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654|回复: 1

[古文字综合] 關於“盜”字音義問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8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梁园客先生在拙文《安大簡詩經·秦風·晨風“炊”字臆解》(復旦網2019/1/11)下評論,認為“炊,可能从欠声。盗,也从欠声(见《古文字诂林》)。炊,为歌部字;欠,为谈部字。歌、谈部主要元音相同,故音也近。盗和温古籍有相通的例子:周穆王八骏之一。《史记·秦本纪》:‘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駵、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裴骃集解引徐广曰:‘温,一作盗。’司马贞索隐:‘温音盗,徐广亦作‘盗’……刘氏《音义》云:‘盗骊,騧骊也。騧,浅黄色。’所以,炊与温存在通假的可能。”後蕭旭先生辨之云:“小司馬說‘溫音盜’,是以注音改誤字,古代注釋家常用此體例。盜和溫決不相通。”

筆者覺得有必要說說“盜”字的音義問題,因為涉及的問題多一點,所以這裡開個貼說。本來這些內容早想寫個文,可惜工作生活諸事紛亂,一直沒著手作,只能在這裡說說概要,不當之處請方家指正。

“盜”字,《說文》以為“从㳄皿”會意,恐怕是有問題的。“㳄”即垂涎之“涎”的本字(上博三《周易·旅卦》用此字為“資”字,當是從水次省聲的字,與“㳄”同形而非一字),或作“唌”,“盜”、“羨”均當從之得聲,都是元部字。“盜”字本音當讀若“淺”或“俴”,是精紐元部字,當即器皿深淺的專用字,故從皿會意,《說文》:“俴,淺也”是也。《石鼓文·汧沔》言(釋文用寬式):“澫有小魚,其游𧽾𧽾。白魚皪皪,其𥶎氐鮮。”其中“𥶎”字竹頭下的字從水盜聲,當即“淺”的或體,從竹淺聲當亦“俴”字別構,在此仍當讀為“淺”,“白魚皪皪,其淺氐鮮”者,蓋謂白魚鱗光閃動,在水淺之處鮮活而游也。

西周晚期的逨盤(《新收》757-3)言“用會邵王、穆王,盜政四方”;春秋時期的秦公鐘、鎛言“調和胤士,咸畜左右,……盜百蠻,具即其服”(《集成》0026500268),這裡面的“盜”字顯然非盜竊義,逨盤的“盜政”當讀為“踐征”,即翦伐征服;秦公鐘、鎛的“盜”也應讀為 “踐”,“踐百蠻”即征伐百蠻使之來服,故曰“具即其服”,與同銘的“虩(赫)事(使)蠻方”的意思是相合的。

“淺”音轉為“竊”,《爾雅·釋獸》、《說文》并云:“虎竊毛謂之虦貓”,段注:“竊、虥、淺亦同音也”,《轉注古音略》云“竊即古淺字”謂此。《老子》:“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以“貨”(歌部)、“盜”(元部)、“亂”(元部)為韻,此“盜”蓋當讀若“竊”。故馬名“盜驪”即“竊驪”、“淺驪”,謂淺黑色的馬。《釋畜》言“小領,盜驪”者,是又言其形體之狀,非釋“盜驪”之義,猶言“駮,如马倨牙”、“騉駼,枝蹄趼”之類也。《史記》中的“溫”顯然為“盜”字的形訛,故蕭旭先生言“小司馬說‘溫音盜’,是以注音改誤字”確然無疑,尤與“炊”字無關。

盜竊字的“盜”,在傳抄古文中有多種從戈或從戊的字形(參《傳抄古文字編》872-873頁,《古老子文字編》256頁),疑是先秦“盜”字的一種固有寫法;先秦出土文獻中,用為盜竊之“盜”的字多用“兆”或從兆聲的字通假(參《簡帛古書通假字大系》195-197頁),只有戰國末期的秦簡中才開始採用“盜”這個字形為盜竊之“盜”(參《戰國文字字形表》1261頁),為後世所沿用,蓋以“盜(淺、俴)”音轉如“竊”,而盜、竊義同,故同義換讀“盜”為徒到切(定紐宵部)用為盜竊字,與其本音已經全然不同,與“溫”(影紐元部)聲韻懸隔,言能通假實難信從,故蕭旭先生言“盜和溫決不相通”甚是。

   《詩·小雅·巧言》:“君子信盜,亂是用暴”、“盜言孔甘,亂是用餤”、《大雅·桑柔》“民之未戾,職盜為寇”,《詩》中的這些“盜”字,在先秦疑均非作“盜”形,今作“盜”者,均秦漢人所改。

发表于 2019-1-20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前一直不明白盜如何从涎音变化到现在在盗音,百思不得其解,今读先生文章,豁然开朗,谢谢!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4-20 14:08 , Processed in 1.06112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