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标题: “清华简”研究初见成果:解读周文王遗言zz [打印本页]

作者: CityofEmber    时间: 2009-4-14 00:55
标题:

 中于河

网页没有显现出来,从赵先生文看应该是“[石+刂]中于河”吧,[石+刂]此字季旭昇先生曾读为“失”,用于此处,文义也甚畅,看来,困扰很长时间的[石+刂]字的破解已经为期不远了。


作者: ee    时间: 2009-4-14 01:18
标题:

帖段旧文

按,楚文字中“ ”、“ ”、“ ”、“矵”爲一字,現已數見,如“包山”簡158“畢得爲右使於莫敖之軍,死病甚”;“包山”簡161:“矵仿司馬婁臣、矵仿史婁佗”;“郭店”《語叢四》簡26+27:“家事乃有矵:三雄一雌,三鍾一 (提),一王母【27】抱三嫛兒”;[1]“上博六”《孔子見季 子》簡14:“民之行也,好 作者: wenyin2222    时间: 2009-4-14 01:21
标题:

开辟“解读清华简”专栏

光明日报真支持学术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4 01:25
标题:

詷?俺咋就想起有虞迵了呢

而且清华简啥时候的啊,西周的?咋就能确定这是文王遗言呢?

反对复古风


作者: 糨糊一桶    时间: 2009-4-14 02:17
标题:
呵呵!有趣!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4 02:46
标题:
中就是众,假中于河就是向河伯借兵。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4 03:00
标题:
中就是那个插中间儿用来聚众的小旗子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4-14 03:36
标题:
有理,顶一个~~~李先生读为“假”(借),又把标示后来的动作的那个字释为“归”,能向人假借又归还的东东肯定不是一个“概念”性的虚无飘渺的东西啦,而是一件具体的东东~~~

[此主题已被 东山铎 在 2009-4-13 19:39:01 编辑过]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4 03:57
标题:
想必一上是蒙的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4 04:06
标题:
“前夗”是不是理解“前训”比较好?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4 04:11
标题:
一上示三王:

我實在想不出還有啥字形,使得兩位大牛一個釋為歸一個釋為追……

俺覺得,楚簡里用為歸的字一般是辶帚。所以趙先生的釋讀更為可信。(當然一切建立在蒙的基礎上

不是吧?把楚简的“追”字拿来看看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4 04:34
标题:

一上示三王:
戰國文字里還是有“追”的。中山王壺上就有。

楚文字和中山文字无疑不是一个系统吧

所以,含糊地不行,给俺楚简文字,嘿嘿


作者: lht    时间: 2009-4-14 05:02
标题:

昔前夗传宝,必受之以詷

用了一個“必”字,則“受之以詷”似是規律性事件,不大可能“軒轅”一個人干。


作者: 苦行僧    时间: 2009-4-14 07:21
标题:
赞同刘兄的说法,“前夗”或可读为“前贤”?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4 07:34
标题:
“前贤”这个已经被一上童鞋批啦,说开合口不一样,相通机会渺茫……
作者: 苦行僧    时间: 2009-4-14 07:44
标题:
俺认为只就声音来说,“夗”通“贤”应该是没问题的。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4 07:48
标题:

苦行僧:
俺认为只就声音来说,“夗”通“贤”应该是没问题的。

开合口确实不一样啊,而且别无例证。

俺一向就说,音转是不适合作主要证据的,更不要说是唯一证据的情况。


作者: 苦行僧    时间: 2009-4-14 07:51
标题:
子居先生请看《古字通假会典》87页【掔与捥】、【掔与腕】条。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4 07:56
标题:

这个俺当然是看了啊,但确实不足以为例证。

可以请一上童鞋讲课,呵呵。


作者: 苦行僧    时间: 2009-4-14 08:00
标题:
俺不懂古音,只会看现象,见笑啦(*^__^*) 嘻嘻……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4-14 08:00
标题:

劉兄之說有理~

但趙先生的意見也是能講通的:軒轅傳寶,他的寶貝多啊,所以傳給的人也多,理解爲:每當他傳給一個人寶貝的時候,都必定要連“詷”一起傳給那個人,也是能講通的;這就相當於說:授人以魚,同時也授之以漁的意思~~~

而且,後面的兩個例子都是具體的人,所以由此他將此處也看作具體的人啦~

——當然,分辨此處是否爲總括性的一句話的關鍵是看隨後的文字是否也是講一件具體的事。但從後面兩個具體的事例都與“中”有關來看,而此句似乎未提及“中”(兩位先生文中都沒提及,猜想可能是沒有),所以此句爲總括性話語的可能性更高,則李先生及劉兄對文意的理解可取~

很想知道那個釋爲“夗”的字啥模樣?

