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论坛 > 学术讨论
发帖|
看262140|回10|收藏
梁园客 看全部
2019-1-20 17:50
本帖最后由 梁园客 于 2019-1-20 22:09 编辑


“温”与“盗音义问题

及“盗字在先秦文献中的释义

梁园客

读了王宁先生的《关于“盗”字的音义问题》一文的分析,文中认为“温”、“盗”二字决不相通,以及对“盗”(包括盗声字)字音义的分析,本人有不同的看法,具体分析如下,望各位方家指正。

一、“温”和“盗”二字的音义

“温”和“盗”二字古籍里相通的例子,目前发现的只有一例

史记·秦本纪》:"造父 以善御幸於 周缪王 ,得骥、温骊、骅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 集解引 徐广 :"温,一作盗。司马贞 索隐:"温音盗。”

 

因为文献记载里再无“温”和“盗”相通的例子,加上二字形近,历来一般认为此处是二字形近讹误所致,并没有人真正从音义上来分析一下二字相通的可能。

在先秦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盗”字(包括盗声字)和兆声字关系最近,二类字音近相通的例子很多(一般用兆声字来假借为盗字)。而兆声字、声字、俞声字有辗转相通,音皆极近,文献常见互通的例子

《列子*周穆王》:“左骖盗骊。”《玉篇*马部》:“盗骊作桃(马犁)。”《广雅*释兽》盗骊作駣(马犁)。”

《礼记*玉藻》:“夫人揄狄。”郑注:“揄读如摇。”《汉书*英布传》:“隃谓布何苦而反。”颜注:“隃读曰遥。”

《尔雅*释训》:“愮愮。”《释文》:“愮,又作恌。”《战国策*燕策一》:“则莫如遥伯齐而厚尊之。”《史记*苏秦列传》:“遥,作挑。”

因此,“盗”与俞声字可通,二字为侯宵旁转。

《庄子*骈拇》:“俞仁义。”《释文》:“俞,本又作。”《庄子*骈拇》:“呴俞仁义。”《释文》:“呴,本又作 傴。” 《史记*淮阴侯列传》:“言语呕呕。”《索引》:“呕呕,《汉书》作姁姁。”

句、區、俞皆为侯部字,声母皆为喉音,可通。

 嫗,母也(《说文》)。《史记*高祖本纪》:“母曰刘媪。”裴骃集解引文颖曰:“幽州及汉中皆为老嫗为媪。” 媪,母也(《广雅》)

媪,为幽部字;嫗,为侯部字。侯、幽旁转可通。

《广雅*释诂四》:“缊,饶也。”王念孙疏证:“媪、熅并与缊通。……《史记高祖本纪》索隐引班固泗水亭长碑,媪字作温。”

傴、嫗皆从區声;媪、温皆从昷声(《说文》)。

以上例子可知,俞声字与昷声字可通。因此,“盗”与昷声字可通。所以,“温”、“盗”音近可通。

再来看“媪”字,说文:“媪,从女昷声,读若奥。”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奥,假借为竈。竈、造通,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秦本纪》“客卿竈”,秦策作造;《管子*轻重己篇》“焊竈泄井”,《禁藏篇》作造。诏,告也(《说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诏,假借为告。鞀,从革召声。鞉,鞀或从兆(《说文》)通过以上各字辗转相通(媪—奥—竈—造—告—诏—鞀—鞉,皆为宵幽旁转),可知“温”、“盗”音近可通。

再来看字义:《汉书*李寻传》:“其月土湿奥”,颜注:“奥,温也。”《荀子*大略》:“不若奥之”王先谦集解:“卢文召曰:说文奥,宛也。宛,奥也。奥与宛皆与鬰音义同。此可证媪、温通。

二、“鬱”、“温”、“宛”、“炊”的音的问题

《詩經·秦風·晨風》“鬱彼北林”的“鬱”,有“温”、“宛”、“炊”的异文,安大簡本“鬱”作“炊”。“炊”与“鬱”、“温”、“宛”皆音近可通,分析如下:

《老子》二十九章:“或或吹。”河上公注:“ ,温也;吹,寒也。”《老子》二十九章:“或或吹。”《释文》:“, 河上本作。”柳宗元《送杨凝郎中使还汴宋诗后序》:“是宜慰藉喣谕。”蒋注引《说文》:“喣,吹也。”

歔,即嘘。吹,嘘也(《说文》)。喣,吹也。吹、嘘为歌鱼通转,音也近。竈,炊也(《毁慧林音义》注引说文)、炊竈也(《玉篇》)。

因此,炊(吹)与“温”可通。(炊—吹—嘘—呴—傴—妪—媪—奥—竈—温—俞—摇—挑—盗)

“呴,温也;吹,寒也。” 呴、吹既为宜一词,都是有温义。但分训则为温、寒,温、寒都是介于热和冷之间的词,可引申相通,表示不冷不热义。

三、“盗”字的释义(《石鼓文》)

