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老何

发了个预印版论文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13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何 发表于 2018-8-13 15:04 你说的都是想当然的, %E ...
所谓神性即先古人思维当中,对自然(天文)之运行规律的朴素反映与认识。是相对于现代理性而言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一层,那么只能说是现代人的悲哀,当然也就没必要“做学问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xzjgw 发表于 2018-8-13 11:10
先古人之所以将圆形变%9 ...

你说的都是想当然的,
请问你知道人类抽象符号确切的起源吗?人类?
你是指直立人还是现代智人还是尼安德特人?
思维怎么发展到这个阶段的你说明一下也好。
神性?vs 理性?你谈神性就别做学问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8-13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xzjgw 发表于 2018-8-13 11:10
先古人之所以将圆形变%9 ...

你说的都是想当然的,
请问你知道人类抽象符号确切的起源吗?人类?
你是指直立人还是现代智人还是尼安德特人?
思维怎么发展到这个阶段的你说明一下也好。
神性?vs 理性?你谈神性就别做学问了
发表于 2018-8-13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何 发表于 2018-8-12 14:19 方形和菱形都是从最早%8 ...
先古人之所以将圆形变化到正方形或菱形,是人类抽象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方便了书写,而不是为了书写方便。一定要了解人类形态观念的发展历程,才能够理解文字的意义来源。

先古人形态观念的塑造主要来源于太阳(神),这是人类所共有的形态观念参照物。在人类思想上具有相同的神圣与权威性。


在没有搞清楚或解决上面所说的这些问题之前,去谈原始文字或原创文字,根本就是徒劳的。

[attachimg]8761[/attachim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xzjgw 发表于 2018-8-12 12:04
<font face="宋体" size="5">甲骨文“%9 ...

方形和菱形都是从最早的原始楔形文字的圆形的图形转化而来,之所以要转化成方形,主要是便于书写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扣帽子打棍子就是不会讨论问题,方法论有问题你指出,举列子有偏差你也可以指出,没有根据,没有事例,上来就说别人错了,这还要写论文干嘛?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里見難 发表于 2018-8-12 11:33
何先生好,另上火。我同% ...

说人错了要说出根据,你说错了就错了?这样的素养还是少说为妙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里見難 发表于 2018-8-12 11:33
何先生好,另上火。我同% ...

说人错了要说出根据,你说错了就错了?这样的素养还是少说为妙
发表于 2018-8-12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何 发表于 2018-2-3 23:07 本帖最后由 老何 于 2018-2-3 23:30 编辑 xzjgw 先生需要注%8 ...
甲骨文“畀”上之绝非所谓田形,而是菱形,原则上虽与方形,多边形,一样都来源于圆形,但是,在标准情况下,菱形具有一定尖脊类,突出性观念。属非正方,正圆类事物形态。与所谓田形或田义无关,甲骨文“畀”的标准字形其上是从丫与会意的。(其会意构成可以理解成两类形态观念,一为三棱或多棱形态观念,二为上有开口的形态观念。)还有一种从丫与会意的,甲骨文白从入一(△)与◇会意,畀上从倒入一(即干)与会意


(题外话:由此对畀的进一步理解,可能揭示晝畫之关系,自畀之真相。)

[attachimg]8759[/attachimg]
[attachimg]8760[/attachim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发表于 2018-8-12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先生好,另上火。我同意楼上意见,他比我会说。你论文的立意就错了,还讨论什么。你比多数国内甲骨文专家懂得多,请问,你解读了多少甲骨文字?让事实来说明你真的强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5-7-16 05:33 , Processed in 1.05281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