[此主题已被 东山铎 在 2009-4-14 9:53:37 编辑过]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4-14 18:00
标题:

這個“詷”不會就是“中庸”的“庸”吧?

《周易》中的“用六”、“用九”,帛書本就寫作從“同”聲的“迵”字~

孔子“中庸”之說,可謂源遠流長嘍~~~吼吼吼~~~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4-14 18:15
标题:

《中庸章句序》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从事于斯,无少闲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着,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

  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则去圣远而异端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盖其忧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切;其虑之也远,故其说之也详。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自是而又再传以得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则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语文字之闲,而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然而尚幸此书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盖子思之功于是为大,而微程夫子,则亦莫能因其语而得其心也。惜乎!其所以为说者不传,而凡石氏之所辑录,仅出于其门人之所记,是以大义虽明,而微言未析。至其门人所自为说,则虽颇详尽而多所发明,然倍其师说而淫于老佛者,亦有之矣。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4-14 18:20
标题:
        猜想孔子當時提倡“中庸”之說,就是因為他看到了當時與清華簡此篇類似的文字(很可能就是此篇)~~~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4-14 18:29
标题:

       “中庸”之道傳述久遠 ,淵源有自,必不是孔子自己的發明創造(孔夫子自謂述而不作嚒,見《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程子雖謂之爲孔門心法,但此心法之源頭必遠在孔子之前~~~祇是因為《尚書》此篇佚失,故後之儒者不得其源,難以索解~~~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4 19:00
标题:

东山铎:
        猜想孔子當時提倡“中庸”之說,就是因為他看到了當時與清華簡此篇類似的文字(很可能就是此篇)~~~

所以就跟东山兄一样越想越歪了?哈哈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4 19:14
标题:

必受之以詷、在夏后之詷

詷更象是颂或诵,《用曰》里的用

[此主题已被 子居 在 2009-4-14 11:15:56 编辑过]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4-14 19:49
标题:

~歪乎哉?不歪也~

——那个“用曰”的“用”也顺便读为“庸 ”吧,就象程子的解释“庸者,天下之定理”,解释为“定理”也很通顺呀?《用曰》篇所说的不正是那些大道理麽?可能当时的作者就把其中的内容作“定理”看待滴~~~

这就相当于后世人写文章呀说话呀,为了表明自己所说的是可信,先来这么一句“古人云”、“俗话说的好”、“谚云”、“子曰”、“诗云”、“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等等~~~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4 19:53
标题:

按东山兄这么解释的话,就该是“庸曰”

这话难道是刘罗锅说的么?

程子啥时候的,他说的话也能算数么?


作者: 遊客    时间: 2009-4-14 20:01
标题:

但趙先生的意見也是能講通的:軒轅傳寶,他的寶貝多啊,所以傳給的人也多,理解爲:每當他傳給一個人寶貝的時候,都必定要連“詷”一起傳給那個人,也是能講通的;這就相當於說:授人以魚,同時也授之以漁的意思~~~

 

那大概就是拿“桶”來裝寶貝的吧,所以才會和寶貝一起送人。哈哈。

[此主题已被 遊客 在 2009-4-14 12:04:13 编辑过]


作者: 云间    时间: 2009-4-14 20:06
标题:

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  

恐则有畏,乃求中自稽,厥志遂不违庶欲。

大概是这样读吧?


