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243|回复: 2

【文字】中华书局版《史记》修订本今日全球首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0-19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得哥 于 2013-10-19 22:53 编辑

    http://www.zhbc.com.cn/book_view.asp?bid=12181

 

    本套书在10月19日北京时上午10点,在全球(含欧洲、美国、韩国、日本,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等)同步首发。

    函装限量印制两万套,每套均有唯一的收藏纪念号布脊精装,纸张上乘。

编辑推荐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二十四史”之首。全书一百三十卷,其记载始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时期,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959年,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领衔整理的《史记》点校本出版,以其分段精善、校勘审慎、标点妥贴,有关技术处理得当,成为半个世纪以来最为通行的《史记》整理本,中国历史典籍整理标志性成果。
    修订本历时8年,是二十一世纪最新学术成果和学术水准的集中体现。

修订重点
一、广校诸本
    全面而系统校勘了北宋至清有代表性的多种《史记》刻本,其中有“世间乙部第一善本” ——中国台湾藏北宋景祐监本《史记集解》、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南宋绍兴本《史记集解》、日本藏南宋建安黄善夫刊《史记》三家注合刻本、南宋淳熙刊本《史记集解索隐》合刻本、日本藏六朝钞本、日本藏唐钞本、法藏敦煌残卷等。选用善本之精,校勘规模之全,超过此前各家。
二、新撰校勘记
    复核了点校本对底本所作的全部校改,包括方圆括号改补和暗改。已经厘正的从之,存疑的慎重斟酌,错误的予以纠正,统一撰写校勘记,涉及增删正乙的重要改动都出校说明。全书撰写校勘记三千余条。
三、订补疏误,后出转精
    改正原点校本破读之处,纠正讹脱衍倒。全面检核三家注相关引文,确立引文的精确起讫和来源。充分利用清代至今前贤时彦及日本、海外学者的校勘、研究成果,适度参考出土文献,择善而从。
四、尊重底本、优化完善
    修订本延续点校本所选的清金陵书局本作为底本,尊重、保留金陵书局本、点校本的整体面貌和优秀成果。恢复金陵书局本删削的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补史记条例》和《三皇本纪》,将《史记索隐·补史记条例》所缺部分补入相应篇目,保存文献,方便读者。
五、多领域专家协作
    约请天文、历法、礼制、中西交流等专门领域研究名家参与修订,数十位文献学家、史学家参与审读,提供专业意见,吸收完善。

--------------------------------------------------------------------------------
《史记》修訂人员名录
原点校者  顾颉刚   贺次君   宋云彬   聂崇岐
修订主持人
赵生群,博士、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太史公书研究》、《史记文献学丛稿》、《春秋经传研究》、《史记编纂学导论》等
修订承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修订组成员
赵生群   王   锷    方向东  王华宝   曹红军   吴新江  王永吉   苏  芃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組織機構及成員名錄
總修纂
任繼愈

學術顧問
      王元化  王永興  王鍾翰  馮其庸  何茲全  季羨林  饒宗頤  蔡尚思  戴逸

 

附錄:原標點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諸位學者(采自《張政烺文史論集》)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9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得哥 于 2013-10-19 22:48 编辑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緣起

 

      以「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爲代表的紀傳體史書,記載了中國古代從傳説中的黄帝到辛亥革命結束清朝統治前各個朝代的歷史概貌,以歷代王朝的興亡更替爲先後,反映了中國的歷史進程,構成了關於中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思想文化、社會風俗等各個方面最爲重要的基本史料,使中國和中華民族成爲世界上惟一擁有數千年連貫、完整歷史記載的國家和民族。這是中華民族引以爲榮並值得進一步發揚光大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産。

 

