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讀到徐寶貴先生的〈金文研究五則〉(收入《古文字學論稿》2008年安徽大學出版社)
徐先生將[我]陵君豆、[我]陵君鑑的
(摹本取自徐先生之論文)
改讀作「呆(保)用」的合文(頁101-103),徐先生提出了很多合理
的解釋,包括戰國文字的合文情況,保字相似的寫法等,
他最主要不接受釋作「甬(用)」的理由是「因為『用』、『甬』二字中間筆畫的下部無左右兩斜畫」,
不過,我想還是以傳統釋作「甬」讀作「用」的看法為佳,
因為《上博七˙凡物流形》甲簡15「甬」字正作「」讀作「用」。
[此主题已被 佑仁 在 2009-8-13 22:23:43 编辑过]
[此主题已被 佑仁 在 2010-3-23 12:38:49 编辑过]
是呀~徐先生如果有看到上博七,應該會有不一樣的看法。
現在古文字材料發表的速度越來越快,說法的對錯很快就有答案。
我赞同“還是以傳統釋作「甬」讀作「用」”!
徐寶貴先生之所以将那个字“改讀作「呆(保)用」的合文”,必有原由,推测起来,可能有二点:一、“永保用之”是金文铭文的套语。二、最后一段多是四字一句,若将那字改讀作「呆(保)用」的合文”,“官”字连下读,那铭文的最后一段就很规整了。(以祀皇祖,以会父儿,永保用之,官攸无疆!)
不过,我还是赞同将那个字釋作「甬」,讀作「用」!
再補個證據:
天星簡[甬戈]作(參《譜系》1187)
「甬」旁豎筆亦添「八」形。
天星簡[甬戈]作(參《譜系》1187)
此形體未必沒有問題,此形亦見於《楚系簡帛文字編》增訂本1156頁,但字形上面做口形,與甬
不同,反接近彭祖的央字。《楚文字編》789頁所列的天星簡[甬戈]字,則未見下面加八形的寫
法。總之,上舉天星簡[甬戈]字恐先存疑為好。
謝謝海天學長的寶貴意見,這個字最早我也有點懷疑,
因為《楚系簡帛文字編》和《譜系》的摹本不同,
誰比較精確實難判斷,但是天星簡文例是「齒△」,
《譜系》認為即讀作曾侯乙墓出現數次的「齒[車甬]」,似乎也不無道理。
再來就是偏旁制約,從「甬」從「戈」這個字再常見不過了。
不過,問號很多,確實不敢說死。
其實用形做如此早在偏旁出現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