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769|回复: 12

也談《大學》“止於至善”的釋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3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曰古氏 于 2013-5-3 13:01 编辑

也談《大學》“止於至善”的釋讀

《大學》首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至善。”

或以爲“止於至善”的“止”,可能本作“之”,當讀爲“志”,並引《孔子家語·好生》“期于至善”相比照。(李銳先生《大學“止于至善”的經傳異義》一文)

今按:認爲“止至善”的“止”可能本作“之”于省吾先生很早就指出,《詩經》中有些“止”本當是“之”)這當是可信的。 +

今人在譯注這句話時,有的雖然沒有明確說“止”本作“之”(+“之”的本義是即“到……去”),但其實在譯文中已經是這麽處理的了。

比如,貴州人民出版社《四書全譯》譯為:“大學的原則,在於發揚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達到完善。”譯者省譯了後兩個“在”字的譯文,補充之後,“止於至善”即翻譯成“在於達到完善”,正是以“達到”譯“止(之)”字。

而認爲字當讀爲“志”,卻恐不可信。至於引《孔子家語·好生》“期于至善”相比照,恐二者也不存在可比性。

仔細體味《大學》中這句話的意思,“止至善”前面的“在”字,其實就已經表明了“至善”之境界爲“大學之道”要達成的目標,而將“止”讀爲“志”,“志”字同樣是含有“志向、期望”之意,與“在”字之意味重複。

要是翻譯成白話文的話,則爲“在於期望(達到)完善”,意思上也是彆扭的。——+人人莫不期於“至善”,何以偏偏“大學之道”要强調“期望(達到)完善”呢?而且,“期望(達到)完善”就是最終目標了麼?那樣的話,一個人現在就“期望(達到)完善”了(亦即一心期盼達到完善),那他不是就已經做到“大學之道”了嚒?——可見,“止”字不能讀爲“志”,而只能讀爲“之”,訓爲“達到”。

聞一多先生曾經說過:“要發現問題,可用翻譯法求之。因要翻譯,意義非確定不可,這就知哪裡成問題了。”以翻譯法驗證“止”字的釋讀,或可又爲聞說增加一例。

发表于 2013-5-4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止于至善”,鄙人有一想法,其并非大学之道的最高目标,而是修身为道之初阶,最高目标乃是“明明德”。止,《大学》传之三章有解释,朱熹释为居也,是可取的,不必转释为之或志。“止于至善”言修身当有至善之心,即所谓正心。正心,据《大学》传之七章,当理解为定心,《大学》经中有“知止而后有定”,是其义。善非善良之义,而是好的意思,定心即是心的最好的状态。这样理解,三纲领八条目,内容是一致的,只不过,八条目讲得更细罢了。《性自命出》“学者隶其心为难”,隶字整理者以为是求之误字,或当从本字读,《说文》隶,及也。所谓及其心,或就是心有所止之意。《性自命出》后面说,“从其所为近得之矣”,相当于《大学》的诚其意。将“止于至善”理解为大学之最高目标,系受宋人读法之影响,宋人说《大学》是讲为学之次第,其实讲错了。
发表于 2013-5-8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曰古氏注意到小文,非常感谢!但这是一篇压缩稿,人大某次会议的论文集至今未出,那上面有一篇文章比较详细。
读为什么字,似乎还要考虑紧随其后的知止而后有定等语。读为“之”我也考虑过,但是“之于至善”这样以之为动词的用法,似乎罕见。不知可有具体例子。
 楼主| 发表于 2013-5-9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噢,原来问题在这里呢。
    在下是这样理解的:
    “知止”的“止”同样读为“之”,做代词,指代上面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之)於至善”一句话(简单些说“知之”就是“知道大学的道理”)。
    因为前面“止(之)於至善”字写作“止”,所以为求统一,“知之”的“之”也就写成“止”了。至于后面阐发的传文“止于丘隅”之类,则似当是大作所谓后人作传时误解经文字义而加以阐发,牵强附会所致吧?
 楼主| 发表于 2013-5-9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而且啊,“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紧接着)+“知止而後有定,……”
    诸位读起来难道不觉得奇怪么?前面的“大學之道”明明列出了三个目标,而随后进一步阐述则仅仅接着“知止”(即仅是第三个目标)而言,完全对另外两个目标视而不见的。
    而如果将“知止”读为“知之”,则“之”指代前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这样就把三个目标全部包括进去了,就不存在所谓的奇怪现象了吧?
发表于 2013-5-9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知止为知之是一个新见。
鄙意则是从《论语》、《学记》、《新语》及朱熹陈确之文考虑读为“知志”。
可以再玩味。
发表于 2013-8-9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愚意以为还是应当作“处”解,屈曲回绕,皆非字之本意。甲文之“止”不就是象形吗?古文中所见的“止”,也多取此意。曰古氏训“知止而后有定”之“止”为“之”,作代词解,那“止”字作“处”解也没有问题吧?
发表于 2013-8-10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zjgw 于 2013-8-10 11:18 编辑

这本来是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止在东汉《说文解字》时,其本义就是“下基也”,止於相当于现在所谓的“基于”,这与期於相当于现在的所谓“合於”一样。我们只要按《说文解字》里的字义去正常解释,问题是不存在的。
发表于 2016-1-13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之所安爲止。具体到此处为保持,安住。止于至善,长久保持在“至善”的境地。解释为“之”(到达)似不确。
发表于 2017-9-9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遂昌樵夫 于 2017-9-9 22:11 编辑

《大學》首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至善。”


这是渐进过程,修为也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我之神明,即心脑身体形成的人的意识,智慧。第二个明是指日月星辰之明,是指天道(天地)之德曰生。明白四时行万物生的道理,泛指自然规律,如有五音,五色,24节气。九德等等总结


在亲民,不是新哈,这是朱熹的误会,导致一字之差,他的思想僵化,新民,是单向新民,亲是互动式新己新民。


在止至善,止,静止,止观,整句,有至静至诚的意思,理解各方面的规律,了明自然规律,了明民情(他的状况,需求,及人本来的规律,渴望)


这句,其实是道心人心,客观条件与价值取向的执中。那十六字心决。

道心微,人心危(安危意识),惟精一,允执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4-19 06:24 , Processed in 1.05939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