      爲了更好地傳承與保護這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二十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在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部署和國家有關部門的直接領導下,由中華書局承擔組織落實和編輯出版工作,集中全國學術界、出版界的力量,完成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點校整理和出版。從一九五八年九月標點「前四史」及改繪楊守敬地圖工作會議召開,次年九月點校本《史記》問世,到一九七八年點校本《宋史》完成出版,整理工作歷時二十年,其間不斷完善點校體例,逐史加以標點、分段、校勘、正誤、補闕,所積累的科學整理方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爲傳統文獻的整理做出了寶貴的探索,確立了現代古籍整理的基本範式和標準。點校本出版之後,以其優秀的學術品質和適宜閲讀的現代形式,逐漸取代了此前的各種舊本,爲學術界和廣大讀者普遍採用,成爲使用最廣泛的權威性通行本。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從開始出版,至今已超過半個世紀,上距一九七八年《宋史》出版,點校工作完成,也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整理出版工作,由於受到當時種種客觀條件的制約,加之整理出版過程歷時綿長,時間跨度大,參與點校者時有變動,點校體例未能統一,或底本選擇不够精當,或校勘過於簡略,或標點間有失誤,各史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憾。爲適應新時代學術發展和讀者使用的需求,亟需予以全面修訂。

      中華書局於二〇〇五年開始籌備「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修訂工作,梳理學術界關於點校本的意見建議,清理點校工作原始檔案,進一步明確修訂工作重點。二〇〇六年四月召開專家論證會,得到了學術界的積極響應。其後,在新聞出版總署、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和社會各界學術力量的支持下,正式組建了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組織機構,擬定了修訂工作的各項具體規定,包括《修訂工作總則》、《修訂工作流程》,以及《標點分段辦法舉例》、《校勘記寫法細則舉例》等一系列規範性文件,並在全國範圍内通過廣泛調研,遴選確定了各史修訂承擔單位和主持人。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二十世紀中國古籍整理的標誌性成果,修訂本是原點校本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延續。修訂工作在原有點校本基礎上展開,嚴格遵守在點校本基礎上進行適度、適當修訂和完善的原則,通過全面系統的版本覆核、文本校訂,解決原點校本存在的問題,彌補不足,在原有基礎上,形成一個體例統一、標點準確、校勘精審、閲讀方便的新的升級版本。

 

      修訂工作的總體目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保持點校本已取得的整理成果和學術優勢,通過各個修訂環節,消弭點校本存在的缺憾,並認真吸收前人與時賢的研究成果,包括當代學術研究的新發現(文物、文獻資料)、新結論(學術定論),使修訂本成爲符合現代古籍整理規範、代表當代學術水準、能够體現二十一世紀新的時代特點的典範之作。二,解決原點校本各史體例不一的問題,做到體例基本統一,包括:規範取校範圍、校勘取捨標準、分段及校勘記、標點方式;撰寫各史修訂本前言、凡例;編製主要參考文獻目録及其他附録、索引。

 

      早在一九六〇年,時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的齊燕銘同志,就曾對點校本「二十四史」提出過兩點明確的要求,其一是在學術成果上「超越前人」;其二是經過重版修訂使之「成爲定本」。點校本所作出的超越前人的學術業績,獲得了學術界和廣大讀者的高度評價和廣泛採用,經過全面修訂,在保持原有學術優勢的基礎上完善提高,進一步確立並鞏固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現代通行本地位,「成爲定本」還需要廣大讀者的檢驗和今後不斷的努力。

 

      點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整理工作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始,至本世紀全面修訂再版,五十餘年間,一代又一代學者如同接力賽跑,前赴後繼,爲之默默奉獻,傾盡心力。點校本的學術成就和首創之功,以及其間展現的幾代人鍥而不捨的爲學精神,將澤被學林,彪炳史册!值此修訂本出版之際,我們向參加點校工作的前輩學者和出版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懷念,向承擔本次修訂的各位學者專家表示誠摯的謝意,向國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員會及辦公室、各史點校和修訂承擔單位、各相關圖書收藏機構,以及關注和支持本次修訂工作的社會各界人士,謹致由衷的謝忱。

                                                                                                                                              中華書局編輯部 二〇一三年七月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9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一得哥 于 2013-10-19 22:51 编辑

