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簡《窮達以時》02~03簡:舜耕於歷山,陶拍於河*,*字字形作或讀為“浦”字。*字從古聲,古為見母字;浦字則為滂母字。
趙彤先生在《戰國楚方言音系》中指出在出土楚系文獻中有一些見系字和幫系字交替的例子,其中即有此例。他認為:“這些字的聲母在共同漢語中是圓脣的舌根音,在《切韻》音系中變為舌根音,而在戰國楚方言中則變為雙唇音。”(P55)
這涉及到上古脣音字與喉牙音字之間的關係問題,歡迎大家討論!
[此主题已被 娃哈哈的娃娃鱼 在 2008-10-7 17:11:21 编辑过]
举报
喉音里面的晓母与脣音明母之间的关系,前人便有许多讨论,比如“海—每”、“黑—墨”。
同意一上兄的說法。古文字的釋讀中,某字應讀為某字,常常是從語音上來推求它們之間的聯繋,但這種聯繋有時僅僅是舉出幾個相通的用例作為佐證,是否可靠?這就需要對每一個例子做出細緻的分析。
本周的“每周一字”,目的其實是想借字的討論引出對音的關注。
但求兄對趙彤先生的文章所提諸字也一并審視一過,今亦列舉出來,以方便大家繼續討論。
(1)古-浦(郭店·窮達以時02-03簡)
(2)古-父(郭店·窮達以時10-11簡)
(3)筥-膚(上博·容成氏25簡)
(4)吳-無(上博·容成氏05簡)
(5)吾-撫(曾姬無卹壺,集成9710、9711)
(6)爻-貌(郭店·五行32簡)
(7)求-矛/柔(郭店·老子甲33簡)
(8)亯-紡(包山2號墓163簡)
(9)亯-芳(上博·周易17簡)
数字有些不同,重新讨论如下:
例4、5恐不可靠
例6、7无法解释
例8、9俞敏先生(《古汉语里的连音变读现象》,《俞敏语言学论文集》343-362页)用连音变读解释,某些词组中的特殊读音因为常用会误使记录这个词的字也变读为这个音。
下面跑个题说说困扰我许久的例3,大家没意见吧?
赵彤先生举了“膚”“吕”两系字在表示“莒”上相通(还可以补充一个例子:如中山王器用“吕 心”表示的{慮}楚简多用“膚
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为避免“鸠占鹊巢”之嫌,另开一贴《“柔”从“矛”吗?》向紫竹先生和各位方家请教。
[此主题已被 娃哈哈的娃娃鱼 在 2008-10-7 21:36:46 编辑过]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5-5-10 11:56 , Processed in 1.06088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