所以,阐释与重构的空间极大。

因此,基于西方现代学术传统,关于中这个话题的讨论定会继续下去。

但从中国土著语境来衡量,已经没有任何再做疏证的必要了,除非你实在没好生读书而只是查书。


作者: 十三月    时间: 2010-7-14 08:00
标题:

我是覺得現在老外的漢學學者很少能真正做什麼發現發明,

因為他們即使是日本學者也是很受語言限制的

同樣的, 咱們中國學者亦然

語言的限制少了嗎? 古文古語古事我們能懂多少?這種限制大不大呢?

就拿您說的蔣中正吧, 中正不是老蔣他爹替他取的名子, 您這就搞錯了,

蔣中正離開您還沒三十五年啊, 您就都會弄錯啦, 那三千五百年前的事情呢?

也別一看到英美就馬上聯想到啥殖民的事情, 我看到的多半還是學術的傲慢比較多吧


作者: 十三月    时间: 2010-7-14 08:00
标题:

大家聽過一個故事嗎?

古時候有人晚上唸書讓人抄書(當時沒有印刷廠), 嫌照明不夠亮, 唸到一半對僕人說[舉燭]

於是這舉燭二字就不小心抄進書中, 後來燕國的國君讀到這書不解其意, 底下的臣子就說這是要任用賢才的意思

結果燕國因此大治,

這是個, 對文字學來說一個可悲的笑話...


作者: 林文華    时间: 2010-7-16 19:29
标题:

看了這麼多對於“中”的解釋,仍然令人一頭霧水,更添複雜!如果要用同一種意思來解釋先秦典籍以及出土文獻的“中”,一定無法圓滿,矛盾的地方太多。至於《保訓》簡文所有的“中”字,是否同屬一意,也有待商榷。


作者: Hafniensis    时间: 2010-7-17 19:33
标题:
我觉得那个术数论很有趣,周初是不是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权谋学,即便有,其表现形式又如何。如果不从这方面想,则必然简单化,把中解释为实体,比如子居。但术数化确实很少人考虑过,术数既包含了文明也包含了原始,有权谋也有信仰。我觉得还是很在理的。
作者: 秋夕桂    时间: 2010-7-20 08:00
标题:
有了最简单和最复杂的理解,研究时既能进得去,又能出得来。
作者: 詁聞子    时间: 2010-7-22 23:08
标题:

就是用来测风向的那个旗杆嘛

 


作者: 196098    时间: 2010-7-24 04:51
标题:

中字是會意字,中字的原形是個“包袱”,所謂的“飄帶”是扎包袱的“繩子”,一個包袱放在眾人面前,大家只會關心包袱內有何物,古人造中字就是取的這個“關心包袱內有何物”之意項。所以,許慎言中“內也”。由此可知,中字“內也”的釋義表達的不僅僅是二維(平面)的中,更應該是三維(立體)的中。


作者: 196098    时间: 2010-7-24 04:57
标题:
會意字中——包袱,是比甲骨文還要早的“刻符文字”,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曾有出土,可惜不被重視。
作者: 十三月    时间: 2010-7-24 08:00
标题:
包袱自有囊(東), 袋(西), 還有橐字, 還是老實學認字, 別胡思亂想的好...
作者: 巴豆    时间: 2010-8-16 19:35
标题:
蔣中正之名,是他根據 易經 改的.去讀讀傳記吧.
作者: 潜水    时间: 2010-8-18 03:40
标题:

卜辞有“立中,亡风”句,传统解释认为“立旗测风”。

(不管有风没风,都“中”旗飘扬,是不是很无理呀)

有无风,平感觉也知道,观看一下就近的参照物也能够知晓。

以所谓“旗”来测,应该是关于风的方向或程度的问题,

可是卜辞里我们看到却是对“测风者”极不重要的“亡风”。

这是所谓“立旗测风”无法解释的问题。

其实大家都知道在金文里“立”大多是“位”的意思,“位”义应该是甲骨文“立”的本义。

“立中”就是“位中”或“中位”,只是与“日中”“仄日”等太阳的位置状况表示时间有所不同“位中”或“中位”是表示阳光盛照(入于某一特定的范围)。


作者: 潜水    时间: 2010-8-18 08:00
标题:
卜辞有下列句:
 
旧释将“”释为水,是讲不通的。
 
此字应该是今楷书“氾”,小篆写作“”。
 
其与甲骨文“中”的所从的“”是一致的概念,皆为“繁盛”义,氾为水盛,中为光盛。

作者: 潜水    时间: 2010-8-18 19:20
标题:

看来一上兄是不同意在下的“议论”了~

在下也不想浮上来的,只是为了透透气而已,还望一上兄理解。


作者: 周慧珍    时间: 2010-8-19 05:37
标题:

越說越有趣,從風的"中",而至於從水的氾

有意思


作者: 潜水    时间: 2010-8-19 07:03
标题:

甲骨文字形

《说文解字》释沖:涌搖也,從水,中。讀若動。

甲骨文字形

上面这个字形中的也是所谓“旌旗之游”吗?