《石鼓文·汧沔》言:“澫有小魚,其游散散。白魚皪皪,其A氐鮮。”其中A字写为:竹頭下從水盜。这个字就是从盗声,这里应该释读为“鯈”(或儵、倏)。

鯈、儵、倏,皆从攸声。攸声字和兆声字音近,为宵幽旁转可通。

《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條桑”王先谦三家义集疏:“韩诗條作挑。陈奂传疏:玉篇引诗作挑桑。”

而兆声字在先秦文献中多为“盗”的假借字(见上文),因此, “A”可读为“鯈”。

鯈鯈,是说鱼游之貌,文献中多有这样的用词:

汉刘向《列女传齐管妾婧》:「古有《白水》之诗。诗不云乎: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
按,《太平御览》卷五百据《管子》引作「浩浩之水,游游之鱼。」

那么,“鯈”是什么意思呢。

《文选*张华〈答何劭》:“流目玩鯈鱼”吕向注:“鯈,小鱼也。”《山海经》郭璞注:“小鱼曰鯈。”《淮南子》高注:“鯈鱼,小鱼也。”

攸声字有急促、短促义。倏,疾也(《希麟音义》注引说文),疏忽,疾也。倏、鯈通用(王念孙《广雅疏证》)。小鱼在水中游动忽停忽动,时间皆比较短促,所以小鱼字为“鯈”,从鱼攸声,表示小鱼游动之状貌。

攸声字和叔声字通。

倏,读若叔(《说文》);《诗经*大雅*云汉》:“滌滌山川”,《说文》引诗滌作蔋(皆见《古字通假会典》)

因此,倏尔,又写为“俶尔”,如

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白魚皪皪,其A氐鮮。”这里的A应释读为“游”,见上引文(鯈鯈之鱼,《太平御览》卷五百据《管子》引作“游游之鱼。”)游、鯈皆为幽部字可通。

(“澫有小魚,其游散散”,散散,也是“鯈鯈”。将另为讨论。)

其余先秦文献中的“盗”字的释义,留待以后进行,本文就不展开解释了。

 

 

 

 


梁园客 看全部
2019-1-28 18:01
欠声字(或从欠字)与朿声字、垂声字的形音义关系探讨: (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欠声字(或从欠字)常见的有“次”、“盗”、“炊”、“吹”,“㳄"等,下面分别分析一下这几个字与朿声字、垂声字的音义关系:
 
次:
次声字和朿声字音近可通,古籍例子很多(次为脂部,刺为锡部,脂锡通转)。责,从朿声;(虫责)与资通(古字通假会典) 。癠与瘠通(古字通假会典。脊字上部即朿字,实从朿声。见《古文字诂林》“脊”字条黄德宽说。齐、次声字多通)。
“脊“字古文写为:                        “垂“字古文写为:                        “脊“字的上部写为:               “棘“字古文和竹简中写为:(棘,为朿的孳乳,实为一字)   
 [attachimg]9372[/attachimg]                               [attachimg]9373[/attachimg]                                  [attachimg]9374[/attachimg]                                                [attachimg]9375[/attachimg]                                                                                                            

从上面的写法可以看出,“脊”、“垂”、“棘”所从的部件皆极形似。垂,为歌部。垂声字如捶、棰皆为微部字(歌微旁转);棘,为职部字。职微通转,所以“垂”声字和“棘”(朿声字)音近。古代有“垂棘“,《左传》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垂棘“是地名还是玉名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垂棘“为同音义复合词。策,马箠也(说文);箠,策也(汉书颜注)。策、箠实为一词,音义皆近。(策,从朿声)
次,为脂部字,说文有古文写为[attachimg]9376[/attachimg]:。唐写本《玉篇》“次”字下有重文写为“菀”(见《古文字诂林》“次”字条马叙伦说)。菀,从艹宛声(说文),元部字。 
積,从责声;责从朿声。積,郁积也。次的古文为菀,菀,从宛声。宛、郁、鬱、蕴通。
(骨垂),有异文写为(骨完)。完、宛声字通。

㳄:㳄,唾也(《玄应音义〉注引《三苍〉)。《慧琳音义》卷36有“㳄唾“一词,根据《三苍〉的训解,“㳄唾“应为同义复合词。唾,从垂声。

炊:炊累、垂累(累垂)为一词,炊饼、槌饼为一词(追、垂声字通),已见前面(8楼)的分析。

盗:盗和刺客同义,《汉语大字典》“盗”字条其中一个义项为:"刺客。《左传*桓公16年》:'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
周礼•秋官·士师》「一曰邦汋」郑玄注引汉郑司农云:「汋读如酌,酒樽之酌。国汋者,斟汋盗取国家密事若今时刺探尚书事。」盗取和刺探意思一样。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次”、“盗”、“炊”、“吹”,“㳄"等字应该都从欠声。  另按:盗、炊的音转,和棗、棘的音转一样。棘,诗经“园有棘。”毛传:棘,棗也。《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棘阳”,本书剿下作棗阳。朿、棘、棗为一字(见<古文字诂林〉“棘'字条马叙伦说)。
因此,诗经“郁彼北林“的”郁(鬱)“,有”宛“、”炊”、“温”等异文,不足为奇。

