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甲骨文字形构成当中的构成部件是表达观念(概念)的形状(形态),不是专属事物(所谓独体)形象的描绘。是类属形象的象形,并不专属于某一个具体事物。
这在汉语言的音义当中也表达的很清楚:
《说文解字》释:羊角也。象形。讀若乖。工瓦切。
《说文解字》释乖:戾也。从而(别古文)。古懷切。
《说文解字》释(别古文):分也。从重八。八,別也。亦聲。
《说文解字》释戾:曲也。从犬出戶下。戾者,身曲戾也。
《说文解字》释竵(歪):不正也。从立聲。火鼃切(烏乖切)《说文解字》释冎:口戾不正也。从口冎聲。苦媧切。
《说文解字》释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从女咼聲。籒文媧从。古蛙切。段注:媧化叠韵。
《说文解字》释鬲: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屬皆从鬲。鬲或从瓦。漢令鬲从瓦厤聲。郎激切
(《爾雅·釋器》鼎款足謂之鬲。《註》鼎曲脚也。《疏》款,闊也。謂鼎足相去疎闊者名鬲。)
回到18楼那个“反思”的问题:按造型(外部形象特征)的相对一致性与基本逻辑来分析,羊字形中间的丨不出头,那么牛字形也应该不出头。反之,如果牛字形中间的丨出头,那么羊字形也应该出头。
我们从纯形态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屮形的变化形式,并结合甲骨文相关字形理解为什么所谓“羊”字形的中丨不出头与“牛”字形的中丨要出头的问题。
1,如果我们要表现屮形形态的柔曲状态,可以运用将左右倾斜线段的对折向下来表现,那中间竖直直线线段的曲折我们要如何来表现哪?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竖直线段的一半向左右折曲(如甲骨文来字形上部构成),一种是竖直线段的一半(折曲)不见(即甲骨文羊字形上部构成)。
前一种的表现当中的结点上部中间存在竖直线段(坚挺)部分(或单曲状态),表现柔曲状态不够充分或不够完美(或无法表达分别之双曲状态)。也可以说前述语言乖的分别之歪,不能得到完美体现。
2,如果我们要表现屮形形态的坚挺状态,可以运用将左右倾斜线段的对折向上来表现,因为中间竖直直线线段本身表现的就是坚挺状态,所以无需作形式上的改变(即甲骨文牛字形上部构成)。
举报
xzjgw 发表于 2017-1-29 11:22 本帖最后由 xzjgw 于 2017-1-29 11:30 编辑 通过楼上的解构分析,我们看到了几个更基本的部件或构形:屮所从\或/,羊所从类入形,牛所从类乀与丿形。 《说文解字》释乂:芟艸也。从丿从乀,相交。刈,乂或从刀。魚廢切 《说文解字》释丿:右戾也。象左引之形。凡丿之屬皆从丿。房密切 《说文解字》释乀:左戾也。从反丿。讀與弗同。分勿切 《说文解字》释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凡入之屬皆从入。人汁切 按:入亦从乀从丿,相接。
通过楼上的解构分析,我们看到了几个更基本的部件或构形:屮所从\或/,羊所从类入形,牛所从类乀与丿形。
《说文解字》释乂:芟艸也。从丿从乀,相交。刈,乂或从刀。魚廢切
《说文解字》释丿:右戾也。象左引之形。凡丿之屬皆从丿。房密切
《说文解字》释乀:左戾也。从反丿。讀與弗同。分勿切
《说文解字》释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凡入之屬皆从入。人汁切
按:入亦从乀从丿,相接。
图例当中的甲骨文字形变化,是建立在“同意性”基础之上的变化形式。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说文解字》释乙所谓“與丨同意”。
也由此,体会到先古人对于“具有生长变化事物”的“观念”表达形式,与现代理论下“形态构成”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关部件或构成的同意性,原则上也应该会体现出同“音”性。
丨形为一的直立形式,(在线段数量与直线形式上)与一同意,故可同音。
《说文解字》释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弌,古文一。于悉切
《说文解字》释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息進切),引而下行讀若退(吐內切)。凡丨之屬皆从丨。古本切
《说文解字》释乁:流也。讀若移。余支切
《说文解字》释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陰气尚彊,其出乙乙也。與丨同意。乙承甲,象人頸。於筆切
《说文解字》释以:用也。从反巳。羊止切
先古人对于“形态”观念的表达,起源很早,在新石器文化当中的陶器纹饰上,有着丰富的体现。
从中是可以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先古人的“形态”观念的形成过程或意义来源的。
《说文解字》癸:冬時,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從四方流入地中之形。癸承壬,象人足。(古委切,释委段注:隨、從也。毛詩羔羊傳曰。委蛇者、行可從迹也。)
《说文解字》行:人之步趨也。从彳(丑亦切)从亍(讀若畜)。戶庚切
