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鸤鸠

一點疑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9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假”、“果”都表示假設、如果,表示“VP”的完成、實現,很顯然也是來自“假”之已、終義與“果”之結果、結束義,因為是用在假設條件語句中,故表示假設、如果的語法意義,就由“假”、“果”承擔了;而值得注意的是,“遂”也有表示如果、假設的語法意義(具體參看羅維明:《中古墓誌詞語研究》,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4月,第153—155頁),很顯然也來自“遂”的遂成義。“假”、“果”、“遂”表示假設的語法意義,與“/暇”、“果”、“遂”表示能的語法意義可以比較互證。


 楼主| 发表于 2016-12-5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17樓  “民乃宜怨”,“宜”仍當從蘇建洲先生理解為虛詞,“乃宜”是兩個虛詞連用, 《太平經》有見;孔家坡日書“屈門:其主必昌富,婦人宜疾”之“宜”,似為必意(蕭旭《古書虛詞旁釋》187頁)。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鸤鸠 于 2017-3-16 22:58 编辑

補充20、21樓

《方言》“假,𢓜……至也”,“不遐”很多人理解為不至、不至於,已到了一捅即破的程度。前面說“不遐/暇/叚”實來自“遐”之終、已義,但“VP”達到了終、已,就是至、成了,它們並不矛盾,是對同一實際的不同表述,只不過以“假,至”的詞彙義去理解“不遐”之“遐”更直接易懂而已


《三德》簡22:“〼之疏,未可以遂。君子不慎其德,四荒之內,是帝之關”,其中“遂”顯然亦用免義。

《從政》甲簡3“禮則顧而為仁,教之以刑則逐”,其中所謂“逐”近年被證明可用為“邇”,而不是“逐”(zhu2)字。但簡文有文獻可對讀,與“逐”對應者作“遯”、“免”,或懷疑“逐”是“遂”的誤字(二者楚文字寫法區別在其上兩撇),應該說有其可能性(此馮勝君先生說,見洪颺:《古文字考釋中的通假關係研究》,第180頁)。果真如此,則此“遂”也不必通假作“遯”,理解為免義即可。值得一提的是,从“爾”聲之字可用為“遂”(陳劍:《清華簡〈皇門 〉“[貝貝+爾]”字補説》),而“逐”用作“邇”,這樣看,則“豕”聲的“逐”直接讀作“遂”也不是問題,這樣就不必看成“遂”的誤字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2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鸤鸠 于 2017-2-21 08:40 编辑

郭店簡《尊德義》簡1“△忿戾”之“”,都知道其意義範圍,可是△表示何詞,則歧說紛紜(參看單育辰《集釋》,後來張新俊也有說,見其《夕陽坡楚簡中的“越濩君”新釋》)。很多學者以為从“隹”為聲,我們懷疑△是否表示的古漢語中的“遂”這個詞,即李家浩、陳劍所論當免、除講的“遂”,比照“遂其咎”,則“遂忿戾”與“止忌勝”相對,似頗合理。“隹”、“遂”皆物部字,其相通之例見於帛書《繫辭》“聖人詆卦觀象,繫焉而眀吉凶,剛柔相遂而生變化”、“【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誰而歲【成焉】”,帛書《要》篇“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剛柔】之相遂而成變”,“相遂”、“相誰”即今本《繫辭》“相推”,是其通假之確證。


《子羔》簡8“A諸畎畝之中,而使君天下而稱”,我們考慮A或當讀為“遂”。語音關係可參陳劍先生《〈上博八·顏淵問於孔子〉補釋兩則》(《簡帛》第7輯),幣文地名“武A”即“武遂”(《古幣叢考》頁67—68),尤為其通假的直接證據。

簡文“遂”與《禮記·月令》“贊桀俊,遂賢良,舉長大,行爵出祿,必當其位”、《管子·君臣下》“選賢遂材”之“遂”同,用其進、達常訓。《孟子·告子下》:“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遂”即“發”、“舉”也。

 楼主| 发表于 2017-1-18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鸤鸠 于 2017-1-30 11:11 编辑

張新俊文章讀為“却”,其實讀為“護”即可,防護之意。

《季庚子問於孔子》簡4有:“君子恭則述,驕則侮”一句,“述”多讀為“遂”,正確可從,不過不當理解為順遂、遂成,而是遂免之意。“驕則侮”言君子因自身而遭致別人侮之,“驕”、“侮”主體並不全是君子,以往理解多誤。“遂”有免之意,李家浩、陳劍二位先生都有文章討論,此亦其例。《老子》第九章:“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荀子·正論》:“流淫汙僈,犯分亂理,驕暴貪利,是辱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謂義辱。”《上博(二)·從政》甲篇簡6:“不恭則無以除辱,不惠則無以聚民。”《論語·陽貨》“恭則不侮”, 《說苑·敬慎》“恭則免於眾”(《孔子家語·賢君》作“恭則遠於患”)皆可與之相參。


