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380|回复: 11

[古文字综合] 古文字与古战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30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文字与古战争

    记得小时候,我家住农村,与城市只隔着一条GS河。两岸的孩子有时发生摩擦,就会隔河开战。这边的石头抛过去,那边的石头也会飞过来。虽说并没有枪林弹雨的感觉,但也兴奋刺激,让人会不时的出一身冷汗。

    这样的记忆,最近在我的心里又重现了,在我审视某些古文字的时候。这些古文字告诉我,古时的战争场面与我童年的记忆有着多么惊人的相似之处!人类的童年和我的童年,在打仗的时候,难道都要靠石头来解决问题?

    我爱好古文字三十余年。最近,我发现了一个字,使存在于我脑子里的某些问题一下子得到了答案,这个字就是“殳”。殳:读音shu阴平,一般字书解释为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其实这种解释并不正确,我以为。殳的篆字写作“”,甲文字体为。下面从又(手);上面弯弯的一笔顶着一个圆形物,似乎不应该是“竹木”之类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在我爱好古文字的生涯中,我发现弯笔(曲线)有时会被用来表示运动轨迹。别人是否知道这一点我孤陋寡闻不得而知。但我是知道的,从理论到实例。从理论上讲,从美学角度分析,曲线具有动感(直线表示平静)。不理解的朋友可以去看心电图图谱。篇幅所限,实例只能举一个,那就是这个“殳”字上面的弯笔。这弯笔就是运动轨迹。什么东西的运动轨迹呢?石头,由上面的圆东西表示。我会在后面证明它就是石头。手,石头,运动轨迹,这个殳字的意思就昭然矣。它是“投”的初字。投:抛、掷、扔(多指有目标的):投篮,投弹(《汉典》)。殳字下边已经有了手(又)了,所以投字的提手应为蛇足之笔了。那么殳字里的石头是投向哪里的呢?我可以告诉你,投向了城墙上的守敌。请看以下分析。

 古文磬 。目前学界基本认同此字为古文磬字,中间从石,古文写作(厂),上边是系磬的绳子,下边手持击磬之锤。但此说有个明显的错误。击磬之锤是直柄而非曲柄。并且再与下边的古文砓字仔细一比较,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磬字问题就更大了。

古文砓zhe去声)砓阻貌(《字汇补》)。只是少了上面系磬的绳子,磬就不是磬了。这是否不合情理呢?其实这俩字解说都不妥当,错就错在中间所谓石字其实是城墙。认真审视会发现,古文磬字里,殳字所投的石头都达不到城墙顶端,所以城上的人仍然露出半个身子,并不躲避。怎么会是半个身子呢?下半身被城垛遮挡所致。古文字表现正面之人往往就是一个“大”字。请看下面这个字,口字表示城墙,上边的大字就表示一个人。右边恰恰也是一个殳字。石头投向守城之人应无异议。磬字里的半个大字与此字中大字的上半部分完全一致,说明前者应该是人的上半身。那么古文砓字里的守城人哪里去了呢?仔细看一看古文砓字里的殳字所投的石头都达到了城墙之上,应当具有杀伤力的。所以守城人就躲避了。 古文庇。从厂不从广,守城的人蜷伏在城垛后躲避,这应该是庇字的初始意义。

还有两个字可以作为旁证。一个是“没”一个是“殁”。

   

    没:没字的古文,又上边是个回字,若分析其意义,倒不如现在这个没字好理解。在古文磬字里,殳字所投的石头尚达不到城墙的高度,一般就会落入护城河中,这就是没字从水从殳的初始意义。《辞源》没: mò (一) 入水,(二)淹没。但殳(投)的目标是守城的人,奏效了吗?没。于是没字的引申义就出来了。“没”字的这个引申义,普通话读作méi,方言有读作mumomaome的,与没的初始意义读音更接近,当然这个意义有的地方写作“冇”。

   

   殁:殳字所投的石头必然会有许多击中目标的,这就是殁字的初始意义了。殁:从歹从殳。歹,原为歺,坏的意思,石头砸身上自然不是好事;歺也与死有关,所以后来殁有死义。

 