急(棘)义和热义相因:
诗经”我是用急“,马端临传笺通释:”急、棘等字皆同声。“ 棘,急也。《尚书*洪范》:”曰急,恒寒苦。“孔颖达疏:”曰君行急躁,则恒寒顺之。"急躁、燥热同。《庄子》“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内热,即焦急也。  急热,为同义复合词。唐杜牧《感怀》诗:「急热同手足,唱和如宫征。」新唐书•藩镇传·李宝臣》:「与薛嵩、田承嗣、李正己、梁崇义相姻嫁,急热为表里。」

急(棘)义和蕴积义相因:
積,从责声;责从朿声。积,蕴积也。紧:急也(广雅),缩也。凡物聚集、蕴积则紧也、紧密也、收缩也。这个好理解。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王寧 看全部
2019-1-25 17:52
請您舉幾個爨、竈、炊、烧在古書中用為積聚義和溫熱義的用例來證明您的觀點,但是別象您上面那樣繞來繞去的“山路十八彎”,那種論述和論證竊以為靠不住。{:11:}
梁园客 看全部
2019-1-25 09:44

引用:

萧旭 发表于 2019-1-24 12:05
此等處不得漫以音轉說之% ...

    您说的有道理。但我原文已经说了”䀊、鍋、鋞、鎬、䥝”等温器的语源是于火上加热故名。后来又仔细分析了下,感觉既然经、過、缪、交等词皆有交错义,因此这些温器的得名,大概是取炊具横置于火上加热。横,交也。至于您说的取炊具的形状得名,如锅,取果螺、椭圆状,这个看似有道理,因为后来的炊具(用于火上加热的)基本都是椭圆状的(或圆状),但其是古人用炊具之始,只能是取交横于火上义,不可能顾及炊具的形状。因为后来地炊具都是椭圆状的,所以有些炊具就音转为過(果螺、椭),这个也是文字演变发展的规律。
    另外想探讨下“爨、竈、炊、烧”等字的语源,爨,是象形字,本义是用材木烧火,上面放着炊具。表示炊义。所以这类字大概重点是取材木积聚在一起、在炊具之下之义,材木纵横积聚,并且在炊具的下面,就和“藉“字的意思一样。所以这些词有积聚的意思(因而有温热义?).
萧旭 看全部
2019-1-24 12:05
此等處不得漫以音轉說之,當以語源求之。舉例說吧,之所以命名溫器為鍋,其正字是𩰫,指土釜,作用是溫熱,𩰫的語源是“果蠃”,當以器形圓而名之,故此物也稱作“鍋𨰠”(王念孫說:“物形之小而圓者,謂之銼𨰠。”此說最精。)。之所以命名溫器為鋞,鋞之言徑,直也,亦以器形直而圓名之。語音只是外殼,語義才是內核。


梁园客 看全部
2019-1-24 10:46

引用:

王寧 发表于 2019-1-23 20:08 本帖最后由 王寧 于 2019-1-23 20:12 编辑 看來,梁園客%8 ...
说说“炊累”:
    “炊累”是同音义复合词,歌微部音近。炊累,就是“垂累”(“累垂”)。帝京景物略》“寺南观音阁,苹婆一株,高五六丈。花时鲜红新绿,五六丈皆花叶光。实时早秋,果着日色,焰焰于春花时。实成而叶渴矣,但见垂累紫白,丸丸五六丈也。“      垂累,指果实累累下垂之貌。垂为歌部字,垂累,同音义复合词,众多、积聚义。明于谦《夏日忆故乡风景》诗:「红绡焕烂蜀葵开,金弹累垂卢橘熟。」红楼梦》第四十回:「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
      垂、炊,音近通。●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二:「仁宗庙讳‘贞’,语讹近‘蒸’,今内庭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金元好问《读书山雪中》诗:「何人办作陈莹中,来与先生共炊饼。」      唐朝野僉載》“將一楪槌餅與之曰:「〈口童〉却,作箇飽死鬼去。」“       䭔,蜀人呼蒸饼为䭔(玉篇)。
     蒸饼、炊饼、槌饼、䭔饼都是一个词(垂声字和追声字音近多互通,如缒作錘)与避讳没关系,古人误解。蒸、郁皆有热义(郁、燠通),二字为之蒸对转。    郁蒸,为同音义复合词,如:素问•五运行大论》:「其令郁蒸。」王冰注:「郁,盛也;蒸,热也。言盛热气如蒸。」唐杜甫《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花月穷游宴,炎天避郁蒸。」。郁、蒸皆有热义、郁积义,所以,炊也有热义、郁积义。。
123下一页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Powered by Discuz! X3.4

首页|简易版|触屏版|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