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xzjgw

从屮与牛的关系来看文字的本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1-9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更清晰的看待或理解甲骨文“凡”字形的形态观念,我们可以通过对甲骨文凡字形与甲骨文高字形的解构分析来研究考察。

首先,我们通过凡字形的构成解析先来理一理构成“凡”的构件所会意出来的形态观念,凡从两个平行的短的直线线段在两个竖直的长的直线线段之间构成会意形态,两个平行的短的直线线段受到两个竖直的长的直线线段的限定,形成一个类似“梯子”状的平面图形。两个平行的短的直线线段在文字观念(意义)上是数字二,其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的累积形式,一除了是数字一以外,其直线线段呈现的是水平方向上延展(即点的移动轨迹)。而两个竖直的长的直线线段在文字观念(意义)上是数字二十,其所呈现出来的是丨的累积形式,丨除了是数字十以外,其直线线段呈现的是竖直方向上延展(即点的移动轨迹,《说文解字》所谓的“上下通也)。那么,一是否可以解释为“左右通也”?二在丨丨之间的构成,是否可以理解成“具有累积性质的可上下延展的”观念形态,其除了平面形式的表现以外,是否具有表达立体空间的形态本质?其构成是否可以认为是二在丨丨之间的会意?我们可以在甲骨文高字形的解构当中了进一步的验证。


 楼主| 发表于 2017-1-9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甲骨文高字形从亼从凡从冂从口会意,《说文解字》释高:崇也。象臺觀高之形。从冂口。與倉、舍同意。古牢切

我们通过甲骨文高字形的比较发现在亼与冂之间的凡形,有三种表现形式,即丨丨形,冂形,凡形。三者的丨丨共形之间呈递进形式,即从无到有,从一到二之累积,这说明凡形可以理解成“具有累积性质的可上下延展的”观念形态,可以肯定是二在丨丨之间的会意,再由高的崇高与臺觀高倉、舍同意意义而言,说明凡具有表达立体空间的形态本质。

上面这些梳理,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说文》释凡所谓的最括也。”“从二,二,偶也。”,以及勇者所谓凡者,周盘(静态)类与般旋(动态)类之观念标识,源于先古人表达太阳及其运行的一种观念形态。其类属包括“同”之“管状”貌。所从二,重叠之状貌,故一之加减可表范围大小之距与程度之限

并且,由此,我们可以体会甲骨文以前所谓系统文字的过渡形式,建立起与上古文化一脉相承的桥梁与联系。

也因此,我们可以破解一些未解之谜:甲骨文与金文氾字形。




点评

汎,=氾,凡,大道泛,说明空间中的运动状态,表达生生  发表于 2017-9-9 21:37
汎,=氾,凡,范,表达一个空间,格局,间隔,节气间隔,高下间隔,  发表于 2017-9-9 21:36
发表于 2017-1-10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屮”的差异如此之大,在所谓甲骨文中竟然时常混同,楼主为何不反思?

点评

牛逼,牛。  发表于 2017-9-9 21:39
谢先生提醒,能否具体说一些您自己对此的看法?  发表于 2017-1-10 18:54
发表于 2017-1-10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始能校斋 发表于 2017-1-10 00:40
“牛”、“屮”的差异如% ...

甲骨文,号称最早的成系统的汉文字,有诈!如章太炎所断定,它是近现代伪造的文字。所以,才会出现种种莫名其妙的混讹现象。之、生、有;使(吏)、事;王、立。

点评

这才是我们应该思考或反思的真正所在!  发表于 2017-1-11 11:35
bd 当其分别独立表达时,才成为表达同类观念之下不同种属或细化意义,所以我们才能够看到屮,毛,牛的小,中,大或初,成,壮的文字意义的区别  发表于 2017-1-11 11:32
da先生所谓“莫名其妙的混讹”,其实属于形态构成的同类异构,在类义表达上属于同类,只是程度大小的量的不同。  发表于 2017-1-11 11:18
发表于 2017-1-11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始能校斋 发表于 2017-1-10 21:34
甲骨文,号称最早的成%B ...

牛不过是屮的成熟者,即屮是初生情形,而牛是壮成情形,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小大之分。屮或牛,两者的文字意义皆源于其“上进”的形态及其对“成长过程”情形之固化。屮以其“才见”之初,表“上进”之小物,牛以其“挺拔”之壮,表“成熟”之大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字是象形文字,望文即可知义。因此,古人创制字的时候,一定会选取最能反映意涵、最具突出特征的字形,这类字形必须是区别分明的。人见“屮”,即认之为草,春夏生长旺盛、颜色翠绿之草,不会是萌芽状态的草,也不会是开花结籽、颜色枯黄的草。人见“牛”,即认之为牛,头长弯角、两耳成行之成牛,不会是未长角或短角的牛犊。只有如此这般,我们才能望文见义。
    “生”字,从牛从一。战国楚简“生”字即是如此。为什么从牛从一?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要表示抽象概念就必须借助简单的字形。古人造字时,对于“生”字,有多种借形的选择。但最后独具慧眼地选择了牛。因为牛是站立生产,牛仔着地,即可爬起走动。牛仔在母牛体内是活的,它出生着地后,更进一步展现了生命的现象,所谓生生不息也。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此说解有误,大概未见古文“生”字之故,直把“牛”字当“屮”字,直接省去“生”字中间一横不理睬。造伪甲骨文的人则依葫芦画瓢,所以就出现从屮从一之“生”字。并且,此“屮”字不伦不类,使“生”字跟“之”字无甚差别。这样错乱的现象,一百多年来学者们竟然完全忽视掉,真是怪事一桩!
   