   上面所说,都与殳(投)有关。正如字书所说,投大多都是有目标的,殳的目标就是守城之敌。为什么要用石头来攻击守城之敌呢?为攻城作掩护也。

 

    下面是和攻城有关的古文字。

 

古文登。从阜从登。一般认为阜乃土堆土丘,其实是城墙。把古文阜字横过来,那上边的三个短杠正像许许多多的城垛。受版筑技术制约,一般城池都是方形的。但鲁国故城的外城平面却呈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所以叫“曲阜”。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但阜为城墙却是没有疑义的。古文登字里表示城义的阜现在省略了,但登字的本义就是登城。“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瑕叔盈又以蝥弧登”。这是《左转  隐公十一年》里攻打许国时的情形。当然,城墙又陡又高,“登”必须借助他人之力。

     古文陆。人们不知阜乃城墙故误解为陆字。这里的几个阜字是不是更像城墙上的城垛?其余部分或二人或三人上下相叠,应是众人登城的场面无疑。         

古文及。《说文》及:逮也。从又从人。许氏此说不确,这里的手(又)是托着脚使劲的,前一及字特意画了一只大脚,后一及字更是直接从止从手(又),意思很明确:“至也”(《广雅》),就是已经到了(够得着)城墙上端了。

古文及字似乎看不出登城的意义,但及字的这几个孳乳字分别从阜、土、口,而这三个部首都有城义。阜有城义不需多说;古时筑城多为土打墙,故“城”字从土;古时城池多为方形,故口字也有城义,如“韋”字。

 

以上是和攻城有关的古文字,下面是与守城有关的古文字。

   字形还是从阜从二人,不过人的身边多了点儿东西。前一字是两短杠,后一字的短杠上有表示下落轨迹的竖线。什么东西呢?城墙上边砸下来的东西。

    古文堕,这个字里看不到登城的人了,看到的是一只或两只手(又)。阜,厂都有城义。由最后一字可以看出城上之人手里拿的应该是石头之类的东西。上边一小竖表示下坠的轨迹。仔细与攻城方的殳字作一比较就会发现,

两方面文字里的短杠和圆东西完全相同,不同之处是攻城方的殳字是曲线,我们现在叫做抛物线,表示的是往城头抛掷石头的情形。而守城方的短竖则是物体下落的轨迹,表示守城一方往下砸石头的情形。

 

说一个和守城有关的字,证明厂字与城有关。这个字就是“反”。

古文反,从厂从手(又)。似乎没有人把此字解释得合情合理。因为没人知道厂字即城字。古文厚就是厂字下一城字。用城墙表示厚义,合情合理。同样,反字里的厂也是城。有人到了城上什么打仗的家什也没带,只有一双手。空手是不能打仗的,所以必须返回去拿家什可见是返字的本字。返反的孳乳字

 

以上说的是城下往城上扔石头,城上往城下扔石头。但怎么知道扔的是石头呢?

这要从“砲”字说起。

 

砲,现在写作炮。古时为什么写作砲呢?因为古时的砲其实就是“抛石机”,所以此字才从石从包。砲为什么与抛同音?音近意不远,砲有抛义也。抛与投同义,都从手,用手抛投石头时常力有不逮,于是人们发明了砲——抛石机。 :砲的异体字,此字说明砲既与抛有关,又与车有关。古时的砲又叫抛石车,可以推着行进的。

古文阵古文库,我怀疑这俩字实为一字,都是车到城下之意。车到城下做什么?这应是不言而喻的了。

 

另外炮字的本义是炮制,一种烹调方法,读作páo,与庖丁解牛的庖同音,意义也相近。

人类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火器时代以后,炮才从厨房走向了战场而取代了砲。

 

以上对砲字的分析解读可以证明,人类确实曾以相互投掷石头作为作战手段来的。

 

发表于 2015-5-30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Br>  “在我爱好古文字的生涯中,我发现弯笔(曲线)有时会被用来表示运动轨迹”——大赞!</br>

<Br>  『会意•象形字』的一大原则:代入法。</br>

<Br>  博主以身临其境,换位思考,凭实物图例考辨古文字的方法,很吃功夫,但是先已立于不败之地,故而大赞!致敬!</br>

<Br>  希望坚守下去,编列成初读画书,发扬光大。</br>
 楼主| 发表于 2015-5-30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良渚神徽 发表于 2015-5-30 09:49
<Br>  “在我爱好古文字%E ...