                                                                            修訂前言


 

                                                                                       一


    《史記》,漢司馬遷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從開始撰寫到最後成書,經過了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兩代人的努力。司馬氏先人「世典周史」,司馬談仕於「建元、元封之閒」,長期擔任太史令,曾「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黄子」(《太史公自序》)。他熟悉史事,精通諸子之學,有意繼《春秋》而作史,以創作《史記》爲己任,但生前未能如願。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一一○年),司馬談病危,囑咐司馬遷繼承父業,完成《史記》撰著。


    司馬遷,字子長,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市)人,生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一三五年),卒年無考,約在武帝末年。司馬遷「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太史公自序》)。在南游之前數年間,他曾向董仲舒請教過《春秋》之學,向孔安國學習過《古文尚書》。元封三年(公元前一○八年),司馬遷任太史令,「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開始蒐集史料。太初元年(公元前一○四年),司馬遷與公孫卿、壺遂等人共同修訂的《太初曆》正式頒佈施行,於是開始撰寫《史記》。天漢三年(公元前九八年),司馬遷因李陵事件得罪武帝,被處腐刑。《漢書·司馬遷傳》云,「遷既被刑之後,爲中書令,尊寵任職」。遭受腐刑摧殘的司馬遷,更加堅定了完成《史記》的決心。征和二年(公元前九一年),司馬遷作《報任少卿書》,云:「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爲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文選》卷四一)概述全書及各部分篇數,與《太史公自序》全同,可見此時《史記》已經基本完成。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漢書·楊惲傳》稱「太史公記」,《漢書·藝文志》稱「太史公百三十篇」,《風俗通·正失》稱「太《史記》」。大約在東漢桓帝時,《史記》之名已經通行。

                                                                                      二


    《史記》敍事,始自黄帝,下迄西漢太初。《太史公自序》云「余述歷黄帝以來至太初而訖,百三十篇」,又云「漢興已來,至于太初百年」,又云「百年之閒,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其他各篇也多次提及太初斷限。《太史公自序》云:「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脩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紀》第十二。」太初下限的確定,也與其時漢朝文治武功臻於鼎盛有關。今本《史記》中涉及太初以後之事,多爲後人增補。


    《史記》全書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太史公自序》、《漢書·司馬遷傳》皆有明文。但在司馬遷去世之後不久,《史記》便已殘缺。《後漢書·班彪傳》引班彪《略論》云:司馬遷「作《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百三十篇,而十篇缺焉」。《漢書·藝文志》云:「《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録無書。」《漢書·司馬遷傳》也説其中「十篇缺,有録無書」。所謂「有録無書」,指劉歆《七略》雖有著録,而其書已亡。《漢書·藝文志》係據《七略》節縮而成,而《七略》本於劉向《别録》,據此可知劉向、劉歆時《史記》已有亡佚。實際上十篇亡佚的時間,當更在劉向父子之前。漢宣帝、元帝之時,褚少孫已稱求《三王世家》、《龜策列傳》不能得,因未盡見諸本,所以他不敢斷言亡闕與否,實則其篇已佚。


    《漢書·司馬遷傳》注引三國魏張晏列舉十篇亡書云:「遷没之後,亡《景紀》、《武紀》、《禮書》、《樂書》、《兵書》(按即《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後人討論此十篇存亡,多有爭議:或以爲十篇草創未成(如劉知幾),或以爲部分亡佚(如吕祖謙),或以爲十篇未亡(如李長之)。余嘉錫《太史公書亡篇考》折衷群言,詳加考證,多精當之論,可以參看。