作者: 云间    时间: 2009-4-14 20:11
标题:

上甲微假、归中于河,揣摩之下,

“中”必为王道。河伯大约为方牧之人。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4-14 20:38
标题:

比如啊:黄帝、颛顼、尧、舜、禹等人要给人一件宝贝,(这里可以理解是“器”的层面,比如禅让要授人以国,在表面上看其实就是把各种宫室器用转交给下一任的,但这里更可能就是指“国家政权”的转移,所以称“宝”),在交给另外一人这件宝贝的时候,他肯定不会一言不发,肯定是有目的的呀,于是就会说:这件宝贝如何使用,为啥这么宝贝,有了这件宝贝有啥作用,我为啥子授给你,授给你是想干啥大用的……这些话都是当时的“通理”或者说“大道理”呀~~~“必受之以詷”、“在夏后之詷”,这些“詷”解释为“大道理”好像很通顺呢?~~~

因为:在其位,才谋其政。而在真正交授国家权力之前,只有当时在位的君主才知道真正“在位”是个啥滋味(说不定就是在达摩克里斯之剑下),别人根本没尝过,所以快升天的老王要把在位的感受传授给小王子,——即便拿武王跟文王来说,武王作为太子,也只是辅政,现在文王要彻底放手啦,所以要把其中的道理对武王摊牌;这就是“詷”,即是讲当天下唯“余一人”大权在握时的“大道理”——而这种道理因为不能给一般人知道,所以常由父子口耳相传(所谓国之利器,不可轻易示人);——孔子显然明白这些所谓的大道理,所以朱熹说“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也因此后人或称孔子为“素王”呀,又:后人为什么说子思作《中庸》呢?因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可能就是所谓的父子口耳相传,有这可能吧

        后世儒家为啥子把“中庸”之道推崇的这么高,也不难理解了吧——中庸,所谓“允执厥中”,不走极端——此实为国治政者之第一要义。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某国中某个山头聚集一伙强盗,这时民众怨声载道,要求国家派兵平定,现在的情势是“民众”有求于“执政者”。这时的“执政者”该如何做呢?——有人会说“顺从民意,马上出兵把强盗彻底灭了”,懂“中庸”之道者就会说:错,大错特错矣。你把强盗彻底灭了,民众安定了,自己就能养活自己,还要你“执政者”在那里干啥用呀,你还不是早晚玩完?平定后你要再向民众收税,没了强盗,你收税干啥呀?那你“执政者”不就反过来成了“民众”眼里的“强盗”了么?当强盗真正干净彻底地消灭之后,“执政者”就反过来变成了有求于“民众”的人,谁还听你指挥呀?所以呀,要把那伙强盗留着,但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整天借口剿灭强盗,向“民众”收税,然后派个人装装样子去打几次——但绝对不要象宣传口号里说的那样“干净彻底”的“消灭”哟,否则就非“中庸”之道啦;待到税收够了,民众彻底服从自己的安排了,再按口号办事,把那伙强盗灭了~~~\(≧▽≦)/~~~吼吼吼~~~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4-14 20:49
标题:

传说孟子受道于子思,他为啥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看来也是个懂“中庸”之道的明白人~~~

说白啦:中庸之道就是执中,不走极端;也就是为政者安稳在位的秘诀:不能让民众太安逸了,否则国家的力量显示不出来,自己的政权地位早晚不保;当然,也不能让动乱太大了,否则同样政权地位不保;~~~~~~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4 21:10
标题:
云间:

上甲微假、归中于河,揣摩之下,

“中”必为王道。河伯大约为方牧之人。

嘿嘿,俺知道,云间兄也是之乎者也系的,偏巧,俺根本就不承认那些高调

河伯既然只是方伯,把王道还给方伯?这难道像话么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4 21:15
标题:

“詷”解释为“大道理”好像很通顺呢????

东山兄拿个古籍中的实际例证让俺见见

既然东山兄帖子里已经有“于是就会说”,那么解释为颂、诵这样的意思,不是比去引申什么大道理要直白得多么?

