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26有“尼睆”,整理者解釋說:
尼,《爾雅·釋詁下》:“即,尼也。”郭璞注:“尼者,近也。”《說文》:“尼,從後近之。”段玉裁注:“尼訓近,故古以為親暱字。”“暱”通作“昵”。
睆,《玄應音義》卷十九“瞳睆”注引《蒼頡篇》:“睆,目出皃也。”即眼睛突出狀。《說文》以“睆”為“睅”之或體。《莊子·天地》“睆睆然在纆繳之中而自以為得”,陸德明《釋文》引李云“睆睆,窮視貌。”“睆睆”所以可訓為窮視,或即因“睆”、“遠”音同,皆匣母目元部字。“睆”可以假為“遠”,“遠”有極意,與“窮”義近同。
懷疑可能讀為“柅筦”,都是纏繞絲繩的工具。“柅”,除大家熟知的《易·姤》“繫于金柅”外,還可指轆轤上絡繩的部件,西北漢簡有見;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筦,一名筳,蘇俗謂之籆頭,列梃如柵而圓,所以綰絲於其上也。”
另,前言“參”,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奴婢廩食粟出入薄簡》亦多見
举报
這種理解因為兩字都破讀了,其實我們並沒有多大把握,也不排除有讀作“泥垸”的可能性,“垸”是指用漆摻和骨灰塗抹器物(文獻中此詞義見有直接用“睆”者,《禮記·檀弓上》:“華而睆,大夫之簀與?”《經典釋文》引孫炎云:“睆,漆。”如此則“尼睆”讀為“泥睆”便有一字不需破讀了),“泥”作動詞,是指用稀泥或如稀泥一樣的東西塗抹或封固,如《大戴禮記·武王踐阼》“撓阻以泥之”,王聘珍謂:“泥,塗也。”(關於此句的最新解釋,可參看盧付林、程邦雄:《釋“撓阻以泥之”》,《語言研究》,2014年10月第34卷第4期,第108—111頁),《世說新語·汰侈》“王以赤石脂泥壁”。《蒼頡篇》簡文理解之所以多難敲定,正因為有時沒有明顯的限制因素,但可考慮的答案不止一種。
帛書《十六經·正亂》有所謂“毋留吾醢”、“留醢”之語,“留”或讀為“流”,以為是傾倒的意思,大概也不正確。按此“留(流)”也就是《蒼頡篇》的“流”,是腐敗的意思。《晏子春秋·內篇諫下》“醯醢腐,勝沽也”,可資參比。另外《成法》“不可法組”的“組”當讀為“阻”,是依、怙的意思。
趁此帖對本人曾研究過的上博簡的一個問題作些補充
《彭祖》簡4“既只於天,或椎於淵。夫子之德登矣,何其宗”,曾經或懷疑“椎”釋“集”,或又讀為“襲”,“襲於淵”是說龍掩藏在深淵中。
按帛書《二三子問》有一段頗相關的話,作:“二三子問曰:‘《易》屢稱於龍,龍之德何如?’孔子曰:‘龍大矣!龍形遷格,賓于帝,俔神聖之德也。高尚(上)齊乎星辰日月而不曜,能陽也。下綸(淪)窮深潚之淵而不沬,能陰也。上則風雨奉之,下綸(淪)則有天□□□。’”對比證明李零、劉洪濤把“只”讀為“躋”是正確的,因為《二三子問》“高上齊乎……”正作“齊”,“椎”對應的是“綸(淪)”則可能是通假關係,兩字韻部分屬微文,是嚴格的對轉關係,聲母一屬來母、一屬定母,都是舌頭音。
《彭祖》簡2出現過一個“綸”,但是據程鵬萬的研究,簡4當歸屬《競公瘧》,同時《彭祖》、《競公瘧》因為是同一書手所抄,那麼“椎”讀為“淪”的用字習慣就只能是底本問題,而與書手沒有關係。
簡42“齎購件妖”,注謂:
件,《說文》:“分也。”
妖,好也,美也。亦訓怪異。與“夭”通用。夭,屈也,折也。《戰國策·齊策一》:“韓且折而入於魏。”高誘注:“折,分也。”
對“妖”的解釋曲折了些,恐不可信。此“妖”當以其常義解之。
《銀雀山漢墓竹簡〔貳〕》“陰陽時令、占候之類”之《占書》簡2095有:
天德[羊/羊]鈞侵(祲)恙(祥)件,而倍(背)眾侍(恃)强以幸殆於天下者,雖勝其民,不有其土。
其中“件”研究者多無說,但可推測它應是與妖異相關、相類者。此與《蒼頡篇》“妖件”排在一起正相合,只不過“件”具體指什麼,尚不清楚。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5-4-27 19:01 , Processed in 1.07207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