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
月實則同就是月序同。年終置閏就必須多1、2個序數,年中置閏就假裝不多序數了,且考慮中氣問題。所以說年中置閏進步了那麽一點點。 這裡面有兩個問題:制度和實踐,理論和實踐,制度和理論。 1、制度會出錯的。閏月是沒辦法,十四月、再失閏都是又沒辦法的辦法。錯上加錯啊。 2、理論也會出錯。同上,所以《春秋》譏之,是說技術人員拿了俸祿沒干好活。 3、某人某學派的理論不一定能上升到制度。所以,你看有人簽名“黃帝4914年……”,這是理論,不是制度。我所說沒有實例,實例指的是官府應用的實例,就是制度應用了干支紀月,這個材料戰國時代根本就沒見過,所以干支紀月只是戰國時出現的理論,不是制度實踐。漢代什麽時候見,我也說不好。
哈哈,先生为什么一再劝俺打住啊?是不是说再聊下去的话~~~~~~ 无中气的年中置闰需要什么知识水平和技术条件呢?有什么材料可以说明东周时具备这样的知识水平、技术条件并有效推行了无中气的年中置闰了呢?既然先生也说“實例指的是官府應用的實例”,可否帮忙列一下相关材料? 无论理论有否出错,制度有否出错,当时的历法实行情况,是不会管这些的,出现了再失闰,就是再失闰,有十四月,就是有十四月,在这情况下,先生如何保证您所说的“月實則同就是月序同”、“年中置閏就假裝不多序數了”呢?既然失闰时都不会意识到序数不一样了,再失闰时仍没如何,那么这序数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