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海天

四重证据法:符号学视野重建中国文化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6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成11楼等网友。

研究学问,实事求是,文献文物不造假,如实地读懂文献,如实地解读文物,这是根本。

线索与证据的辩证统一,文献与文物的辩证统一,这是研究史前史的基本法则。

发表于 2010-8-31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维时代的'两重证据法",现在需要整合一下:文字材料(试问现在哪位研究者只用传统的纸本史料呵?)、实物材料(包括考古中的痕迹材料等等),以及非文字非物质材料(包括口头的、技艺的,以及传承习俗等等)。这样大致可沿称为“三重证据法”。其实这大概只能算是一个逻辑题,而不是什么学术讨论。
发表于 2010-9-2 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叶舒宪的吧。所谓口头诗学,似乎在社科院那头挺火的,但我们中国所留下来的,即使是口头的,也不能生硬的套用帕里——洛德口头诗学理论。口头虽然并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但中国的口头不同于西方的colloquialism所具有的俚俗性之意义,就连那本著名的《钟与鼓——诗经套语》(名字记不大清楚了)也并没有做完全的比附。将这种理论绝对化,本身是一种独断

发表于 2010-9-4 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重”就很好,没有必要绕得个昏天黑地。大法最简。
发表于 2010-9-4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求真便是,多少重不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GMT+8, 2025-5-11 12:47 , Processed in 1.05974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