    今本《史記》十篇俱在,當出後人續補。張晏又云:「元成之閒,褚先生補缺,作《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日者列傳》,言辭鄙陋,非遷本意也。」張晏所云褚少孫補《史記》四篇,其中《三王世家》、《龜策列傳》二篇,褚氏明言求《史記》原書不能得,因而補其缺,所補文字標明「褚先生曰」;《日者列傳》雖未明言爲補亡之作,但褚補文字俱在,亦稱「褚先生曰」,應無疑義;今本《孝武本紀》鈔《封禪書》成文,篇中無「褚先生曰」,當非褚少孫手筆。錢大昕云今本《孝武本紀》「或魏晉以後,少孫補篇亦亡,鄉里妄人取此以足其數爾」(《廿二史考異》卷一)。褚少孫續史篇目有六篇,分别爲《三代世表》、《建元以來侯者年表》、《外戚世家》、《梁孝王世家》、《田叔列傳》、《滑稽列傳》,亦皆標明「褚先生曰」。至於《孝景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傅靳蒯成列傳》六篇,爲何人所補,今已難以考定。余嘉錫云:「張晏雖能知十篇之目,然於其六篇不言爲誰何所補。雖明知《景紀》爲劉歆、揚雄、馮衍、史岑等所記,而終不能得其主名。」(《太史公書亡篇考》)


    褚氏之後,繼作者頗多。劉知幾《史通》云:「《史記》所書,年止漢武,太初已後,闕而不録。其後劉向、向子歆及諸好事者若馮商、衞衡、揚雄、史岑、梁審、肆仁、晉馮、段肅、金丹、馮衍、韋融、蕭奮、劉恂等相次撰續,迄於哀平間,猶名《史記》。」(《史通通釋》卷一二《古今正史》)班彪以爲各家所撰續書多鄙俗,不足以踵繼《史記》,「乃繼採前史遺事,傍貫異聞,作後傳數十篇」(《後漢書·班彪傳》),班固等在此基礎上撰成漢書百篇,而各家續書遂亡。


 

                                                                                      三


    《史記》一百三十篇,分爲五體:《本紀》記帝王及王朝之事,爲全書之綱領;《表》載録各個歷史時期王侯將相及相關事件;《書》分門别類記述歷代典章制度和重要專題;《世家》記載王侯貴戚及其家族興衰;《列傳》敍述各色人物事迹及周邊民族歷史。趙翼《廿二史劄記》云:「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爲全史。《本紀》以序帝王,《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繫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於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卷一《各史例目異同》)歷代所謂「正史」,從《漢書》到《明史》,門類或有增減,名目或有異同,篇目或有損益,但都有《紀》有《傳》,絶無例外地沿襲了《史記》體例。


    劉知幾《史通·六家》云:「古往今來,質文遞變,諸史之作,不恒厥體。榷而爲論,其流有六:一曰《尚書》家,二曰《春秋》家,三曰《左傳》家,四曰《國語》家,五曰《史記》家,六曰《漢書》家。」(《史通通釋》卷一)劉知幾分敍六家,統歸二體。所謂「二體」,就是「編年體」和「紀傳體」。《史記》採用的是一種綜合性的敍事模式,囊括了記言、記事、編年、國别等形式,編年與紀傳兼而有之。《史記》縱貫兩千餘年,歷經五帝、三代、春秋、戰國、秦漢,政權更迭,社會形態極爲複雜,採用綜合性的敍事模式,與其所承載的歷史内容有關。就内容而言,《史記》是對前代史學的一次總結;就體例而論,《史記》也是集大成之作。


 

                                                                                      四


    《史記》的史料價值,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漢書·司馬遷傳》云:「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録。」「實録」二字,反映出前人對《史記》史料價值的肯定。隨着時間的推移,《史記》作爲一部歷史著作的價值,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一些原來有爭議的記載也得到了確證。例如,《殷本紀》中有關殷代先公先王的載述,在殷墟甲骨文出土之前,其正確與否無從證實,學者對此疑信參半。自王國維作《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二文(《觀堂集林》卷九),將殷代先公先王從卜辭中剔發出來,使殷本紀所載殷代王統得到了物證。陳直説:太史公作《殷本紀》,多合於殷墟甲骨文,由此推論,《夏本紀》「雖無實物可證,亦必然有其正確性」(《史記新證·自序》)。


