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
(简帛网首發)
去年,兩千多支戰國竹簡入藏清華大學。主持整理工作的李學勤先生介紹說其中有不少《尚書》,[1]遂引起關注先秦史的學人的熱烈期待。最近整理小組在《光明日報》連續發表了數篇簡短的研究文章,使門外學人得見些許真容。劉國忠先生的《保訓與周文王稱王》對篇頭的“惟王五十年”進行了討論。[2]嗣後,姜廣輝、[3]李銳等先生亦對這句話有所探討。[4]本人過去研究商代積年時曾對周文王的紀年做過一些研究。[5]如今有幸讀到先秦《尚書》類文獻中有關文王紀年的材料,遂產生了一些想法。現將淺見奉出,以求教于雅士高賢。一、周文王的在位年數
關於周文王的在位年數,傳世文獻有明確的記載,可與《保訓》的“惟王五十年”比對。最重要的是《尚書·無逸》:“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史記·周本紀》也說:“西伯蓋即位五十年”。而《呂氏春秋·制樂》則謂“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動,已動之後四十三年,凡文王立國五十一年而終。”《韓詩外傳三》亦云:“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動,地動之後四十三年,凡蒞國五十一年而終。”關於二說的關係,周秉鈞先生的《尚書易解》認為:“文王享國五十一年,言五十,舉成數也。”[6]過去研究商代積年時,我即依周說定周文王在位年數為五十一年。二、文王受命
周人豔稱文王受命。然自漢代以來,學者多以斷虞芮之訟為受命之始。實際上周漢古書中關於文王受命之年共有三種說法:一是即位,二是斷訟,三是伐崇。經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對三種說法的文獻記載進行排比,年代最早的也最原始的說法是即位受命。此說在傳世《尚書》中有明確的記載。《尚書·無逸》:“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歷代注疏家雖然對授命之主體的理解稍有區別,但是解釋此處“文王受命”為“即位”則亳無二致。《逸周書·度邑》:“王曰:‘嗚呼!旦,惟天不享于殷,發之未生,至於今六十年。”此處的“天不享于殷”與“文王受命”顯然是天命轉移這一大事的兩個方面。該文明確告訴我們文王受命發生于周武王未生之時,而且至武王末年約六十年。周文王在位五十一年,若加上武王在位的七年,自文王即位至武王末年共五十八年,約合六十年之數。一点关于具体时间的思考,或者能为先生做个参考。
“戊子,自靧。己丑(见注解),昧爽”这句里的“戊子,己丑”应该是时,还是日,还是月,还是年?
自靧,可以解做洗面或者自己净面。
昧爽,主要的用法就是个时间标志,也不论子丑寅矛,就是拂晓时分,也就是黑夜转白那个要亮还黑的时刻。这是这个词最主要的用法。见过几个例子,都是这个意思。
而戊子如果是时,那就是天干乙日和庚日,北京時間(UTC+8)23時到24時的晚子時,又稱子夜或夜子,以及天干丙日和辛日,北京時刻0時到1時的早子時,就是戊子時。
己丑如果是时,那就是天干丙日和辛日,北京時間(UTC+8)1時到3時,就是己丑時。
感觉着要以时论,那么还不是每天都有这两个时辰。况且己丑昧爽内容冲突,不尽相容。
如果是日,(没算明白,明天再说吧),那么头一天子时半夜净面然后再睡觉?然后再等到第二天丑时再起身?陕西地区有后半夜一点到两点的时候天就放亮的可能吗?
如果是月,天干乙年和庚年,大雪到小寒的時間段,就是戊子月。天干乙年和庚年,小寒到立春的時間段,就是己丑月(按这个思路,可以推出这个宝训的具体年代好象。)时,与日的可能性很小,不合理,以时算则己丑和昧爽两个时间概念有冲突。以日算则很滑稽。那么最合理的就是以月算,如果以月算,把净面和昧爽做礼仪节还算怎么回事呀?
