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514|回复: 2

[秦简] 网传应国世系与平顶山应国墓地的比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6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alhyh 于 2018-5-4 11:56 编辑

网传应国世系与平顶山应国墓地对照表

 

顺序

网传世系

平顶山应侯墓

夫人墓

入葬年代

称号

姓名

身份

墓号

称号

墓号

1

应叔

姬达

周武王

第四子

 

 

 

 

 

 

2

应庄公

姬颙

姬达子

M232

应公

 

 

 

康王晚期

3

应文公

姬珏

姬颙子

M230

应公

 

 

穆王早期

4

应僖公

姬里

姬珏子

M86

厘公

 

 

 

穆王晚期

5

应武公

姬守泰

姬里子

M84

武侯

M85

 

共王时期

6

应真公

姬道

姬守泰子

M87

应侯

见工

M88

 

厉王早期

7

应哀公

姬尹昌

姬道子

M104

 

 

M105

应嫚

厉王时期

8

应惠公

姬琳

姬尹昌子

M95

惠公

M96

应姚

宣王早期

9

 

 

 

M38

 

 

 

 

宣王中期

10

 

 

 

M13

 

叔诰父

M12

 

幽王时期

11

 

 

 

M8

应公

 

M9

 

平王早期

12

 

 

 

M6

 

 

M7

应申姜

平王中期

13

 

 

 

M1

 

 

M2

 

平王晚期

 

注:网传应国世系认为应惠公时期国亡


 楼主| 发表于 2018-4-27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walhyh 于 2018-4-27 12:09 编辑

为了便于讨论,笔者将网传应国世系与平顶山应国墓地序列作了一个对照(详见上表)

进行比对的首要条件就是可信。很显然,如果比对的双方,有一方不可信,那么比对将毫无意义。那么,网传应国世系是否可信呢?上表第四项中网传世系为应僖公,名姬里,平顶山应侯墓为厘公:第五项中网传世系为应武公,平顶山应侯墓为武侯:第八项中网传世系为应惠公,平顶山应侯墓亦为惠公。从这几点来看,网传的应国世系应该是可信的。

既有相同的部份,也就会有不同的地方。我们要探讨的就是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

M232位于平顶山应侯墓地南区的最南端。滍阳岭中脊部,是该墓地年代最早且墓道最长的一座大型甲字形墓。该墓的主人,现在一般认为是第一代应侯,而根据网传的应国世系,则很可能是第二代应侯。那么究竟谁对谁错呢?笔者认为,M242给我们提供了一把区分的标尺。

M242中出土了一件旡鼎,其铭文内容如下:

“旡拜稽首,皇兄考()于公,厥事。弟不敢不择衣夙夜用占公。”

《平顶山应国墓地I 》认为,铭文内容显示了旡为死去的“公”择服祭祀,可从。“公”当是应公,即第一代应侯。“皇兄”当是“公”的嫡长子,第二代应侯。旡当是“公”的次子或庶子,即“皇兄”亲弟或庶弟。如果说,M232是第一代应侯,北侧是M230是其嫡子,第二代应侯,而紧靠墓边的M242却是其次子或庶子,北侧M230之弟或庶弟。显然于理不合。M242既紧靠M232,当与其是同一辈人,北侧的M230应为下一代人。由此可知,M242墓主既不可能是M232之子,也不可能是其孙,而极有可能是其弟。也就是说,在平顶山应侯墓地中年代最早的M232的墓主很可能是M242的“皇兄”,第二代应侯。换言之,第一代应侯的墓地并不在平顶山。所以,网传的应国世系是对的。


 楼主| 发表于 2018-4-28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献中没有应国迁封的记载,历代学者也没有对应国迁封问题的讨论,应国迁封的观点最早是由何光岳先生提出。何光岳认为周代应国渊源于商代应国,而且商代应国也并不是如丁山先生认为的是受封于武丁之世,而是与黄帝时的应龙氏部族有关,并在夏代就已立国,进而认为应龙氏的地望在今山西应县和雁门山一带。商代应国也在山西境内位于耆(黎)之西南,“西伯戡黎”之时与耆(黎)国一同被周文王所灭,周武王灭商后在其故地今山西长子应城封其子应叔而建立姬姓应国,昭王时期为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将应国迁封于今河南叶县。

《平顶山应国墓地Ⅰ》基本赞同何光岳的观点,并进一步对应国迁封问题做了研究。《报告》认为古代族群的迁移会导致地名随之搬迁,如彭、漳、唐、鄂、邶、庸等地名在南、北方都有出现即是其例证,山西长子的应城,平顶山的应山、应河同样也是应国南迁的结果,其迁封的背景与康、昭之际周王朝经营南土将北方的一些诸侯国南迁于江淮之间的战略调整有关。《报告》还通过分析应国墓地 M232 出土的 1 件陶三足瓮、M231 出土的陶大口尊与高粗圈足豆与天马—曲村晋国墓地西周早期墓葬 M6049 所出器物,认为二者十分相似,而三足瓮的发源地就在晋中地区,这种器物在商代情况不明,但在西周早期墓葬中大量重现,当是与三足瓮发源的晋中地区有很大关系,进而认为应国墓地的三足瓮也应是源于山西地区,这是应国南迁的有力证据。此外,《报告》认为应国墓地出土的陶浅弧裆或平裆矮柱足鬲与安阳殷墟刘家庄北地西周早中期墓葬所出的陶器也有一些共同点,应国墓地出土陶鬲的特征应来源于刘家庄北地墓地陶鬲,并吸收了张家坡陶鬲的特点,进而指出这是应国由黄河以北南迁的又一证据。

我们通过前面的讨论已经证明第一代应侯的墓地并不在平顶山,因此应国迁封是没有疑问的。只是在迁封的时间上有不同的看法。

何光岳认为应国迁封的时间在昭王时期。这一看法,明显是受到了目前学界流行的将西周所有关于“南征”的铜器都归于昭王时期的做法的影响,其实这样做有失偏颇。今本《竹书纪年》说:康玉十六年锡齐侯侃命。王南巡猎至九江庐山。这正好与平顶山墓地年代最早M232入葬年代为康王晚期相互映证,从而表明,应国迁封的时间很有可能是在康王时期。同时也说明,西周关于“南征”的铜器中的一部份应该在康王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4-4-29 22:33 , Processed in 1.07552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