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标题: 说《史记》中的一条伪注 [打印本页]

作者: 徐伯鸿    时间: 2009-5-21 21:16
标题: 说《史记》中的一条伪注

说《史记》中的一条伪注

《史记·陈杞世家》记载:厉公二年,生子敬仲完。周太史过陈,陈厉公使以《周易》筮之,卦得“观”之“否”:“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其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姜姓。……。

《史记正义》注:六四变,此爻是辛未,“观”上体“巽”,“未”为羊,“巽”为女,女乘羊,故为姜。姜,齐姓,故知在齐。

(自注:卦得“观”之“否”。“观”是本卦,“否”是之卦,也就是变卦。“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这是“观”卦的六四爻辞。)

《史记》明言陈厉公让周太史以《周易》筮之。所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以揲四之法成卦,以六、九为变,以卦辞和爻辞决断吉凶。而《史记正义》注:六四变,此爻是辛未。这就是“纳甲”之法了,也就是“金钱卦”,相传为汉代京房所发明。以三钱六掷成卦,“观”卦上巽下坤。装卦纳支后为:初六乙未、六二乙巳、六三乙卯、六四辛未、九五辛巳、上九辛卯。《史记正义》是唐人张守节所著,唐朝的时候虽有“纳甲”之法,但不成熟,只有到了宋代,“纳甲”之法才成熟起来。看来,这条注解不太像唐人的东西,却很像宋人所为。换言之,它不是《史记正义》的原文,而是一条伪注。何以会如此呢?现存的《史记》旧注有三家,就是刘宋裴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三家注原先都分别梓刻单行,跟《史记》卷数不相合。《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史记索引》、《史记正义》各三十卷。后来,《史记正义》旧本失传,卷帙次弟无考。据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把三家注散列在正文之下,与《史记》原文合为一编,始於北宋,但旧本都已失传。如此,这条注解就有可能是宋人用“纳甲”之法去解释《史记》原文而画下的一条蛇足了!


作者: 徐伯鸿    时间: 2009-5-21 21:22
标题:

  纳甲法古称火珠林法,其得名的原因在于唐末宋初的一本占卜书《火珠林》。《火珠林》是流传下来的第一部系统的纳甲筮法代表作,作者题为麻衣道者,而麻衣道人据说是陈抟的老师。

 

西汉后期的《京房易传》创立纳甲筮法,从而创立了《周易》占筮的新局面。至唐末《火珠林》问世,此法已大体定型。后代《通玄论》《奥妙歌》《黄金策》等书的出现致使纳甲筮法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火珠林》纳甲筮法虽存有京氏纳甲筮法遗风,但毕竟冲破了汉代浓重的天人感应的氛围,最终建立了以模拟现实生活诸种矛盾错综交织为主要特征的人文体系。后世的纳甲筮法也最终未能超越这个体系。从现存资料来看,《京氏易传》纳甲筮法的积算方法并没能系统的建立起来,而 《火珠林》纳甲筮法的积算方法却影响甚远。


作者: fencius    时间: 2009-5-21 21:29
标题:
麻衣道者有点传说的意思。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5-21 22:32
标题:

    要将此条意见坐实,必须将“纳甲筮法”的出现时间考定下来,——即确确实实出现于唐代之后;

    但从现在的条件看,能准确考证“纳甲筮法”一定出现于唐代之后么?马王堆《六十四卦》分八宫的排列方法,好像就与“纳甲筮法”有关的?~~~若以为唐宋的“纳甲筮法”与两汉的截然不同,那两汉人(如京房)是用何法起卦的呢?京房创立的筮法的既然叫“纳甲筮法”,与后世流传的“纳甲筮法”难道有什么很大的不同之处?得不出六四爻纳辛未么?请教高人~~~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5-21 22:37
标题:

    或者說,成熟的“纳甲筮法”与汉人初创的“纳甲筮法”有何区别?何以知道汉人的“纳甲筮法”不成熟?即便不成熟,难道连基本的纳甲方式都没有?(这点俺很怀疑~~~要是那样的话,还叫啥“纳甲筮法”呢?)

    请教高人~~~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5-21 22:53
标题:

《火珠林》纳甲筮法虽存有京氏纳甲筮法遗风,

————————————————

既然“唐代”的筮法是有来源的(汉人遗风),那不正好说明汉人就开始有用“纳甲”的方式了么?“纳甲”之后,不还是可以说明汉人就能得出六四爻纳辛未么——要不然,京房的纳甲筮法流传下来的是什么呢?(或者说:是这种筮法的哪一部分呢?)