顺便说,俺最讨厌那些玩自由心证,满口大道理的道貌岸然之辈了

不管是叫什么程子,还是叫什么朱子,一律鄙视之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4-14 21:34
标题:

胡乱猜测猜测,没啥证据~~~

虽然唐兰先生有将“中”说成是聚众的旗子之类的说法(好像是唐说?),但要让子居兄拿个古籍的证据来说明此处的“中”可以当军队讲,也不好找吧?~~~

俺虽然同意子居兄将此字落实,但目前不也是猜测系的嚒?~~~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4 21:57
标题:

区别在于,俺在往实里猜,东山兄可是往虚里想啊

俺除了读音还有字形为据,东山兄以啥为据啊?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4-15 00:16
标题:

误会误会~~~往虛裡說說多了~~~

俺的意思是說:孔子所提的“中庸”之道,其中“中庸”的“庸”字,其本義就是來源於簡文中的“詷”字,而簡文中的“詷”字(姑且認為此字隸定釋文毫無可疑),趙先生已經舉出文獻中的例證了:

詷,《说文》解释说:“共也。《周书》曰:‘在夏后之詷。’”王筠《说文句读》:“詷即同之分别文。”按《尚书·顾命》作“在后之侗”。陆德明《经典释文》:“侗,马本作詷。”陈3《说文引经考证》引王鸣盛云:“夏后之詷,盖谓中国君长之所共尊奉者。”

至於證據,下文明確說“中”如何如何,《中庸》將兩個字並列而又各有涵義,這不也算個證據嚒?李先生也引“中庸”來說“中”的喲~~~(至於同聲讀為用聲,《周易》帛本可為證)

我們知道,孔子善於將問題提高到哲學的高度,比如從卜筮中總結歸納出天人關係的大道理,上升到易學高度之類;說“詷”本來是中国君长之所共尊奉的道理,到了孔子手裡上升到哲學高度,變為一般性的道理,從而提出“中庸”之說,也說得過去吧?

——接著猜~~~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4-15 00:19
标题:
即是說:“中庸”的“庸”本來是實的(即“詷”),祇是到了孔子那裡纔變為虛的(“庸”)~~~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4-15 00:23
标题: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這樣表述,“中”本來是實的(指聚衆的小旂子,代表軍隊、國家政權),到了孔子那裡就變為虛的(“中”——指不偏不倚的中道)~~~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5 00:26
标题:

嘿,俺是不喜欢注疏啥的,俺比较看重原文。

而从原文里面,俺可是一点儿也看不出《说文》也好,谁谁也好的那种释义的,所以,除非有其它证据,否则俺根本不承认《说文》这个解释。

至于孔老先生喜欢泛化虚化啥,放他自己的世界里俺是不觉得有问题的,但放别人世界里,嘿嘿,嘿嘿嘿,恐怕完全谈不到提高、总结、上升、尊奉、一般性这样的形容词的。

总而言之,即便以《说文》言,詷也只当共讲,讲不出“中庸”的意思来。更不要说《说文》没准根本就讲错了。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4-15 01:02
标题:
~~~~~~
作者: 云间    时间: 2009-4-15 21:06
标题:

后汉书祭祀下

论曰:封者,谓封土为壇,柴祭告天,代兴成功也。礼记所谓因名山升中于天者也。易姓则改封者,著一代之始,明不相袭也。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5 21:08
标题:
云间:

后汉书祭祀下

论曰:封者,谓封土为壇,柴祭告天,代兴成功也。礼记所谓因名山升中于天者也。易姓则改封者,著一代之始,明不相袭也。

什么意思?


作者: 战国时代    时间: 2009-4-16 03:31
标题:
 第9楼回复 引用 编辑 删除  
 子居    在 2009-4-13 18:46:33 发布说:
[角色:注册用户/等级:上大夫/发帖数:1671/金钱:3843/经验值:4460] [ 加为好友 | 发送信息 ]
中就是众,假中于河就是向河伯借兵。

 

[此主题已被 战国时代 在 2009-4-15 19:36:26 编辑过]


作者: 战国时代    时间: 2009-4-16 03:38
标题:
我想这篇《保训》跟中庸学说没啥关系。
作者: 战国时代    时间: 2009-4-16 03:44
标题:

子居曰:

区别在于,俺在往实里猜,东山兄可是往虚里想啊

俺除了读音还有字形为据,东山兄以啥为据啊?

 

还有些别的名言,不一一列举。

从子居先生这些话,本时代觉得他最近相当上路。子居努力……!


作者: 战国时代    时间: 2009-4-16 03:56
标题:

陳偉《“刏”字試說》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26

清華竹書《保訓》中的此字,李學勤先生讀爲“假”,可能與《竹書紀年》對讀有關。《山海經·大荒東經》:“有易殺王亥,取㒒牛。”郭璞注引《竹書》曰:“殷王子亥賓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于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綿臣也。”據李先生釋文,《保訓》這段文字作:“昔微假中于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乃歸中于河。”與前揭《竹書紀年》所云的大致是同一件事。如果這個字釋“刏”不誤的話,在《保訓》此處應可讀爲“乞”。“乞”有求請之義,與“假(借)”義近

照陈先生的读法,乞意即假,则“乞中(众)”就是“假师”,这样的对读,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至于字形的问题,那是我们目前无知。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6 04:08
标题:

多谢战国时代先生,俺一定努力 

一上没搞明白,俺是说先埋了,等过些日子再挖出来卖,卖了钱二一添作五


作者: 战国时代    时间: 2009-4-16 04:15
标题:

进而猜之:《容成氏》九邦叛紂之第四个邦名:可能从石(磬)声读为《尚書·西伯戡黎》之“黎”,原释为黎的“耆”,陈剑兄已经改释为从来声读为后稷始封地之“邰”,古書作“台”、“駘”、“釐”、“漦”、“斄”。

古支锡耕与脂质真关系密切。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6 07:06
标题:

呵,又想了想,“舜既得中”的中,没准也是众哦

不是说他“三徙成都,至邓之墟十万家”来着么。


作者: marc    时间: 2009-4-16 07:31
标题:

注意這不是中字

簡帛急就章,不知是不是這個訛寫

若果如此,諸方家[中]了半天,大概要白忙一場

另外[不宿飽]怎麼可以翻成[不速飽]?!

奇哉怪也!

 

 


作者: 战国时代    时间: 2009-4-16 08:00
标题:

匆匆扫了一遍电影《变形金刚》,明天再复习一下。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6 08:00
标题:
继续这个思路的话,则“恐求众”的“恐求”或有另解……

一上快去偷图啊,顺便把新山寨简埋了。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6 08:00
标题:
或者断为“恐,求众”,则“求众”与后面的“得众”可以相应。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6 18:14
标题:
查《通假字汇释》P744衆字条:
《汉书》卷四十八《贾谊传》:“群臣衆信,上不疑惑。”朱起凤《辞通》:“衆即忠字之叚,与‘衆誉’叚作‘终誉’例同。”

只不过这个例子太弱了……

[此主题已被 子居 在 2009-4-16 10:14:59 编辑过]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6 18:20
标题:
衆通终
查《通假字汇释》P823终字条列有 终通仲 《列女传》於陵子终,《战国策》、《史记》作於陵子仲,《古今人表》作於陵子中

[此主题已被 子居 在 2009-4-16 10:21:51 编辑过]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6 18:26
标题:
亦可参《古字通假会典》P22 中通终 条,P23 终通衆 条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6 18:34
标题:

切,一上又来

哪位释读简帛的学者手里一大把强证啊,有证据就不错了。

真有强证,恐怕就不等俺说了吧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6 18:40
标题:

一上示三王:
看看看看,子居筒子宽以律己了吧