谢谢关注,谢谢夸赞。
曲线表示运动轨迹,比如乙和乚,在古文里是一样的,都是三折。三表多数,古人的意思就是拐了不少弯,饶了不少弯。逃亡的轨迹。引申为消失。
先生有兴趣看看古文“亡”字,其实是弯的初字。
男字下的力,那一弯,是野兽逃跑的轨迹。人们说是耒柄,不可能有那么弯曲的。
发表于 2015-5-30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良渚神徽 于 2015-5-30 19:53 编辑

赞!赞!葬!
  “线条美”是中国书画的显著特色,看来是有很深厚的现实生活渊源的。

  这种独特审美观念,在甲骨文、钟鼎文、出土简帛上表现的尤其突出,正应了那句话: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初创期文字”,就上古人民来讲,真的是一桩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运笔之妙,存乎一心焉”。
发表于 2015-6-5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怀剑听雨 于 2015-6-5 23:09 编辑

很多考古挖出来的三代兵器上都有刻字,不能瞎解释吧,投出去的不一定是石头也可以是矛,投石用的是投石索,不是没羽箭张清的手

曲阜已经考古出,是城里和雅典卫城一样有一座山,所以城墙不能是方形而是长方形多读书特别是多读考古的书才不会在古文字上闭门造车,空谈多无益,手铲释天书

 楼主| 发表于 2015-6-8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剑听雨 发表于 2015-6-5 22:57
本帖最后由 怀剑听雨 于 2015-6-5 23:09 编辑 <p>很多考古挖% ...

感谢先生赐教。
不知山是否有曲直之分,如天下之山大都是“直山”,则曲阜的山以曲得名可矣。
城墙可是分曲直的,并且天下城墙以直为主(长城除外),鲁国故城则是曲的,有图为证。
尤其是,在下闭门造车,发现古文阜字不是土山而是城墙。在拙作《官字释解》《古文字与古战争》里都有分析例证。先生开门造车,想必经多见广,请就古文阜字的本义指教指教在下,在下将不胜感激之至。
发表于 2015-6-10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所见之鲁国故城已经是西周末年之城,而西周初年之城至今未见,或许和后城合二为一,或许另在曲阜市内他处。内有土山,外有珠水,城绕土山而建,留的余地不多,所以依山边和珠水的弯曲而导致城墙不是直角。仔细思考后,我觉得先生“古文阜字不是土山而是城墙”的论点应该值得肯定,我只是在强调事物的复杂性,曲是复杂原因导致的,为先生做一补充。
 楼主| 发表于 2015-6-10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剑听雨 发表于 2015-6-10 19:47
先生所见之鲁国故城已经% ...

感谢先生回复。前天刚发了一篇曲阜地名的帖子,先生如有时间请指正。

祝安!
发表于 2015-6-12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早期城墙都是干打垒,所以是分段修筑,第一期看起来就是一座又一座土山,然后第二期才把口子都封闭上。我觉得阜可以做两重解释,土山和土墙。不过这些都是猜测,您要有空不如去曲阜玩玩,看看周边的山,估计能有新发现
 楼主| 发表于 2015-6-13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怀剑听雨 发表于 2015-6-12 19:29
早期城墙都是干打垒,所% ...

古代筑城墙是使用版筑技术的。不知先生所说的干打垒有依据否。

我是打过墙的,要一气呵成才能打结实。

我也修过水库,那土坝是从两边往中间修筑的。不是一段一段分开的。

阜阳在淮北平原,连个山毛也没有,这名字与山无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5-5 18:52 , Processed in 1.07508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