故,后世以屮之初小形态寓植物之草,以牛之壮大形态寓动物之牛。

点评

由先生所论,可见现代人固有“图画”思维之深。  发表于 2017-1-13 14:12
发表于 2017-1-11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牛不过是屮的成熟者,即屮是初生情形,而牛是壮成情形,两者没有本质区别,只有小大之分。屮或牛,两者的文字意义皆源于其“上进”的形态及其对“成长过程”情形之固化。屮以其“才见”之初,表“上进”之小物,牛以其“挺拔”之壮,表“成熟”之大物。故,后世以屮之初小形态寓植物之草,以牛之壮大形态寓动物之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汉字是象形文字,望文即可知义。因此,古人创制字的时候,一定会选取最能反映意涵、最具突出特征的字形,这类字形必须是区别分明的。人见“屮”,即认之为草,春夏生长旺盛、颜色翠绿之草,不会是萌芽状态的草,也不会是开花结籽、颜色枯黄的草。人见“牛”,即认之为牛,头长弯角、两耳成行之成牛,不会是未长角或短角的牛犊。只有如此这般,我们才能望文见义。 “生”字,从牛从一。战国楚简“生”字即是如此。为什么从牛从一?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要表示抽象概念就必须借助简单的字形。古人造字时,对于“生”字,有多种借形的选择。但最后独具慧眼地选择了牛。因为牛是站立生产,牛仔着地,即可爬起走动。牛仔在母牛体内是活的,它出生着地后,更进一步展现了生命的现象,所谓生生不息也。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此说解有误,大概未见古文“生”字之故,直把“牛”字当“屮”字,直接省去“生”字中间一横不理睬。造伪甲骨文的人则依葫芦画瓢,所以就出现从屮从一之“生”字。并且,此“屮”字不伦不类,使“生”字跟“之”字无甚差别。这样错乱的现象,一百多年来学者们竟然完全忽视掉,真是怪事一桩!

点评

现代人往往自以为是的代替古人思考,却从来不看看古人留给我们遗迹遗物所表达的是否如此? 任何没有证据的猜测都代替不了古人的纯真!  发表于 2017-1-13 14:18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zjgw 于 2017-1-14 15:45 编辑

我们继续了解屮与牛的形态关系,对甲骨文未字形的解构分析:

由图中1,2可知,古人的×形,只是书写刻划“木”形的简便形式,在解构时是可以分别处理的。

由图中3,4可知,古人丨的左右所形成的v形与类似凵形,在观念表达上只是“初枝”与“壮枝”的变化形式。

由此可知,屮与牛的表达的基础观念不过是“草木”类上部向上生长的状态,甲骨文未字形的上部之所以以“牛”形来表达,与未的字义当中表达是一致。

《说文解字》释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於未。象木重枝葉也。

 楼主| 发表于 2017-1-14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始能校斋 发表于 2017-1-11 22:23 牛不过是屮的成熟者,即% ...

16楼读始能校斋先生认为:人见“牛”,即认之为牛,头长弯角、两耳成行之成牛,不会是未长角或短角的牛犊。只有如此这般,我们才能望文见义。

 

勇者有个问题:按造型(外部形象特征)的相对一致性与基本逻辑来分析,羊字形中间的丨不出头,那么牛字形也应该不出头。反之,如果牛字形中间的丨出头,那么羊字形也应该出头。


有谁能够合理的解释这个“反思”?

 


发表于 2017-1-15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读始能校斋 于 2017-1-15 22:07 编辑

楼主提出了一个好问题。同是以头表现全体,羊字形中间的丨不出头,牛字形则出了头。这个其实好解释,因为牛脊背高耸,正视牛头的话,会看见牛脊背。别忘了,我们人类役使牛时,轭就挂在牛脊背上。而羊就没有高耸的脊背。所以,牛字形中间的丨出了头,羊字形中间的丨不出头。造字者可谓观察入微!

点评

您可以自己画个牛头正面画,一定要画上您所谓的牛背脊,如果您看到不是牛头上长个包的话,再来解释也不迟。  发表于 2017-1-16 12:47
您的这个想法,已经不是牵强附会的问题了,已经突破了人类审美的底线。  发表于 2017-1-16 12:45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始能校斋 发表于 2017-1-15 22:02 本帖最后由 读始能校斋 于 2017-1-15 22:07 编辑 楼主提出了%8 ...

您既然怀疑甲骨文的真实,那我们就举金文“图画”文字的例子来看看,在下面这两个金文“图画”当中有一个是牛头部有突起部分的,我们看到也是属于牛的额头部分(角在其后),也就是说单独表现牛头的绘画本身是不可能出现牛头部以外的其他部位的,这是人类表达某一个具体事物外部特征的基本原则。只有在描绘牛的侧面整体时,我们才有可能判断出哪个部分属于牛背脊。

其实,金文那牛头部有突起部分的“图画”,完全是为了配合体现或解释性表现“金文牛字形”的一种具象表现形式而已,绝不是“金文牛字形”来源或简化自这个“图画”形式。本末一定要搞清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12-6 00:37 , Processed in 1.06818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