俺一向宽以律己啊,俺又不信奉那些说教

欺负人时才要严以律人,要不怎么欺负?


作者: fencius    时间: 2009-4-16 20:24
标题:

林西莉说,中可能是鼓.

某些中字上下的飘带状物,是鼓上的装饰物.

那,可能是礼乐之器?

那,舜,大概是把乐队调走了?

或许是乐队各个成员有不同的想法?

一个君主需要有自己的乐队?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6 20:28
标题:
林西莉是谁?雷人星系的么?
作者: fencius    时间: 2009-4-16 20:40
标题:

林西莉是瑞典人,60年代的时候在北京留学.

后来似乎受到高本汉的影响.

有著作,汉字王国,三联书店出版,收入中学图书馆文库丛书中.

她的这个本书,扯的闲话很有意思。

比如,用北海公园门口拉车的照片,来讲解辇这个字。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6 20:41
标题:
哦,果然是雷人星系的,难怪

闲话嘛,通常总会有人觉得有意思

反正俺是不觉得。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6 20:42
标题:
哦,果然是雷人星系的,难怪

闲话嘛,通常总会有人觉得有意思

反正俺是不觉得。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4-18 03:06
标题:

所謂的越玩越大膽啦~~~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8 04:16
标题:

看看,俺说啥来着

大家也别光看着啦,这都掉下去了,赶紧伸手

 

 

 

   

 

 

 

 

埋啊……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8 21:39
标题: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看着很象吧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8 21:43
标题:
诸子和经传中大把“得众”“失众”的例子,俺就不一一的举了哈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8 21:59
标题:

哈哈,东山兄说越玩越大胆

俺就索性再玩大胆点儿

《周易》中总是“得中”“得中”的,是不是很多本来也该读为“得众”呢?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9 00:39
标题:

然后再胆小点……

仍然存在的问题是,“中”可以说是高频字,为什么从没确切发现过与“众”字可能相关的内容呢?


作者: marc    时间: 2009-4-19 06:01
标题:

你找得到中眾通假的先秦典籍文字紀錄嗎?

找得到再說吧,擦脂抹粉趕緊加帖補說中是旗子

別人早看出你的程度

你老要求別人提出證據,自己卻可以隨便混, 實裡虛裡講一堆

然後說欺負人時如此,

你又能欺負誰呢? 又有誰理你呢?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19 06:26
标题:
marc:

你找得到中眾通假的先秦典籍文字紀錄嗎?

找得到再說吧,擦脂抹粉趕緊加帖補說中是旗子

別人早看出你的程度

你老要求別人提出證據,自己卻可以隨便混, 實裡虛裡講一堆

然後說欺負人時如此,

你又能欺負誰呢? 又有誰理你呢?

一上看清楚哦,这次俺可是完全完全没理这个什么 marc 哦

所以说大多数时候,厚道是没有意义的。


作者: marc    时间: 2009-4-19 06:37
标题:

就事論事吧

中眾能通假嗎?我懷疑你的論點

請找出先秦典籍的例子證明你的看法

否則之前被你批評過的行外愛好者,你是不是應該反省道歉?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4-20 18:46
标题:

李銳先生發表的兩篇有關清華簡的文章:

清华简《保训》试读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988

《保训》“假中于河”试解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3997

陳偉先生有《“刏”字試說》,简帛网,2009年4月15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026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20 18:56
标题:
这个,那个,似乎……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20 19:01
标题:
关于“中”理解为仲裁或簿记这个,俺也想过的,但这样理解与前文的“中”会不大合,而且对于后面的“归中于河”就没法解释了,所以俺直接PASS掉了。

因为,若是请河伯做仲裁,那么第一,理论上讲就应该打不起来了,没听说上法院还动用军队的;第二,于史无征,那么就是仅凭己意咯。

[此主题已被 子居 在 2009-4-20 11:16:23 编辑过]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20 19:15
标题:

一上童鞋也说过这篇里的“中”应当都是一个意思。

从一个意思的角度考虑,“众”字比较起来应该是最有优势的。

但也确实如一上童鞋所说,如果不局限于此篇的话,那么“中”何以是“众”,确实没有强证。

哇呀呀呀呀,来人啊,把一上拖出去,重责五十大板。


作者: muamua    时间: 2009-4-20 20:03
标题:

个人觉得没见到原简的情况下还是少发表意见比较好。胡乱猜测的风气不可长。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4-20 20:16
标题:

两位先生发表意见不一致的文章,好像目的就是让大伙先猜猜吧~~~

而且,是对还是错最终自有公论,所以现在胡乱猜猜也无妨~~~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4-20 20:58
标题:
