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标题: 九歌解题 [打印本页]

作者: 徐伯鸿    时间: 2009-5-18 21:08
标题: 九歌解题

九歌解题

屈原的《楚辞》中有三组以“九”冠名的组诗,一个是《九章》,一个是《九辩》,还有一个是《九歌》。前二者皆由九篇成组,唯独《九歌》却由十一篇构成。这十一篇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歌》是一组娱神的祭歌,是成套数的,由四对神加上一个《国殇》组成。《云中君》与《东君》为一对,《湘君》与《湘夫人》为一对,《大司命》与《少司命》为一对,《河伯》与《山鬼》为一对。

《九歌》这组诗歌既然由十一篇构成,何以会用“九”冠名而称作《九歌》呢?这个问题,千古聚讼,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有三种意见。一、“九歌”是“夏乐”,是夏启从上天那里得来的。也有的说是《尚书》上的“箫韶九成”,是“舜乐”。二、“九”是阳数之极。也有的说是虚指,不是实数。先秦古籍中的“三”和“九”往往不是实数,而是文法学上的所谓表无定的静字。三、认为《东皇太一》是迎神曲,《礼魂》是送神曲,剩下来只祭九个神,这九篇祭神曲便是《九歌》。有人从古音乐的乐次去解释。举乐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始乐”,第二步是“笙入”。其后是舞,从南往北,再回到南边为“一成”,如此反复九次为“九成”。最后是“乱”即大合乐。歌舞完了后,送神时所有乐器大合奏,这就是“终”。所以《东皇太一》是“始乐”的迎神曲,最后的《礼魂》是送神曲。去了头尾二曲,剩下的就是祭九个神的《九歌》了。

这些说法似乎都是隔靴搔痒、不着实际。我以为当从中国古代的“礼”与“乐”中去求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上有一段话,“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这似乎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把钥匙。《左传·昭二十五年》云:“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是故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所谓“生其六气,用其五行”,万事当从“五行”去究其本原,《九歌》也不例外。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味”是酸、咸、辛、苦、甘。“五声”是宫、商、角、征、羽。“六气”是阴、阳、风、雨、晦、明。也为风(木)、热(君火)、湿(土)、火(相火)、燥(金)、寒(水)。“六志”是好、恶、喜、怒、哀、乐。“六律”是指十二律中的阳六律。阳为律,阴为吕,合为律吕。“六律”为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5-18 21:17
标题:
徐先生这个只是猜测,没有给出相关依据啊。
作者: wenlong    时间: 2009-5-18 21:24
标题:
九歌、八风与五声应该是乐与辞的关系
作者: 徐伯鸿    时间: 2009-5-18 21:28
标题:
“徐先生这个只是猜测,没有给出相关依据啊”哈哈!相关的依据嘛,这就要靠你了!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5-18 21:31
标题:

徐伯鸿:
“徐先生这个只是猜测,没有给出相关依据啊”哈哈!相关的依据嘛,这就要靠你了!

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六畜、五牲、三牺,以奉五味,为九文、六采、五章以奉五色,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为夫妇外内以经二物,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以象天明,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

这样的以数排比,那时候很流行啊,所以恐怕难说这“九歌”能由此分析出啥


作者: 严维权    时间: 2009-5-18 22:21
标题:

“注:楚律与周律不同。名为兽钟、浊穆钟、穆钟、浊割冼、割冼、浊坪皇、坪皇、浊文王、文王、浊新钟、新钟、浊兽钟。”

不一定吧?也许不是律之不同,而是各地叫法不一。

 

“九歌、八风、五声”

“九歌”也许是一种体裁。史中除“九歌”外,还有“九辨”、“九韶”之类。八风,则有南腔北调等,是指四面八方各地民调的特色,例如陕北的信天游,极其髙亢有力,与南音之委婉缠绵,大不相同。


作者: wenlong    时间: 2009-5-18 22:50
标题:
确实说明不了什么,歌、风都是诗歌体裁,音、律、声都是诗歌乐律,没什么奇怪的
作者: 徐伯鸿    时间: 2009-5-18 23:00
标题:
这就留给你们去整吧!我去渭水看看老头钓鱼再回来。祝大家快乐!
作者: zjdds    时间: 2009-5-19 05:05
标题:
《九歌》有原始九歌,楚国九歌,和屈原九歌多种,其具体含义是不同的,徐先生提出来的问题很重要,但是没有论证啊?!
作者: 徐伯鸿    时间: 2009-5-20 19:44
标题:
说对了!子居兄慧眼只具!这篇《九歌解题》只是一个猜测和假设!且不用去管《左传》那句话里的“九歌”是否与屈原的“九歌》有没有关系,先去看看《左传》那句话里的“九歌”与八风、七音、六律、五声的关系,这关系弄清楚了,或许就有了解决屈原“九歌”的办法!请朋友们继续讨论!谢谢!
作者: 徐伯鸿    时间: 2009-5-20 19:55
标题:
屈原那个时期,也就是战国时期,那时候的七音是个什么样子,这可以从曾侯乙编钟了解。

