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一个近年某月的月相图,可见您把初十定义为月凸初现的既生霸本身就不充分。这是一个大月,月凸初现明显是初九;如果是小月,月龄显然还要提前。
古代对此类分界点是很关注的,记得术语叫“少”、“半”、“太”,三点正好四分。在不会推步朔的情况下,以“月相+干支”表示月龄,就相当于会推朔时期的常见格式“某月甲子朔,乙丑如何如何”。《尚书》等文献里“既望,越五日戊辰”之类,也正好是为了标明戊辰日的月龄大约是既望以后5日.只是我暂时还没核算清楚这类月相是从头还是从尾起算的。

就这么说吧,谁要是采取定点说,那70多件四要素铜器从数学上讲就不可能排满并自洽。除非大面积指铜器“誤刻”。这可信吗?
古人对于纪时的重视,我举一个例子:在近万计的有干支周代金文里,基本没有吉事举于子日的。因为“吉事子卯不举”是礼制(卯是“层累造成古史”,另说),甲子日商亡国不吉利。大约有几件子日的铜器,都不是吉事。可见誤刻的概率之低。
铸铜工匠不是知识分子,要说照猫画虎有错别字多少笔画,或者次序颠倒,这是可能的。把甲刻成乙,还比较罕见。这点虽说是我讲故事,但也不可不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