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671|回复: 1

关于李敖说的“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2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杨一光 于 2013-11-23 07:13 编辑


       文/杨一光    关键词/李敖  女阴  “也” 

 

李敖说“也”是“女性阴部的象形字”,这话虽然重复的是古之经师许慎之言,可若不是经过这位现代“大师”的绘声绘色描述,恐怕还很少有人知道这档事。于是这许慎之谬说,也乘“李敖”之大名而得以宣扬。

 

“也”本是指爬行动物——蛇,与“女阴”豪无关系。然这“蛇”说虽然也是早就有的一种认识,但与“女阴”的说法相类,即都是处于看图识字的阶段。即若问其为什么是“蛇”,则一如问为什么是“女阴”一样的说不清楚。

 

李文有两组贴图(见下),共六个字形,其实这六字原本就是一字。而通过这六、一之关系,我们或可以回答其为什么是“蛇”而不是“女阴”的问题。

 

今之“蛇”字从“它”,《说文》释“它”曰:“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之形。”显然这“它”说的就是蛇,是知“它”就是“蛇”的本字。而“它”与“也”则是同字异书的关系。而其图一之秦刻石作“𠃟”者,则是“它”即“也”的又一写法。

 

“蛇”又写作“虵”,此亦可正“它”与“也”本是同字。至于图一中的所谓古文“匜”者,应是“匜”的省文,即是“也”字,因此与图二中的“它”是同形。

 

其实“蛇”的最原始形应是“乙”。“乙”之隶、楷书变体作“乁”、或“乚”,也就是图二中的”形。 而“乙”形之委曲蜿蜒貌,就是蛇的象形写法。后“乙”专用作天干字,即为甲乙之“乙”,遂增加义符“甲”而写作了“它(也)”。“甲”的原始形似“个”,或简作“十”形。而“个”下从“乙”或是“十”下“乙”者,就是“它(也)”的正体结构。

 

“甲(个)”者,鳞甲也。蛇为鳞甲之虫,故字从“甲(个)”。

 

其实这图二中的“虫”与“它(也)”也是同字。即“甲(十)”之竖划与其下形“乙”连成一笔者,是为“虫”字,而分别之,则为“它”或“也”形矣。

 

“虫”本读“hui4”,而今读“chong2”之“虫”,本作“螽”,讹作“蟲”,简作“虫”。具体地说:古人说“虫”,即读“hui4”时,指的就是蛇,故《说文》释“虫”曰“蝮”,“蝮”即是蛇的一种;而说“螽(蟲虫)”,即读“zhong1”或“chong2”时,是泛指虫类,后又总称昆虫或专指蝗虫。

 

“虫(hui4)”同“它(也)”,本指的是蛇,后又泛称鳞甲类的爬行动物,如龜、鳄鱼、蜥蜴等,是故即“虫(hui4)”又为鳞甲类爬虫动物的总称,而“它(也)”仍是具体之言,即专指蛇。再后来人们又把鳞甲类爬虫统属之于虫类,而泛称之“虫(chong1)”或“虫豸(虫子)”,是故又复加义符“虫(chong2)”作“蛇(虵)”,以领其爬虫“蛇”的本义。而其本形“它”与“也”,则分形转义为另字矣。

 

“龜”字的中间形,就是“它(也)”字,故《说文》释“从它”。鳄鱼之“鳄”本作“鮀”,或作“𩵔”,即亦是从“它(也)”。而蜥蜴之“蜴”本作“易”。“易”则从“彡(san1)”从“它(也)”,《说文》释之为“象形”,误。“彡”为文彩貌,蜥蜴之属,有鳞甲,其肤色斑斓、易变,故字从“它(也)”从“彡”。

 

“龜”、“鮀”、“易”者,都是有鳞甲,且以蜿蜒爬形为其主要特征,故其名字从“它(也)”,且取义于“它(也)”。此亦可证“它(也)”本指的就是爬行动物蛇,而非为女阴。

 

蛇形屈曲,故字从“它(也)”又多与委曲或弯曲义有关。如:“匜”,器名,柄有流道,可以注水,其状委曲;“迆”,《说文》释“邪行”,“邪行”即斜行,是曲行之貌。“迆”又作“迱”,或讹作“迤”;组词为“逶迆”,或作“逶”,今则作“逶迤”,而《诗》是作“委蛇”(见《召南·羔羊》);“馳”者,马直奔曰“騁”,而左旋右踅(xue2),即曲折行貌则称之“馳”。

 

“他”又作“佗”,原是指人之曲行。《诗·鄘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 这“委佗”亦同“委蛇”或“逶迤”,是曲行之谓。 《扬子·法言》:“君子正而不他”,“不他”或作“无他”,即是由不曲行或不邪行引申而来,是不二心或无他志的意思。“他(佗)”为曲行义或相去义,是故又用作第三人称。即别我而行、弃我而去或不同与你我者,是为之“他(佗)”。

 

总之,“也”就是“它”,“它”本是“蛇”。因此无论是“也”还是“它”,以及其所从字者,都绝无“女阴”的痕迹。可见许、李之言者,本是看图识字的认识,不过是曲说谬解而已。

 

李氏与其文尾记曰:“新生代的国民党是无知的,当然不识字,所以过去把阿拉伯西南的国家Yemen 翻成‘也门’,幸亏读过古书的于右任发现了这一荒唐,在《中央日报》上投书建议,后来才改为‘叶门’,有趣哉,老k!”

 

……读罢,则附记曰:其无知的自是无知,而有知且读过古书显为“大师”、“大家”者,其实也就是这类水平。是知妄言“传承”,皇说“正体”者,亦不过是如此。以海岛之狭怀,一隅之偏私,怎领长江黄河之意气?哪来三山五岳之襟風?唯不过一弯流溪之小景,半壁颓崖之残观,且聊以自慰耳——“也门”、“叶门”,可笑不,老李?
                     

李敖原文贴图一:


 

李敖原文贴图二:

 


 

 

𩵔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4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杨一光 于 2013-11-24 18:55 编辑

前篇:《关于李敖说的“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5-6 07:57 , Processed in 1.06577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