按:
先古人表达“阳光”观念的“形态”过程中,形成的“标识”(原始文字),是一种抽象化的与现实事物相联系的创造,是其思想思维当中属性或性质类似相同事物的标志形式,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简易共识的“形态”把握。
现代人以具体事物的具象解释甲骨文构成的行为,大都属于现代人自我臆想(绝非古人思维)。
或者,只是古人“类属化”表达的“共性”之末,其形态意义观念才是古人文字表达之本。也可以说,古人的文字创造,是一种会意设计构成,而不是简单绘画而成。
xzjgw 发表于 2017-3-19 09:56 23楼的同意同音线索还有“入”(倒V形)与“心”(V形): 《说文解字》释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人汁切(《韻會》日汁切《正韻》日執切) 《说文解字》释乀:左戾也。从反丿。讀與弗同。分勿切 《说文解字》释丿:右戾也。象左引之形。凡丿之屬皆从丿。房密切(《廣韻》餘制切,音曳。至也,至地也。) 《说文解字》释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息林切 按:入从/从\会意(心倒之),我们都知道丨有囟(息進切)读,我们又都知道甲骨文丨是用作数字十(《集韻》寔入切《正韻》寔執切)的。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具有音源上的关系?这些是需要有志者去作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的!(有关音读本人是一知半解,无法深入,故有此愿。)
23楼的同意同音线索还有“入”(倒V形)与“心”(V形):
《说文解字》释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人汁切(《韻會》日汁切《正韻》日執切)
《说文解字》释丿:右戾也。象左引之形。凡丿之屬皆从丿。房密切(《廣韻》餘制切,音曳。至也,至地也。)
《说文解字》释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息林切
按:入从/从\会意(心倒之),我们都知道丨有囟(息進切)读,我们又都知道甲骨文丨是用作数字十(《集韻》寔入切《正韻》寔執切)的。那么,它们之间是否具有音源上的关系?这些是需要有志者去作更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的!(有关音读本人是一知半解,无法深入,故有此愿。)
其字形演变过程拟构如下:
我们看到,由最初的“倒△”下增加了“丨”,由“丨”上增加了“一”形成类“+”形,最后形成“屮”形。
这与本贴开篇所附图片当中的甲骨文壴字形所从屮与牛的发展演变具有一致性。
那么,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到古人为什么要“如此增加变化”的原因所在呢?
我们来分别梳理一下所增加的三种部件形态的观念意义,找出其共同点:
1,丨形,《說文解字》: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讀若囟,引而下行讀若退。段注:囟之言進也。
2,一形,《說文解字》: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勇者按:所谓“造分天地”者,即一之所在,区分上下,指事之间也。
3,屮形,《說文解字》: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讀若徹。〗臣鉉等曰:丨,上下通也,象艸木萌芽,通徹地上也。
====================================================================================
三者,共同指向“上出”“上进”观念意义。这与辛上的一短横的指事作用是一致的。
如此,古人在“倒△”之下所增加的部件,可以说是一种解释性繁化。
同理,反之亦然,甲骨文王,由没有上面一横,到增加上面一横,皆属于解释性繁化。
同时,让我们看到,文字字形的构成来源,绝非实物之描绘,乃观念意义的形态化构成,是类属化表达,相关探索与溯源亟待学界认真思考。
有关“观念形态”构成的相关线索,先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证据遗物,亟待深入研究其与文字构成的起源关系。
下面通过“屮”形态的不同位置方向变化,了解先古人的“屮”观念与甲骨文相关字形的音形义的起源关系。
“屮”形态的不同位置方向变化以其旋转一周来讲,其中具有明显区别或大致方向区分的基本形式可以说只有八个,以上下左右区分,可分成四组,每组三个,在不同方向与位置上存在互为。如图:
上面这些“屮”形态的不同位置方向变化形式,先古人在中国大范围地域都给我们留下了实物证据,绝非勇者个人或现代才有的图形形态形式。
最典型最完整的表现“屮”形态的八个不同位置方向变化的陶文是双墩遗址出土的距今7000多年的一个先古人陶文刻划: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2-6 00:37 , Processed in 1.06759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