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話說回來,確實不能說俺一點影子都沒有地凴空猜測:
——所謂逆料麼: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你要把孔子所說的話都認作是他老人家自己的發明創造,那他還“祖述”個啥“憲章”個嘛呀?肯定在孔子那時候他讀過相關的文獻,知道堯舜文武的事蹟及思想主張,纔能談得上“祖述”“憲章”之類的話;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與《書》的關係是很明確的,說孔子看到類似《保訓》的文獻纔提出“中庸”學說,不正好符合這種情理麼?而且在《中庸》中也有堯舜如何如何的表述,《保訓》中也提及堯舜如何如何,這不也算符合情理麼?同時,“詷”字在《保訓》中統文王所舉的兩個事例而言,而這兩個事例又都與“中”有關,“詷”又可與“庸”通用,所以將《保訓》中文王所講的“訓命”籠統說成“中詷”(以中道思想爲核心的詷[訓命、古帝王共同遵奉的道理]),到孔子那時候字形固定爲“中庸”,然後一直沿用下來,后世解釋“不偏之謂中,中者,天下之正道;不易之謂庸,庸者,天下之定理”大致不差吧~~~ |