难道那不是表示草木繁盛的意义吗?

这些字形所蕴含的概念,不值得我们去好好想想吗?

 


 


作者: dapeng1231    时间: 2010-8-19 22:25
标题:
好複雜哦 雲裡霧裡
作者: 潜水    时间: 2010-8-20 00:47
标题:

甲骨文被释为良的字形:

其字形所从与上举是一致。难道没有光明繁盛义吗?这些证据还不够充分吗?

《说文解字》释良:“善也,從畗省,亡聲。許锴曰:良,甚也,故從畗。”

月良者,朗也。《说文解字》释朗:“明也,從月,良聲。”

 


作者: 十三月    时间: 2010-8-20 04:53
标题:

古文字學事實上是漢語語言學的一部份, 我會勸您對於古文字的形音義,

推求起來最好還是要以語音為主, 字形為輔, 並且,

要有足夠的古史時間分期觀念

像您說的氾濫, 其實氾字不過是表現原來複輔音blam失落的唇聲聲母b-

這個字正常講應該不會單獨出現或使用, 你不明白這個道理, 拿去比對氾字, 便要花時間走冤枉路

字義來說, 古文造字時指涉具體, 大概不會有什麼抽象意涵的[光明繁盛]的本義專字我們可以找得到

甲骨文光字為贈意, 早就不知道引申到哪去了

說文解字當然很重要, 但請您也不要忘了說文上距甲骨已經超過一千年, 變動何其劇烈?

如同您舉的良字,  您乾脆說這是橋樑的象形好了, 良不就是好, 樑不就是橋嗎?

良善字後起, 要怎麼說好呢?^^


作者: 潜水    时间: 2010-8-20 07:39
标题:

既然先生认为“以語音為主, 字形為輔,”。

那您能说说甲骨文十字形“丨”的音形来历吗?甲骨文午字形为什么也可以写作“丨”?许慎为什么说“引而上行讀若囟,引而下行讀若【退】。”?我们现在为什么又读为棍的吗?

这个也是“中”字的主要部件,如果您能够说清楚,“中”字的本义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 十三月    时间: 2010-8-20 20:04
标题:

哇! 大哉問 , 我讀書淺薄, 哪真的懂什麼呢? ^^

我是贊成一癸十甲說的啦

丨字為棍, 也可以是針, 不同人使用不同的叫法

以數詞十而言是唇音尾的針字, 獨體象形則說是棍

至於啥上行下行, 那是漢儒解經流行把什麼東西都得要說上個名子

講的其實是動作

午字作丨, 我孤陋寡聞, 不知所以也

不過這跟中字應該沒有關係啦, 有些能拆, 有些不能拆

你執意要猜, 那也無妨啊^^


作者: 潜水    时间: 2010-8-20 21:44
标题:

先生谦虚了`

1,首先我说的所谓的拆分是建立在已有甲骨文字形真实变化的证据基础上的,不是我个人随意的行为:

再根据原大部分学者认为是所谓“旌旗之游”,那么自然“丨”字形就是所谓“旗杆”,这也不是我个人要如此拆分。

2, 上举“沖”字形,所从之“中”如果没有我所谓的“繁盛”义,那么“沖”从水从中,所会意的“涌摇”义来从何而来?

3,从“中”与“良”对比中,虽然两字所具有的形符位置各不相同,但所拥有的形符只是一个带“丨”,一个不带“丨”罢了。

不知先生对此有何高见?

 

 

[此主题已被 潜水 在 2010-8-20 13:45:44 编辑过]


作者: 周慧珍    时间: 2010-8-21 20:56
标题:
多討論,擴闊思維,不要意氣
作者: 潜水    时间: 2010-8-21 22:16
标题:

呵呵~同意!