“曾侯乙编钟的音阶、音律,我们从现代人的耳朵来评判,它也是比较清楚、比较准确的。它的整个这套编钟的音域,大字一组的C到小字三组的d,达到五个八度,它的音域是达到五个八度。基本上为七声音阶作为基础的,在它的中音区,十二律齐备,可以旋宫转调,可以演奏比较复杂的中外乐曲。这里要说一下,当时我们通过研究知道,整个曾侯乙编钟铭文里边,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以姑洗这样的一律作为基本音,由姑洗构成一个七声音阶,这个七声音阶恰恰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新音阶”,叨来咪发扫拉西叨这样的一个音阶。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姑洗音,这个标准音,居然就等于我们现在钢琴上的那个白键中央C  大家知道,钢琴88个键,中间的七个白键作为一组,最中间的那个中央C,它是整个钢琴全部音律的一个基本标志。而在曾侯乙编钟上,它以姑洗作为整个编钟的出发点,一个基本标准音,跟钢琴完全吻合,一致,它这个基本的音阶,这个七声音阶,正好等于钢琴上的七个白键,构成相当于钢琴上的大音阶,这个是不是一种巧合呢?恐怕不是,在它的内部有着物理的、有着逻辑的一种必然。在钟体,就是这些编钟上,还有钟架,还有挂钟的构件上,有着错金铭文3700多字,表明了钟的发音属于何律、何调?它的阶名、律名?以及这种阶名与楚、楚国、周、晋、齐、申等国的音律体系的一种对应关系。”

基本上为七声音阶作为基础的,在它的中音区,十二律齐备,可以旋宫转调,可以演奏比较复杂的乐曲。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09-5-20 11:58:57 编辑过]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5-20 21:08
标题:
先生的主题是九歌啊,咋跑到七音上啦
作者: 徐伯鸿    时间: 2009-5-21 01:35
标题:
《九歌》是一组娱神的套曲,它肯定和乐律有关。这歌词与曲的关系是至为密切的。知道了曲的结构,才知道这组套曲的词的组合。它用的可能是大调!小调的色彩通常是优美有余而庄严不足。大调通常含有富丽堂皇、庄严肃穆的色彩。在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场合使用,更能显示出天子、君王、诸侯的威严,加强臣民对君王、国家的向心力。据研究,曾侯乙编钟没有真正采用七声音阶,仍然采用五声音阶作为调式的主要音阶,只是采用“宫曾”之类的“变化音”去寻求大三度的音程。曾侯乙编钟的小三度的和声带有小调的属性。假设屈原的《九歌》这组娱神的套曲,也使用了曾侯乙编钟的这种所谓的“七音”,那就具有小调性质,那可能就优美有余而庄严不足!反之,若用了大调,那屈原的《九歌》就富丽堂皇、庄严肃穆!弄清了五声、六律、七音、八风,就可能弄清“九歌”!也许有可能弄清《九歌》为什么不是九篇了。这能不跑到七音上来吗?另外,楚律比曾律低一律!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09-5-20 17:42:30 编辑过]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5-21 02:07
标题:

呵,按先生这样分析的话,俺可不可以认为,以数为名为纪的诗歌套曲,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作者: 徐伯鸿    时间: 2009-5-21 02:33
标题:

 

[此主题已被 徐伯鸿 在 2009-5-20 19:18:07 编辑过]


作者: 徐伯鸿    时间: 2009-5-21 02:43
标题:

《刘知远诸宫调》是宫调作品,全书应有12则。《刘知远诸宫调》刻本的发现,可见前期诸宫调这一曲艺门类的乐曲结构形式,对研究诸宫调的形式和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何以会有十二则?那就是:黄钟宫、大吕宫、太簇宫、夹种宫、姑洗宫、仲吕宫、蕤宾宫、林钟宫、夷则宫、南吕宫、无射宫、应钟宫。也就是十二律的宫调式各一则。用十二则宫调式组成了“诸宫调”。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http://www.fdgwz.org.cn/forum3/)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