    ——而且,孤证不证,除了这一条外,在《史记正义》中是否还有其他的所谓“伪注”呢?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5-21 23:00
标题:

呵呵,近来跟一位老师学习易学及纳甲筮法,很有点心得,恰好看到lz的这条想法,就多说了几句,若有错误请赐教~~~

——可能是我把桌面字号调大的缘故(不过也没那么小吧我这里看着大得很)

[此主题已被 东山铎 在 2009-5-22 10:32:03 编辑过]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5-22 00:07
标题:

一上示三王:
東山鐸兄那個字太小了

俺都说了好几次了,哈哈

估计东山兄是专门用电脑研究周原甲骨来着


作者: 徐伯鸿    时间: 2009-5-22 01:22
标题:
这样的讨论很好!请朋友们多多赐教!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5-22 01:33
标题:
先秦以下,俺所知有限,这个主题插不上话呀
作者: 徐伯鸿    时间: 2009-5-22 02:00
标题:
“晁公武敘
漢、藝文志,易京氏,凡三種,八十九篇。隋、經籍志有京氏章句十卷,又有占候十種七十三卷。唐、藝文志有京氏章句十卷,而易占候存者五種二十三卷。今其章句亡矣,乃略見於僧一行及李鼎祚之書。今傳者曰:京氏積算易傳三卷,雜占條例法一卷,或共題易傳四卷,而名皆與古不同。今所謂京氏易傳者,或題曰京氏積算易傳者,疑隋唐志之錯卦是也。雜占條例法者,疑唐志之逆刺占災異是也。錯卦在隋七卷,唐八卷,所謂積算雜逆刺占災異十二卷是也。至唐逆刺三卷,而亡其八卷。元祐八年,高麗進書,有京氏周易占十卷,疑隋、周易占十二卷是也。是古易家有書而無傳者多矣。京氏之書,幸而與存者,纔十之一,尚何離夫師說耶。景迂嘗曰:余自元豐壬戌,偶脫去舉子事業,便有志學易,而輒好王氏本。妄以謂弼之外,當自有名家者。果得京氏傳,而文字顛倒舛訛,不可訓知。迨其服習甚久,漸有所窺,今三十有四年矣。乃能以其象數,辨正文字之舛謬。於邊郡山房寂寞之中,而私識之,曰:是書兆乾坤之二象,以成八卦,凡八變而六十有四,於其往來升降之際,以觀消息盈虛於天地之元,而酬酢乎萬物之表者,炳然在目也。”

作者: 徐伯鸿    时间: 2009-5-22 02:03
标题:

请朋友们就以下这段文字进行讨论,发表高见!

 

【坤下巽上】觀,內象陰道已成,威權在臣,雖大觀在上,而陰道浸長,與巽為飛伏。諸侯臨世,反應元士而奉九五。易云: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建癸酉至戊寅,陰陽交伏。積算起戊寅至丁丑,周而復始。金土火互為體。五星從位起熒惑,星宿從位降辛未。土木分氣二十八,陰陽升降,定吉凶成敗,取六四至于九五,成卦之終也。易云:觀我生。又云:風行地上,列象分爻,以定陰陽進退之道,吉凶見矣。地上見巽,積陰凝盛,降入于剝。


作者: marine    时间: 2009-5-22 02:52
标题:

这么好的一个观象玩占的例子, 说成伪注,太可惜.

《史记正义》注:六四变,此爻是辛未,“观”上体“巽”,“未”为羊,“巽”为女,女乘羊,故为姜。姜,齐姓,故知在齐。

 说京房创立纳甲,可疑,答案就在经文里.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5-22 06:12
标题:

答案在哪里?在哪里?

咦,要是《京氏易传》可信的话,正说明汉人已经有纳甲之法了~~~~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5-22 06:19
标题:
 所谓纳甲筮法,是以易学卦爻体系为基础,将干支排纳于六爻中,而以干支所属之五行及占筮时的时日等之间的关系,视其生克以断吉凶的一种筮法。——说起来很简单,理解起来其实也简单,最关键的就是明白“干支纳于六爻”(所以叫“纳甲”),——《观》卦六四爻纳辛未,很可能是:出现“纳甲”筮法那时就如此了~~~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5-22 06:26
标题:

“纳甲”之法,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京房在其积算法中已有。而京房之易学来源于焦氏易(焦延寿),属于“今文易”,重视师法传授,所以,许多人据此推测京房的“纳甲”法在汉初或先秦已存在了~~~(《汉书》中也记载有没师承无师法传授的易学家,常会受人排挤的~~~)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5-22 07:15
标题:
    有人认为三国时的管辂也是以“纳甲”法进行占筮的;若真是那样的话,就可說明在三国时纳甲筮法已经应用于占筮中了~~~
 
    “五行明而筮道乃大备矣,是以汉之焦、京,魏晋之管、郭,唐之李淳风,宋之邵尧夫,其筮法之神奇,有非春秋太史所能望见者,则以春秋太史局于辞象,后之人能兼用五行也。”——尚秉和《周易古筮考·自序》(后来流传的筮法中的纳甲、五行生克等,恐非某个人一时心血来潮灵光闪现拍脑袋就想出来的,很可能有相当早的来源;纳甲筮法也是兼用五行的~~~)

作者: 徐伯鸿    时间: 2009-5-23 00:49
标题:
我也曾三钱六掷,用“纳甲”之法为朋友们折腾过二十余年,不过用的都是《火珠林》的玩意。至于《观》卦六四爻纳辛未,这也是《火珠林》的纳甲之法。京房的“纳甲”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星宿從位降辛未”是不是就是“六四爻纳辛未”?今本《京房易传》是不是京房的东西?这些,恐怕还是需要再讨论讨论的!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http://www.fdgwz.org.cn/forum3/)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