大家可能过于关注《保训》本身的文义,而没有在历史的进程上做很好的联系思考,我们看到文王传训给武王的话里特意提到商的一系列历史过程:“昔微叚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伓厥罪。微亡害,乃归中于河。微志弗忘,传贻子孙=,至于成康,祗备不解,用受大命。”。

那么周的历史又是如何开始的哪,我们可以很容易的从与之相应的历史文献中看到武王以“皇天震怒,命我文考”为名伐“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尚书泰誓》)。得胜而归以后“祀于周庙,大告武成。”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尚书武成》)。其与“假中于河”“归中于河”“用受大命”之过程并无二致。

 

这些内容又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作者: 196098    时间: 2010-8-26 20:06
标题:
還泡在水裡就是不上來
作者: 潜水    时间: 2010-8-27 05:25
标题:

说一些三七嘎拉话并不能有助于“中”是什么?问题的解决,所以楼上几位还是拿出点自己对此的认识才是正途。



子居先生所谓误书为“众”的情况,要看其字繁复生僻之状况,及所记书之人之高下,还要其之前文献佐证之例。而对于“众”字与“中”字,为中古常用概念文字,记录此文章者也不可能为下等,况又无文献先例。可知“中”误“众”不能成立。

原释“中道”并未离中字三种基本字义:

其用义有三:
一,
正也(指行为,中正之道。中正者,道德也。);
二,
内也(指事物,范围之内。范围者,内外也。);
三,
间也(指状态,上下左右之间。上下左右者,进退也。)。


 

中者,光明(正义)之所在也。
即继承“谁”, 以“什么”为名的行为。中国古代权利征伐与朝代更替皆要师出有名。惩恶扬善,服众为民,如黑暗之中有光明指引。其即中义之所在。

“假中于河”就是进(攻伐)以“河”神之旨意为名,
“归中于河”就是退(凯旋)归功于“河”神之灵。

亦如武王伐纣,(攻伐时)以“文王之德”为名,(凯旋时)归功于“文王之德”


作者: 十三月    时间: 2010-8-27 08:00
标题:

好啦好啦,  我隨便說, 您將就聽吧

您說的良字, 認字切莫依著自己感覺猜想, 假如您見過從日從申(電)的良字

你就會恍然何以說文依篆文說是亡聲

因為那是字體訛變產生的錯誤, 可是這種錯誤並不是沒有價值

某種程度切合良字的韻母, 方便書寫者記憶良字音讀

(附帶: 我是認為良字本義為日光啦)

中不為眾, 是之前就說過的, 子居認中眾字不甚了解二字古音差異, 才有此說

而網上眾人大概因著子居資料提供的好處, 也沒什麼人認真想要出頭跟他站在對立面吧^^

甲金中字可見有兩種寫法,  再加上毌字, 這可能是造成中字一字多義的原因

個人意見上甲微這段上古歷史, 還是不要太沾著後人的中道思想去推, 既然有假師河伯的說法

中應該還是蠻具體的東西, 再者提醒, 您在推求中字的時候, 看到假說是借, 看到歸說是還,

有借有還, 好像天經地義, 卻沒想如果歸字不是還怎麼辦?

而且啊, 當初牧野之役, 車上載著文王木主是有的, 大功告成之後祭告說是文王之德也可以,

但是不要拿這個去比附中字說光明正義, 這個習慣不太好啊^^

 

 

 


作者: 潜水    时间: 2010-8-27 22:31
标题:

十三月先生能够中肯的表达自己意见与想法,在下非常感谢并表示对您的敬意。

 

对于先生说的“看到假說是借, 看到歸說是還, ”,不是在下的意见,在下认为“假”通“格”,归为返回,“格于上下”即格中也,虞书 舜典》有“归,格于艺祖,用特。”句。


另外《易经》第四十五卦 萃:亨。 王假有庙,利见大人,亨,利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彖曰:萃,聚也;顺以说,刚中而应,故聚也。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利见大人亨,聚以正也。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顺天命也。 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象曰:泽上於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勇者认为所谓求中得中者,为中正之道,而假中归中者,是人主之位,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如武王载尸伐纣,其尸即文王之灵位)

所谓“保训”,有如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周书 蔡仲之命》王若曰:小子胡,惟尔率德改行,克慎厥猷,肆予命尔侯于东土。往即乃封,敬哉!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率乃祖文王之彝训,无若尔考之违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尔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康济小民。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详乃视听,罔以侧言改厥度。则予一人汝嘉。

在下认为不论“河”是某地之主“河伯”还是某个“河神”,都表示其具有服众的权利与地位。《尚书》在涉及征伐时都有提到与此相似的情节。


《商书 汤诰》有“并告无辜于上下神祗”“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告于上天神后,请罪有夏。”句。


尤其是《商书 伊训》有“ 作者: 潜水    时间: 2010-8-27 22:37
标题:
对于一上版主的建议,在下只有借用这句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 潜水    时间: 2010-8-28 02:46
标题:

如果讨论者中有不如自己之意的都如版主之言,那么下面这个例子更是您的总结的典型。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http://www.fdgwz.org.cn/forum3/)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