    雖然《史記》在史料方面並非盡善盡美,但就總體而言,它是一部價值極高的信史,無愧於「實録」之美譽。由於這一時期的相關文獻大多已經散逸,《史記》的史料價值顯得尤其寶貴。


 

                                                                                      五


    據《太史公自序》和《漢書·司馬遷傳》,《史記》寫成後,「藏之名山,副在京師」,司馬遷死後,其書稍出,「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魏晉時期,《史記》流傳稍廣。晉末徐廣,研覈衆本,兼作訓釋,作《史記音義》。劉宋裴駰,增演徐氏,採經傳百家並先儒之説,作《史記集解》;至唐代,司馬貞作《史記索隱》,張守節作《史記正義》,二人在裴駰《集解》基礎之上探求異文,考證史實,訓釋音義,《史記》三家注由此具備,奠定了《史記》通行文本的基礎。


    《史記》三家注原本各自單行。《隋書·經籍志》及《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録裴駰集解《史記》八十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録《史記索隱》、《史記正義》皆爲三十卷。《集解》八十卷本早已失傳,今本《集解》散入《史記》各篇之中。《史記正義》舊本亦已失傳。《史記索隱》今有明末毛晉汲古閣單刻本三十卷。三家注中,《集解》最早與《史記》正文相附,至南宋出現了《集解》、《索隱》二家注合刻本,再由二家注本合以《正義》,最終形成了三家注合刻本。在這一過程中,因爲裴駰、司馬貞、張守節所據《史記》正文並不完全相同,所以時有正文與注文不相吻合的現象,後人依據注文改動正文的情況也屢有發生,增加了《史記》及三家注文本的複雜性。現存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爲南宋建安黄善夫家塾刻本一百三十卷。


    《史記》存世版本很多,賀次君《史記書録》著録《史記》版本六十餘種,水澤利忠《史記會注考證校補》所列《史記》版本、鈔本資料尤爲豐富。明清時期通行的主要有明嘉靖、萬曆間南北監刻二十一史本、毛晉汲古閣刻十七史本,以及清乾隆武英殿刻二十四史本。近代以來以武英殿本最爲通行,黄善夫本因商務印書館《百衲本二十四史》據以影印,也流傳甚廣。


    清同治年間,金陵書局刊行《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合刻本一百三十卷,由張文虎主持校刻,根據錢泰吉校本和所見其他各種舊刻古本、時本加以校勘,系統吸收梁玉繩、王念孫、錢大昕等人的研究成果,並以《史記》各篇本校,與《漢書》等書互校,參校《太平御覽》等類書,對《史記》予以全面綜合校勘,改正《史記》正文及三家注錯誤甚夥。張文虎據此撰寫了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五卷,共計近九千條,其中多數與文字校改相關。金陵書局本是清末以來最好的《史記》精校本。


 

                                                                                      六


    點校本《史記》,由顧頡剛、賀次君標點,宋雲彬參考顧頡剛、賀次君標點本重新標點並編輯加工,最後由聶崇岐覆校,於一九五九年九月由中華書局出版,是點校本二十四史系列中最先出版的一種。一九七七年四月,出版點校本《史記》綫裝大字本。一九八二年十一月,點校本《史記》第二版印行。


    點校本《史記》以清同治年間金陵書局本《史記集解索隱正義》合刻本一百三十卷爲底本,主要根據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及清代以來諸家之説,訂正《史記》正文及三家注的文字譌誤,用方圓括號標示字句的增删脱衍,部分校勘意見附見于《札記》整理本。點校本分段精善,校勘審慎,標點妥貼,有關技術處理得當,出版後受到學術界好評和廣大讀者的歡迎,成爲半個世紀以來最爲通行的《史記》整理本。


    點校本《史記》的修訂,遵循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訂工程總則體例和工作程序,以原點校本爲基礎,遵守適度、適當修訂和完善的原則,統一體例,彌補不足,以期形成一個體例統一、標點準確、校勘精審、閲讀方便的新的升級版本。