既然猜,只能尽量做到有理吧,后来一旦字形不是那样,所有的猜测都白费劲了,所谓的见风就是雨啊~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20 21:16
标题:

嘿嘿,反正俺也不认字,所以对字形的依赖也就少。

由发表的文章而言,此“中”是《保训》记载中文王对太子发讲的主要内容,自然要始终一贯。所以,可以各行其解的假设,应该可以排除。

由具体内容而言,此“中”可求、可得、可假、可归。而且舜不是得自尧,上甲微则是从河伯那里借来的,那么,是抽象概念的假设,也就无疑存在非常大的解释困难。

若是簿记,借之以战,以复仇,就太奇怪了。

那么俺猜是“众”字之假,也不能说没有理据吧。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20 21:21
标题:

一上示三王:
muamua先生指教得是!大家伙儿的猜测还是尽量有理有据为好

那怎么理解陈伟先生和李锐先生的文章好呢?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20 21:36
标题:

晕,刚回完帖,又看到一上转来的

李均明:周文王遗嘱之中道观

沈建华:《保训》所见王亥史迹传说

是不是大家都看到原简了啊?

不行,一上把原简给俺,要不俺就再让人把你拖出去……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4-20 21:40
标题:
这四位写文章的学者都是清华简的整理者。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20 21:51
标题:

那一上去整理清华简

俺等着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4-20 23:41
标题:

还是有点奇怪啊?参加整理的诸位学者难道彼此见不到面么?怎么会发表意见不一致的文章呢?都能看到原简,花几分钟彼此交流讨论一下不就结了么?现在过早挑起争论,对清华简的整理恐怕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分歧意见最终结论只能有一种是正确可信的(拿现在看到的来说,文王究竟是举两个还是三个例子肯定只能有一种意见是对的);整理到最后,出来整理报告时,难道能把参与整理的诸位学者的意见都吸收进去么?要是真的都吸收的话,究竟以谁的意见为准呢?让人很晕~~~


作者: 海綿寶寶    时间: 2009-4-20 23:55
标题:
同意東山鐸兄所說   清華簡整理者發表時宜三思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21 00:37
标题:
都三思的话,俺到哪儿先睹为快去啊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4-21 00:49
标题:
让一上和子居两位一起去整理吧,如果整理中有了分歧,两个人当面锣对面鼓地打一架,谁胜了就从谁的意见;如何?做个网络调查,同意的表个态啊?~~~
作者: 东山铎    时间: 2009-4-21 04:53
标题:

哥俩好,哥俩好,哥俩一起奔向清华嘹~~~

[此主题已被 东山铎 在 2009-4-20 20:54:23 编辑过]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21 21:51
标题:
狂晕,东山兄净捡着害人的话题讲啊

[此主题已被 子居 在 2009-4-21 14:09:12 编辑过]


作者: 云间    时间: 2009-4-21 23:38
标题:

[此主题已被 云间 在 2009-4-23 10:49:11 编辑过]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21 23:41
标题:

看上面的帖子,俺都快崩溃了

就算《尚书》没读好,也不至于如此吧?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22 03:48
标题:

总结一下现在能了解到的内容

《保训》全篇一共有11支简,每支22-24个字,其中第2支简上半残失……简的长度只有28.5厘米则全篇存约两百四五十字左右,现在能见到的约二百一十多字
这篇《保训》楚简记载了上古人物如:尧、舜、上甲微、有易及成唐(汤)的故事

惟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鬲(历),恐坠宝训。
戊子,自靧。己丑,昧爽……
王若曰:发
昔前夗传宝,必受之以詷
昔舜旧作小人,亲耕于历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违于庶万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远迩,迺易位迩稽,测阴阳之物,咸顺不扰。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滋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
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微无害,迺归中于河。(两支简)
传贻子孙,至于成汤,用受大命。
祗备不懈
钦敬勿淫
践天子位
曰不足,惟宿不羕

 

 

[此主题已被 子居 在 2009-4-21 23:01:30 编辑过]


作者: 海天    时间: 2009-4-22 05:58
标题:

子居整理得很好, 補充二個:

传贻子孙,至于成汤,用受大命

曰:不足,惟宿不羕

[此主题已被 海天 在 2009-4-21 22:04:46 编辑过]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22 06:00
标题:
呵呵,漏了这个“用受大命”了,谢谢海天先生。
作者: 海天    时间: 2009-4-22 06:19
标题:
其他像 祗备不懈” 、“践天子位”應該也是簡文的內容,只是具體位置不知?
作者: 子居    时间: 2009-4-22 06:23
标题:
“曰不足”是不是应该一起读啊,好像周书啦、六韬啦,有“日不足”的说法,俺去查查看。




欢迎光临 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http://www.fdgwz.org.cn/forum3/)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