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601|回复: 4

[清华简] 《繫年》簡129的人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5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繫年》簡129「●=(明)●=(歲)晉●=行(率)晉●=口象(師)與奠(鄭)●=口象(師)以內(入)王子定」,整理者將晉國人名的首字隸定為「」,但是戰國文字的「重」幾乎都添加了「土」旁,所以隸定為「」是有疑問的。筆者以為此字右旁實為「甫」。《天子建州》甲本簡5「甫」作,中山王方壺「輔」作,其中間所從「用」旁也可以寫作「田」形,如(尃,《老子甲》12)、(尃,《孔子詩論》03)、(尃,《容成氏》22)、(郙,《包山》228)、(郙,《包山》242),則自然可以寫作。《汗簡》「薄」作:(徐在國編:《傳抄古文字編》59頁)其下作類似「東」形也是很好的例證。所以就是「」,字形見於《集成》1933「中王鼎」以及《集韻》。「甫」聲的字作為姓氏,古書及出土文獻常見,但是「余」是誰,待考。 ,

[此主题已被 admin 在 2012-1-5 13:43:06 编辑过]

发表于 2012-1-5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尃”本從“田”,不從“用”吧?另外,海天先生所舉的包山簡中的“郙”字,其所從的聲旁應是“尃”與“甫”糅合後的形體,上部是“尃”的上部,下部是“甫”的下部,包山簡中既有從“甫”聲的“郙”字,也有從“尃”聲的“郙”字。也就是說海天先生所舉的包山簡中的“郙”字所從的“田”也本是“田”,不是“用”。不過即使這樣,《繫年》中的該字仍然有可能與“尃”和“甫”有關係,該字可能是“賻”字,其聲旁可能是“尃”與“甫”的糅合之體,當然,也有可能就是“尃”的訛變之體。傳抄古文中“薄”字的聲旁恐亦當作如是觀。《集成》1933中的字當是“賻”字的異體。
 楼主| 发表于 2012-1-5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從甲骨文來看「甫」確實從「田」,我這裡的表述造成誤解,應該加以修正。其次,如果承認《天子建州》甲本簡5「甫」作,則樓上所說諸字是“尃”與“甫”的糅合顯然是沒有必要的。另所說《包山》228、242的字形,《楚文字編》399頁歸在郙字下,筆者認為還是很有道理的。
 楼主| 发表于 2012-1-5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甫」字作形,有鬲散人兄可以參看《戰國古文字典》595頁,解釋的很詳細。
发表于 2012-1-5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沒有否認《包山》228、242中的字是“郙”字呀,也沒有否認《天子建州》甲本簡5中的字是“甫”字啊,而且對它的來歷也很清楚啊,爲什麽承認這些就沒有必要說糅合了呢?請教海天先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5-17 10:36 , Processed in 1.05968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