假设这两个时间定义指向的是年,那么它意味着的这个宝训的发生时间是可以基本推断出来的:元前841年周召共和元年是中国史籍明确记年的开始。也就是说确定了841年农历也就可以基本推出本文中所涉及的这个文王逝前遗训的具体公历年(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前841年应该是个甲子年的感觉)。
假设是月,那么也有意义,因为农历中虽然不论月,但是戊子,己丑做为月类定时,也有特别的指向意义,也就是说如果是在“天干乙年和庚年,大雪到小寒的時間段,就是戊子月。天干乙年和庚年,小寒到立春的時間段,就是己丑月”----则是说这件事情是发生在某农历年春节的前后的事情。且我不是太懂农历算法,感觉上面所言似乎是讲并不是每年都有戊子己丑月,因为这个是六十进位的制度。
假设是日,那么就有些不能理解的问题,比如说,这个礼要求在戊子日净面,(或者是泛指斋戒之前的整个净身过程?那么为什么要用靧这个字?这个字很专业的指向洗脸而不是沐浴,而且还要强调是自己冼?),然后过了第二天差不多一天的时间,要等到己丑日的凌晨天放亮开始传心训子?
假设是时。子时就是每天半夜12点前后的各一小时之和,加个戊字是强调某日的子时(感觉着这个戊子时也是六十天才能发生一次的事情),就算把丑时算到最晚的三点,天也不一定就“昧爽”。也就是说,基本可以排除半夜净面和后半夜或者凌晨正式开始这个宝训的床前教子的事情的可能性---主要就是因为丑时和天亮重叠的时间太短,在农历算法中,大概就四五六三个月是可能的,且正文也没有必要这样用两个时间标志来说一个事情的理由,一个昧爽就可以说清了),如果礼中对遗训的礼节做这样的要求,那么简直就不可理喻了,这样的礼近乎谋杀,且就有这样的礼,也没有多少人能做到,戊子时日应该是六十天有一回的事,也就是说不论要搞这个礼仪的人病成什么样,如果不对日子,也要最长等上六十天)。
哈哈,有点搞晕的感觉。但是我觉得这个研究一下还是有必要的,一是能够说明如果把这段话当做是论天完成的事情,从种种角度看是不合理的。
如果把这段话的礼仪时间看做是月类,那么是最有可能的,立春前后,也可能就是春节过后,传心教子。
如果把这段话的礼仪时间看做是年就更有意义了,因为它能确定这篇文章的内容,发生在具体的哪一年,(最多只有两种可能,因为六十年一轮,一个人一生最多也就能遇上两个戊子年)。
上面的东西,原来只是发在天涯的一点陋见,是两个帖子,所以看起来格式就有些怪,我就不做整理了。
谢谢。
发天涯的东东,还是比较适合发天涯
贴到这里来,就有些奇怪了
哈哈。
因为到了天涯,才知道这里,所以又到这里。
至于帖子合适不合适这里或者那里,我想和什么论坛没有绝对的关系,只和帖子本身的内容和质量相关。
子居先生的奇怪,我想并非是外在的奇怪,而是一种内在的奇怪。
海纳百川,不拒其异。
如果是好东西,在天涯也是好东西,如果不是真东西,在这里就能变化成真东西?
我只是寻找一条学习的道罢,并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也已经被分成了一家一家的菜园子。
不错,天涯可能就是个菜园子,不过子居先生就能讲那里就不能种一树梅?不错,这里可能就是个花园子,不过子居先生就能讲这里就找不到一株杂草?
或者这里的版规是有规定的?拒绝可以发在天涯的文章发到这里?
初来不懂,请先生指教。
谢谢。
帖子太长,看得累的慌
学习又不是灌水,不懂多看啊,何必弄出这么一大片一大片的
说实话,跟了个帖,还真不是给您看的,是想向楼主讨教。
所以它长不长,您累不累,谁和我也说不着。
你讲是灌水,我却觉得这是学习。
因为想要多看,所以讲了些不懂以求指教。
“一大片一大片”,您的语言很幽默,突然地让我想起来“小沈阳的艺术”!
谢谢。
看了我直哆嗦
这么绝对?秦始皇最接近文王的角色了。先是秦王26年,次年是皇帝27年。否则周原甲骨也够呛
[此主题已被 晋侯之臣 在 2009-5-14 10:41:35 编辑过]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http://www.fdgwz.org.cn/forum3/)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