《凡物流形》甲篇简8“天之明得?”首字有可能是“”字。古文字中“”的形體參看蘇建洲《清華簡〈繫年〉集解》843頁、李春桃《釋“紳”“毄”——從楚帛書“紳”字考釋談起》,清華簡《別卦》簡1也有“繫”,整理者同時指出《凡物流形》甲簡15“於四海”的也是“繫”。這是很正確的。

《逸周書·作雒解》:“南繫於洛水,北因于郟山。”陳逢衡云:“南繫於洛水者,據《度邑解》云‘自洛汭延及伊汭’,水北曰汭,故曰南繫,猶所謂衣帶水也。”“繫”是連繫、通至、延及的意思。《廣雅·釋詁一》:“繄,至也。”但文獻中“繄”從未見有至意,或以為“繄”當是“繫”之誤字,很有道理。《淮南子·泰族篇》:“曠然而通,昭然而明,天地之閒,无所繫戾,其於以監觀,豈不大哉!”“繫戾”或作“擊戾”,“戾”即《詩·大雅·旱麓》“鳶飛戾天”、《小雅·采芑》“其飛戾天”等之“戾”,訓“至”,“繫/擊”、“戾”近義連用。

簡文“繫於四海”是說達至、連通、延及於四海,與以往釋讀“”、“”的理解相合。又,“坐而思之,於千里”,或讀為“至”、“際/”,我們以為可能讀“濟/齊”。《易·繫辭上》:“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淮南子·原道》:“淖溺流遁,錯繆相紛而不可靡散,利貫金石,強濟天下,動溶無形之域,而翱翔忽區之上。”高誘注:“濟,通也。”

“繫天之明奚得”,似當與下列文獻相參:

    《禮記·中庸》“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繫焉”

   《楚辭·天問》:“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周易·離》:“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

    《論衡·說日篇》:“使日月自行,不繫於天,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

當日月出時,當進而東旋,何還始西轉?

    又:“日月之行也,繫著於天也。日月附天而行,不直〈自〉行也。”

“明”當指日月(如,《六韜·發啟》“大明發而萬物皆照”),“繫天之明奚得”是講繫著、繫屬於天的日月是怎樣得到的。

郭店簡《唐虞之道》有:禪之,世亡隱德”、“升為天子而不驕,不”,舊釋紛紜,似都不能同時將兩條簡文講得通適。此二字右邊所从與”所从可能為一,魏宜輝曾分析“”的構形是以手束囊“東”,是“繫”的表意本字。其說很有道理。

,很多學者就分析為从“東”,我們以為這兩字簡文中可釋讀為“繫”。但“毄/繫”是會意字,“東”與“毄”的字音不直接發生關係,為何這兩字還可能釋為與“毄”有關呢?這“只能說就是戰國文字劇烈省簡成風的表現、並沒有多少道理好講”(陳劍先生語,《簡談〈繫年〉的”和楚簡部分“”字當釋讀爲“捷”》)。典型的例子,如戰國文字“官”可省簡成“”,《繫年》又以見“/�”表示“追”。不過此二例稍顯特殊的一點是,並沒直接用簡省“攴”、“糸”後的“東”,而是用簡省後增“水”的“涷”形保持與“/”語音上的聯繫。

    這樣釋讀,兩條簡文語意都講得十分自然、通適。第一條簡文“孝之殺,愛天下之民;禪之繫,世無隱德”,“繫”是接繫、承繫、垂繫、沿繫一類意思,就是連續、不間斷地傳承、接續下去,這與“孝之殺”之“殺”意思是相近似的,“禪之繫,世無隱德”是說如禪讓能不斷傳接下去,世間就不會有賢能被埋沒之士。

第二條簡文居草茅之中而不憂,知命也,升為天子而不驕,不繫也”,此“繫”是繫屬、繫著、繫累一類意思。《淮南子》:“情繫於中,行形於外。”《管子·禁藏》:“故主政可往於民,民心可繫於主。”《管子·國蓄》:“故人君挾其食,守其用,據有餘而制不足,故民無不累於上也。”“累”、“繫”意思相近。《淮南子·詮言訓》:“內便於性,外合於義,循理而動,不繫於物者,正氣也。推於滋味,淫於聲色,發於喜怒,不顧後患者,邪氣也。”《詮言訓》又有:“輕天下者,身不累於物,故能處之。”《戰國策·趙策三》:“許由無天下之累,故不受也。”簡文“升為天子而不驕,不繫也”謂升為天子也不驕傲,是因內心本不繫屬、繫著。

另外,陳侯因(《集成》4649),此字舊多釋“紳”,據《繫年》簡134、《別卦》簡1、《凡物流形》甲簡15三形,很可能當改釋“繫”。銘文云“其唯因齊,揚皇考,紹~高祖黃帝,纂嗣桓文”,“繫”、“繼”音義皆近,可以通假,“紹繫”可讀為“紹繼”。《管子·小匡》:“度義光德,繼法紹終,以遺後嗣。”《後漢書·荀悅傳》:“聖上穆然,惟文之恤,瞻前顧後,是紹是繼。”可見從文例看,釋讀為“繫/”也很合適。

以上所說不敢言必,僅提出一家之言供批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4-20 05:26 , Processed in 1.07346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