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梁园客 于 2019-1-20 22:09 编辑
“温”与“盗”音义问题
及“盗”字在先秦文献中的释义
梁园客
读了王宁先生的《关于“盗”字的音义问题》一文的分析,文中认为“温”、“盗”二字决不相通,以及对“盗”(包括盗声字)字音义的分析,本人有不同的看法,具体分析如下,望各位方家指正。
一、“温”和“盗”二字的音义
“温”和“盗”二字古籍里相通的例子,目前发现的只有一例
《史记·秦本纪》:"“造父 以善御幸於 周缪王 ,得骥、温骊、骅駵、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 裴骃 集解引 徐广 曰:"温,一作盗。" 司马贞 索隐:"温音盗。”
因为文献记载里再无“温”和“盗”相通的例子,加上二字形近,历来一般认为此处是二字形近讹误所致,并没有人真正从音义上来分析一下二字相通的可能。
在先秦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盗”字(包括盗声字)和兆声字关系最近,二类字音近相通的例子很多(一般用兆声字来假借为盗字)。而兆声字、䍃声字、俞声字有辗转相通,音皆极近,文献常见互通的例子
《列子*周穆王》:“左骖盗骊。”《玉篇*马部》:“盗骊作桃(马犁)。”《广雅*释兽》盗骊作駣(马犁)。”
《礼记*玉藻》:“夫人揄狄。”郑注:“揄读如摇。”《汉书*英布传》:“隃谓布何苦而反。”颜注:“隃读曰遥。”
《尔雅*释训》:“愮愮。”《释文》:“愮,又作恌。”《战国策*燕策一》:“则莫如遥伯齐而厚尊之。”《史记*苏秦列传》:“遥,作挑。”
因此,“盗”与俞声字可通,二字为侯宵旁转。
《庄子*骈拇》:“呴俞仁义。”《释文》:“俞,本又作呴。”《庄子*骈拇》:“呴俞仁义。”《释文》:“呴,本又作 傴。” 《史记*淮阴侯列传》:“言语呕呕。”《索引》:“呕呕,《汉书》作姁姁。”
句、區、俞皆为侯部字,声母皆为喉音,可通。
嫗,母也(《说文》)。《史记*高祖本纪》:“母曰刘媪。”裴骃集解引文颖曰:“幽州及汉中皆为老嫗为媪。” 媪,母也(《广雅》)
媪,为幽部字;嫗,为侯部字。侯、幽旁转可通。
《广雅*释诂四》:“缊,饶也。”王念孙疏证:“媪、熅并与缊通。……《史记高祖本纪》索隐引班固泗水亭长碑,媪字作温。”
傴、嫗皆从區声;媪、温皆从昷声(《说文》)。
以上例子可知,俞声字与昷声字可通。因此,“盗”与昷声字可通。所以,“温”、“盗”音近可通。
再来看“媪”字,说文:“媪,从女昷声,读若奥。”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奥,假借为竈。竈、造通,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秦本纪》“客卿竈”,秦策作造;《管子*轻重己篇》“焊竈泄井”,《禁藏篇》作造。诏,告也(《说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诏,假借为告。鞀,从革召声。鞉,鞀或从兆(《说文》)通过以上各字辗转相通(媪—奥—竈—造—告—诏—鞀—鞉,皆为宵幽旁转),可知“温”、“盗”音近可通。
再来看字义:《汉书*李寻传》:“其月土湿奥”,颜注:“奥,温也。”《荀子*大略》:“不若奥之”王先谦集解:“卢文召曰:说文奥,宛也。宛,奥也。奥与宛皆与鬰音义同。此可证媪、温通。
二、“鬱”、“温”、“宛”、“炊”的音的问题
《詩經·秦風·晨風》“鬱彼北林”的“鬱”,有“温”、“宛”、“炊”的异文,安大簡本“鬱”作“炊”。“炊”与“鬱”、“温”、“宛”皆音近可通,分析如下:
《老子》二十九章:“或呴或吹。”河上公注:“ 呴,温也;吹,寒也。”《老子》二十九章:“或歔或吹。”《释文》:“歔, 河上本作呴。”柳宗元《送杨凝郎中使还汴宋诗后序》:“是宜慰藉喣谕。”蒋注引《说文》:“喣,吹也。”
歔,即嘘。吹,嘘也(《说文》)。喣,吹也。吹、嘘为歌鱼通转,音也近。竈,炊也(《毁慧林音义》注引说文)、炊竈也(《玉篇》)。
因此,炊(吹)与“温”可通。(炊—吹—嘘—呴—傴—妪—媪—奥—竈—温—俞—摇—挑—盗)
“呴,温也;吹,寒也。”
呴、吹既为宜一词,都是有温义。但分训则为温、寒,温、寒都是介于热和冷之间的词,可引申相通,表示不冷不热义。
三、“盗”字的释义(《石鼓文》)
《石鼓文·汧沔》言:“澫有小魚,其游散散。白魚皪皪,其A氐鮮。”其中A字写为:竹頭下從水盜。这个字就是从盗声,这里应该释读为“鯈”(或儵、倏)。
鯈、儵、倏,皆从攸声。攸声字和兆声字音近,为宵幽旁转可通。
《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條桑”王先谦三家义集疏:“韩诗條作挑。陈奂传疏:玉篇引诗作挑桑。”
而兆声字在先秦文献中多为“盗”的假借字(见上文),因此,
“A”可读为“鯈”。
鯈鯈,是说鱼游之貌,文献中多有这样的用词:
汉刘向《列女传•齐管妾婧》:「古有《白水》之诗。诗不云乎:‘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
按,《太平御览》卷五百据《管子》引作「浩浩之水,游游之鱼。」
那么,“鯈”是什么意思呢。
《文选*张华〈答何劭》:“流目玩鯈鱼”吕向注:“鯈,小鱼也。”《山海经》郭璞注:“小鱼曰鯈。”《淮南子》高注:“鯈鱼,小鱼也。”
攸声字有急促、短促义。倏,疾也(《希麟音义》注引说文),疏忽,疾也。倏、鯈通用(王念孙《广雅疏证》)。小鱼在水中游动忽停忽动,时间皆比较短促,所以小鱼字为“鯈”,从鱼攸声,表示小鱼游动之状貌。
攸声字和叔声字通。
倏,读若叔(《说文》);《诗经*大雅*云汉》:“滌滌山川”,《说文》引诗滌作蔋(皆见《古字通假会典》)
因此,倏尔,又写为“俶尔”,如
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白魚皪皪,其A氐鮮。”这里的A应释读为“游”,见上引文(鯈鯈之鱼,《太平御览》卷五百据《管子》引作“游游之鱼。”)游、鯈皆为幽部字可通。
(“澫有小魚,其游散散”,散散,也是“鯈鯈”。将另为讨论。)
其余先秦文献中的“盗”字的释义,留待以后进行,本文就不展开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