    修訂本仍以金陵書局本爲底本,兼顧不同印次的文本差異。校勘所用通校本、參校本涵蓋宋元明清各個時期不同系統最具代表性的《史記》版本。


    通校本五種:
    (一)北宋景祐監本《史記集解》一百三十卷(有配補),二十五史編刊館影印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本。此本爲現存北宋時期最重要的《史記》刻本,對《史記》正文和《集解》的校勘,釐清三家注的混淆,有重要參考價值。近人研究或以爲此本爲北宋刻南宋初遞修本,爲求方便,仍以「景祐本」稱之。
    (二)南宋紹興初杭州刻本《史記集解》一百三十卷(有配補),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此本爲北宋刻十四行本《史記集解》覆刻本,其校勘價值與北宋本相當。
    (三)南宋慶元建安黄善夫《史記》三家注合刻本一百三十卷,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藏。此本爲現存最早的《史記》三家注合刻本,對於保存《史記正義》,功不可没。嘉文勝義,彌足寶貴。但作爲建安刻本,校勘不精,誤倒衍脱,不時可見。
    (四)明崇禎毛晉汲古閣《史記索隱》三十卷,清華大學圖書館藏。《索隱》單刻本保存大量《史記》及《索隱》異文,張文虎校刊金陵書局本《史記》,《索隱》主要依據此本。
    (五)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史記》三家注合刻本,中華書局圖書館藏。此本以明北監本爲底本,經過精心校勘,是清代影響最大的《史記》版本。


    參校本五種:
    (一)南宋淳熙三年張杅刊八年耿秉重修《史記集解索隱》一百三十卷,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此本爲較早、較爲精善的《史記》二家注合刻本,對於《集解》、《索隱》及其相互關係的辨正具有獨特價值。
    (二)元至元二十五年彭寅翁《史記》三家注合刻本一百三十卷,日本宫内廳書陵部藏。此本以黄善夫本爲底本校訂刊刻,爲黄善夫本之後時間最早、承前啓後的三家注合刻本。
    (三)明嘉靖四年柯維熊校金臺汪諒刊《史記》三家注合刻本一百三十卷,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此本亦出於黄善夫本又經校勘而成。
    (四)明萬曆年間李光增補凌稚隆《史記評林》一百三十卷。此本爲明代最有代表性的《史記》版本之一。
    (五)《史記會注考證》本,日本《史記》會注考證校補刊行會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年刊行。此本爲晚出而具有重要影響的《史記》版本。


    本次修訂以版本對校爲基礎,充分運用本校、他校,審慎使用理校,適當參考相關文獻、舊注引文、類書等資料。全面檢核了點校本對底本所作的校改,包括方圓括號改補和徑改,已經釐正者從之,存疑者慎重斟酌,錯誤者予以糾正。原點校本無校勘記,修訂本不再使用方圓括號標識,凡涉及底本的重要改動、重要版本異文、前人重要異説,均出校記説明所據。


    點校本《史記》完成於現代古籍整理規範逐步建立的初始階段,在標點方式上作出了可貴的探索。此次修訂對原點校本標點作了全面梳理甄别,力求統一體例,修正失誤。對三家注引書作了較爲全面的校核,對於釐清三家注文本,完善引文標點等,有較明顯的作用。


    點校本《史記》出版以來,學術界和廣大讀者提出了不少校勘或標點方面的意見,或見諸專書,或散在報刊,我們儘可能搜求參考,限於體例,不能一一標示,謹此一併致謝。


    《史記》及三家注内涵廣博,版本複雜,歷代研究資料豐富,懸疑之處尚多,加之水平有限,時間匆迫,修訂工作一定還有不少遺憾和不當之處,敬祈各界讀者批評指正。

 

 

                                                                                                                                        點校本《史記》修訂組  二〇一三年七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5-1 06:58 , Processed in 1.08123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